首页 理论教育缝隙腐蚀:产生原因、防治方法及危害

缝隙腐蚀:产生原因、防治方法及危害

【摘要】:一般认为,缝隙宽度大于0.3mm时,不再发生缝隙腐蚀。因此,缝隙腐蚀要比孔蚀容易发生而且不容易停止生长。实验证明,缝隙内外之间的电位差高达600mV,此电位差是缝隙腐蚀的推动力。孔蚀型缝隙腐蚀此类缝隙腐蚀起源于孔蚀。2)采用电化学保护来防止缝隙腐蚀。沉积物腐蚀是缝隙腐蚀的一种形式,会对许多金属构件造成严重危害。

缝隙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污物的堆积,如锈层、砂土、脏物、水草、死生物等;另一方面是由于结构上的原因,如铆接板、螺栓连接件、螺纹接头、非金属垫片等。几乎所有的金属都可能产生缝隙腐蚀,但以钝态的金属最容易;几乎所有的腐蚀介质都能引起金属缝隙腐蚀,但以充气含Cl-离子的中性水溶液中最易发生。

产生缝隙腐蚀的缝隙宽度,应足以使溶液进入缝隙,但又使内部介质处于滞流状态。实验证明,缝隙宽度在0.025~0.1mm最佳,缝隙太大使物质迁移发生困难,缝隙太小又使溶液无法渗入。一般认为,缝隙宽度大于0.3mm时,不再发生缝隙腐蚀。

1.缝隙腐蚀与小孔腐蚀的区别

缝隙腐蚀与小孔腐蚀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两者生长机理是一致的,都具有自催化性质的闭塞电池作用。但两者的形成过程不同,缝隙腐蚀起因于氧浓差作用,在腐蚀前就已经存在缝隙,而孔蚀一般是由钝态的局部破坏引起的。缝隙腐蚀发生与发展的电位区域也要比孔蚀宽,如在击破电位φb和再钝化电位φpp之间,只能使已有的蚀孔长大而不能产生新的蚀孔,但在此电位区间内缝隙腐蚀却既可以发生也可以生长。而且,缝隙腐蚀生长的临界电位也比孔蚀生长的临界电位更低。如06Cr17Ni12Mo2钢在70℃的0.5mol/LNaCl溶液中,缝隙腐蚀的生长临界电位为-0.36V(SCE),而孔蚀的生长临界电位为-0.25V(SCE)。因此,缝隙腐蚀要比孔蚀容易发生而且不容易停止生长。

2.碳钢的缝隙腐蚀机理

碳钢的缝隙腐蚀开始是在缝隙内外形成供氧差异腐蚀电池,因为具有大阴极小阳极的特点,因此缝隙内金属离子大量溶解;造成金属阳离子的正电荷过剩,促使缝外溶液中Cl-离子借电泳作用迁移入缝内,以保持电荷平衡;随着金属离子的水解,生成没有保护性的Fe(OH)2和H+离子,使pH值从8下降到3左右。H+离子和高浓度的Cl-离子(比基体溶液中的Cl-离子含量高3~10倍)加速了金属的阳极溶解。这样又使更多的Cl-离子电泳进来,因而形成一个自催化过程,使缝隙腐蚀不断加速进行下去。缝隙溶液的酸化,使Fe的电位下降到-0.5~-0.4V,而缝隙外作为闭塞电池的阴极,表面生成Fe2O3膜,其电位为0.2V,其上会发生氧去极化反应。

3.不锈钢的缝隙腐蚀机理

缝隙腐蚀是不锈钢的主要腐蚀形式之一,根据不锈钢的钝化性能及介质的氧化还原性,可分为两种形式的缝隙腐蚀。

(1)活化型缝隙腐蚀(钝态的还原性破坏) 在不锈钢表面上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缝隙内,溶液的组成物质和溶解氧的扩散迁移非常困难,所以缝隙内的不锈钢表面为了维持其钝态溶解电流,能很快地消耗掉缝隙内溶液中所含的溶解氧而得不到补充。当缝隙内溶液中的溶解氧降到零时,缝隙内不锈钢表面的钝化膜开始还原性溶解,这种溶解(溶解电流约为0.1μA/cm2)产生大量的金属离子,通过水解使缝隙内溶液的pH值急速降低,pH值降低可使φF上升(φF=0.58-0.059pH),当pH值降低到此不锈钢在浓缩液中的去钝化pH值时(即腐蚀电位φe<φF时),缝内不锈钢表面的钝化膜就发生全面的还原性破坏,缝隙腐蚀开始。此时构成由缝隙内表面活化区与缝隙外表面钝化区组成的活化-钝化宏观电池。实验证明,缝隙内外之间的电位差高达600mV,此电位差是缝隙腐蚀的推动力。

