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变动回水区具有水库和河道双重特性,受回水影响时,表现为水库的性质,而当回水影响消失后,又恢复到天然河道的属性。由于水库调度运行过程中,变动回水区各段受到回水影响的程度、时间长短不同,以及河型的差别,泥沙冲淤特性及演变规律也有很大差别。根据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研究,并参照丹江口、葛洲坝等已建水库变动回水区河道演变规律,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河道演变具有以下特点。......
2025-09-29
14.7.2.1 河型转化
各种河型的形成是由其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床边界条件所制约的,其中水沙条件是首要的因素,但河床边界条件在河型的最终形成和得以长期保持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如长江中下游节点在分汊河道的形成与维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水库修建后坝下游河道的河型转化与水库运行方式、下泄水沙条件、河道边界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汉江丹江口水库建成后,水库下游河道发生了长距离冲刷,河势相应发生不同程度的调整。丹江口大坝至茨河长82km 河段,为山区性河道向冲积平原河道过渡的分汊性河段,建库前河床沙层较薄,其下由卵石或卵石夹沙组成,河岸稳定,河床较为宽浅,支汊较多,主支汊位置历年变化不大;建库后河床冲刷过程中,主支汊相对稳定,逐步调整为稳定性较强的分汊性河段。茨河至碾盘山长142km 河段,建库前河床由沙夹卵石或由中细沙组成,河床宽浅,支汊较多,部分河段主支汊变动频繁,为稳定性较差的分汊性河段;建库后主支汊相对稳定,洲滩合并,宽浅段深泓摆动幅度减小,个别分汊河段则由于上游河势变化而发生主支汊易位现象(如图14-29所示)。碾盘山至岳口长190km河段为护岸工程对河势控制作用较差的蜿蜒性河段;建坝后弯道段普遍发生撇弯切滩现象(如图14-30所示),弯道间的长顺直段深泓发生摆动 (如图14-31所示)。岳口至武汉长204km 河段为护岸工程对河势控制作用较强的蜿蜒性河段,建库前大多数弯道已被护岸工程控制,河势基本稳定;建库后整个河段河势基本未变,局部河势则有所调整。
综上所述,汉江中下游河道经过30多年的调整,河床冲刷基本达到相对平衡,各河段河型均未发生重大改变,河势则发生程度不同的调整。
图14-29 芝麻滩河段河势变化图
图14-30 兴隆河段河势变化图
三峡水库建成运用后,来水来沙条件的改变将导致长江中下游河道经历较长时期的冲刷—平衡—回淤过程。对比丹江口水库修建后30年来汉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过程,可以认为,三峡建坝后宜昌至城陵矶河段河床将冲刷粗化,但两岸边界条件仍与三峡建坝前基本相同。在2025年长江全流域性大洪水后,长江堤防工程建设加快,长江河道的河势控制和崩岸治理加强,预计经过10年努力,至2025年三峡工程建成时,本河段控制河势的护岸工程均已基本实施,河道的边界条件将更为稳定,即使河道变迁较为剧烈的下荆江蜿蜒性河段,也将被改造为限制性的蜿蜒性河段。因此,三峡工程建成后,宜昌至城陵矶河段的河床形态和河床演变规律总体上不会有重大改变,但各河段的河势将有不同程度的调整。
14.7.2.2 河床形态调整
1.纵剖面调整(https://www.chuimin.cn)
三峡工程建成后,水库下泄水流的含沙量减小,坝下游河道自上游至下游沿程逐步发生冲刷,通过河床比降调平和床面粗化达到河床新的冲淤平衡。其中宜昌至城陵矶河段比降调整幅度较大,且较其他河段较早完成。荆江三口分流减少、干流流量增大以及洞庭湖出流的减少,也将对荆江段纵剖面调整带来一定影响。
图14-31 沙洋河段河势变化图
宜昌至枝城河段河床边界条件类似于汉江黄家港至茨河段。丹江口水库修建后,该河段遭受冲刷,河床组成粗化,同流量水位下降,水面比降略有减小。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宜昌至枝城河段发生冲刷,河床组成粗化,同流量的水位下降,水面比降有所减小。因此,可以预计三峡工程修建后,宜昌至枝城河段比降变化不大。对于上荆江枝城至杨家脑河段,由于地质地貌条件和河床长期演变的结果,其河床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河床沿程宽窄相间的平面外形和河床内多卵石、砾石洲滩;二是河段末端处于卵石为主床面与沙质为主床面的过渡段。该河段在自然情况下枯水比降较其上下游河段大。三峡工程建成后,据数学模型计算,本河段河床平均冲深约2m,由于河床组成的不均匀性,河床冲刷也将呈现不均匀性,其下游河段河床冲刷较多,水位下降值也较大,因此,与汉江茨河至襄阳段类似,本河段水面比降可能出现增大的现象,而且局部段比降可能增大较多。杨家脑至藕池口河段为沙质河床,三峡工程建成后,在冲刷过程中,河床将发生粗化,同流量水位降低,据数学模型计算,藕池口附近水位降低值较沙市的大,因此,本河段水面比降也可能有所增大。下荆江为沙质河床,三峡工程建成后,河床冲刷最多,水位降低也最大,水面比降将调平。
2.横断面调整
冲积平原河道横断面的尺度决定于河道的河床组成、流量、比降和含沙量等因素,其宽度与深度比值则很大程度取决于岸坡与床面泥沙组成的差异。长江中下游河道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横断面形态已达到相对稳定,荆江河道则由于下荆江裁弯工程的实施,河道形态发生较明显调整。下荆江裁弯后,荆江河床冲刷,三口分入洞庭湖的水量递减率加大,荆江过流量增大,导致上、下荆江的横断面形态发生相应调整。根据裁弯前后河道观测资料分析,上荆江主要由于断面有所冲深,平滩水位以下河槽断面积增大约12%,下荆江主要由于过流量加大,断面冲深和扩宽,断面积增大约15%;上荆江断面宽深比(B/H,其中B 为平均河宽,H 为平均水深)略有减小,下荆江则基本不变。汉江中下游河道横断面变化资料表明,上游建库后坝下游河道冲刷过程中,弯曲性、蜿蜒性和分汊性河段的宽深比值无明显变化。葛洲坝水利枢纽兴建后,宜昌至枝城河段宽深比有所减小。三峡工程建成后,汛期大洪峰削减,枯水期流量增加,但流量过程无重大改变,预计宜昌至城陵矶段,宽深比将发生不同程度的调整,其中宜昌至枝城和枝城以下的上荆江河段,河岸组成抗冲性较强且其护岸工程较为稳定,河床冲刷的同时,宽深比可能略有减小;下荆江河段则因坝下游含沙量较小的水流冲刷和荆江过流量增大导致的河床冲刷,横断面的宽深比可能变化不大。