(2)孔蚀型缝隙腐蚀(钝态的氧化性破坏) 此类缝隙腐蚀起源于孔蚀。不锈钢孔蚀的发生机理如上一节所述。缝内溶液中Cl-离子的大量浓缩使孔蚀电位降低,如对18-8不锈钢:

978-7-111-58376-9-Chapter02-53.jpg

在腐蚀电位φc>φb时,缝内金属表面钝化膜发生氧化性破坏,产生由孔蚀引起的缝隙腐蚀,称为氧化型或孔蚀型缝隙腐蚀,孔蚀型缝隙腐蚀的发生取决于临界Cl-离子浓度。

表2-10列出了活化型和孔蚀型缝隙腐蚀产生条件的比较。

2-10 活化型和孔蚀型缝隙腐蚀产生条件的比较

978-7-111-58376-9-Chapter02-54.jpg

4.缝隙腐蚀的防止

1)在结构设计中满足能避免形成缝隙和造成表面沉积的几何条件。如采用焊接代替铆接或螺栓连接;容器设计中避免死角或尖角;采用非吸收性或聚四氟乙烯作垫圈材料等。

2)采用电化学保护来防止缝隙腐蚀。如把不锈钢极化到低于φpp、高于φF的电位区内,这样可以既不产生孔蚀,也不产生缝隙腐蚀。考虑到不锈钢在中性溶液中的φF较析氢电位φH低些,为了不发生析氢反应,极化保护电位取在φppφH之间为宜。

3)选用耐缝隙腐蚀的材料。如含Mo不锈钢有较好的耐缝隙腐蚀性能;用Ti稳定化的不锈钢比用Nb稳定化的不锈钢更耐缝隙腐蚀;含Pd、Pt、Mo、Ni的钛合金可增加其耐缝隙腐蚀性能。

4)应用缓蚀剂。用磷酸盐、铬酸盐、亚硝酸盐的混合物,对钢、黄铜、锌结构是有效的,也可以在结合面上涂加有缓蚀剂的油漆进行保护。

5)应及时清理金属表面的非金属沉积物。沉积物腐蚀是缝隙腐蚀的一种形式,会对许多金属构件造成严重危害。及时清理非金属沉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缝隙腐蚀的发生、发展。

5.丝状腐蚀

丝状腐蚀是缝隙腐蚀的一种特殊形式,经常发生在表面有瓷漆、清漆、锡、金、银、磷酸盐等涂层的钢、镁、铝的表面上,特别是暴露在空气中的罐头外壳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些红棕色的腐蚀丝纹。

丝状腐蚀影响外观,对金属的损坏并不大。在透明的表面膜下,细丝由一个活性的头部和一个红棕色的腐蚀产物的尾巴构成。细丝的宽度约为1mm或更小,腐蚀只发生在头部。活性头部的蓝绿色是Fe2+离子的特征颜色,非活性的红棕色尾部是由于存在Fe2O3或它的水合物。

腐蚀丝纹的生长过程是很有趣的,它从边棱处开始直线前进,遇到另一细丝时会发生反射,最后在容器壁或开口处消失。

决定丝状腐蚀的主要环境因素是相对湿度,一般发生在相对湿度为65%~90%,低于65%时,不发生丝状腐蚀,高于90%时,主要表现为鼓泡。

丝状腐蚀外观像虫子,互相的作用又很异常,最初以为是微生物活动,可是加入毒剂后细丝仍然生长,因此不是生物引起的。

丝状腐蚀的细丝头部是缝隙区,溶解出高浓度的Fe2+,因此呈蓝绿色,尾部由于扩散进来的氧而氧化为Fe(OH)3等,所以是红棕色的。丝状腐蚀就像是自动延伸的缝隙腐蚀。

防止丝状腐蚀的方法主要有:①贮存在低温的环境中;②采用脆性涂膜,膜在生长的头部破裂,这时O2进入头部,消除了氧浓差,使腐蚀停止;③用透水率很低的膜,使金属与腐蚀介质完全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