14.7.2.3 河势调整趋势
三峡水库运用后,宜昌至城陵矶河段沿程河床边界条件、河型和河床冲刷发展程度不同,对河势的影响也有区别。根据宜昌至城陵矶河段河床边界条件、河势控制和崩岸治理现状及三峡水库运用后河床冲刷发展趋势,预计三峡工程建成后,宜昌至城陵矶河段的河势总体上不会有重大改变,但局部河段的河势将有不同程度的调整,有的河段变化还可能很剧烈。
由于水库下泄水沙过程的改变、河床冲刷及局部河势调整,将引起一些河段水流顶冲位置的改变,以及近岸河床冲深和河势调整将对河岸及已建护岸工程的稳定构成威胁,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尤其是荆江河段受三峡工程运用的影响大、发生的时间早。2025年6月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加之上游来沙减少等影响,坝下游各河段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冲刷,有的河段近岸河床冲刷幅度较大,岸坡变陡,有的险工段已发生崩岸。因此,应加强观测,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河势。
(本章作者:卢金友)
相关文章
水库变动回水区具有水库和河道双重特性,受回水影响时,表现为水库的性质,而当回水影响消失后,又恢复到天然河道的属性。由于水库调度运行过程中,变动回水区各段受到回水影响的程度、时间长短不同,以及河型的差别,泥沙冲淤特性及演变规律也有很大差别。根据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研究,并参照丹江口、葛洲坝等已建水库变动回水区河道演变规律,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河道演变具有以下特点。......
2025-09-29
随着人们对服装品质与合体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服装CAD迫切需要由当前的二维平面设计状态发展到三维立体设计状态。因此,开发开放式、分布式的工作站或网络环境下的CAD系统将成为网络时代服装CAD发展的重要趋势。而这,也是服装CAD系统在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必然的选择。在这个方面,所有服装CAD系统一直都在进行着不遗余力的改进。......
2025-09-29
滨河植被对河床演变的影响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在大部分过流表面产生水流阻力。在河流系统中,滨河植被在不同地形上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河流过程对植被的作用强度和物种的承受能力,也取决于物种与其他河边植物的竞争能力。过去几十年来对滨河植被的研究显示,滨河植被产生的大树干残骸是河流地貌形态及其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当水流冲刷力超出河滩以及植被的抗剪强度,河边植物与河滩沉积物一起倾倒,成为河道中LWD 的一部分。......
2025-09-29
随后冲刷逐步减弱,至第60年冲刷停止。图14-26宜昌至大通各分段累积冲淤过程14.7.1.2各河段冲刷发展特点宜昌至松滋口段,河床由卵石夹沙组成,表层粒径较粗。......
2025-09-29
图7-7东江滨河植被多样性与高程的关系利用滨河植被可以分析河床演变过程。利用各种河流地形上发育树木的年轮可估计河槽展宽速度、河岸变迁和漫滩淤积速率。树木生长的年增长特性已成为了诸多运用年轮验证重要水文、地貌事件的规模和频率方面研究的基础。图7-8显示了河岸坍塌、河道迁徙、河滩淤积等地貌事件的植物学证据。过去的25年里,出现了大量的滨河植被与水力学和河床演变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
2025-09-29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前,荆江河段的防洪态势十分严峻,当上游洪水与洞庭湖水系洪水遭遇,或受洞庭湖水系洪水顶托影响时,更易出现高洪水位。口门建闸主要目标是通过人为控制分流,缓解三口河道的防洪压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三口河道的淤积情况,但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由于荆江防洪态势严峻,对该方案存在较大争议。......
2025-09-29
PLC的扫描速度已成为很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小型PLC由整体结构向小型模块化结构发展,配置更加灵活。加强PLC联网通信的能力,这是PLC技术发展的方向。前两项故障属于PLC的内部故障,技术人员可通过PLC本身的软、硬件进行检测和处理;其余80%的故障属于PLC的外部故障。因此,PLC生产商都致力研制、发展用于检测外部故障的专用智能模块,进一步增强系统的可靠性。多种编程语言并存、互补是PLC发展的一种趋势。......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