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水电站的泥沙治理问题

水电站的泥沙治理问题

【摘要】:对于不具备条件将电站取水口放在弯道凹岸的,则需充分论证。如葛洲坝枢纽大江电站位于坝区弯道凸岸,处于侧向进流的不利部位。图14-25三峡枢纽运用76年末排沙孔开启前后水电站前的地形变化左电站;右电站在坝区泥沙模型上对排沙孔(洞)的排沙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

长江流域干支流含沙量不大,但年输沙量较大,其泥沙的组成包括沙、砾石和卵石。水利枢纽修建后,坝区河段将发生泥沙淤积,当淤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如不采取适当的防沙措施,则可能影响电站的正常运行。因此,修建水利枢纽,需解决好电站取水防沙问题,一般通过枢纽布置和设置拦沙设施来加以解决。首先枢纽布置应有利于水电站的防沙,在预估枢纽兴建后河势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尽可能将电站取水口放在弯道凹岸弯顶的下游段,正面引进含沙量较小的面流,含沙量较大的底流和推移质则由于弯道环流作用流向凸岸。例如葛洲坝水利枢纽二江电站布置在建坝后形成的弯道凹岸,取水条件十分有利。对于不具备条件将电站取水口放在弯道凹岸的,则需充分论证。如葛洲坝枢纽大江电站位于坝区弯道凸岸,处于侧向进流的不利部位。为此,通过对弯道水流泥沙运动规律的研究,分析众多已建位于弯道凸岸的引水工程实例,认为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可以解决的。

三峡工程电站进水口排沙措施采用排沙孔(洞)形式,左、右电站段下设7个尺寸为4m×5.5m 的排沙孔,其中左电站3个,右电站4个,孔底高程靠枢纽左、右侧的2孔为85m,中间5孔为75m,在水位145m 时单孔过流量为500m3/s。地下电站排沙洞布置研究过两种形式:一种为集中布置方案,即在电站中间(3号与4号机组之间)下设一个直径为5m 的排沙洞,洞口底板高程为93m,引流量为350m3/s;另一种为分散布置方案,即在每两台机组之间设一条直径为3m 的排沙支洞,洞口底板高程为107.4m,6台机组共设3条支洞,3条支洞后接一条排沙总洞,每条支洞过流能力为120m3/s。

图14-25 三峡枢纽运用76年末排沙孔开启前后水电站前的地形变化

(a)左电站;(b)右电站

在坝区泥沙模型上对排沙孔(洞)的排沙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左右电站在枢纽运用中期54 年末和枢纽运用远期76 年末,分别两次开启7 个排沙孔,排沙孔总流量为3500m3/s,排少历时各为35h。排沙后,左右电站前缘的淤积高程均低于110m 高程,电站前淤积物有所冲刷,并形成较稳定的冲刷漏斗,冲刷漏斗纵坡一般为1∶8.3~1∶13.8,横坡为1∶3~1∶3.8 (如图14-25所示)。说明7个排沙孔的排沙效果显著,能保证电站进水口长期正常取水。

地下电站在枢纽运用30年末、54年末和76年末,分别三次开启排沙洞,排沙历时各为35h。排沙洞分散布置方案,排沙总流量为360m3/s,电站前淤积物有所冲刷,冲刷后的泥沙淤积高程均低于电站进水口底板高程116m,并能形成3个比较稳定的冲刷漏斗,冲刷漏斗横坡一般在1∶3~1∶4之间,纵坡一般在1∶7~1∶10之间,排沙效果显著,能保证地下电站长期正常取水。排沙洞集中布置方案的单个排沙洞开启后,排沙流量350m3/s,电站前淤积物也有所冲刷,也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冲刷漏斗,冲刷漏斗纵坡一般在1∶8~1∶12之间,横坡在1∶3.2~1∶4.1之间,排沙后仍有部位电站前缘的淤积物高程高于进水口底板高程116m,其中枢纽运用30年末为靠左侧1台机组;枢纽运用54年末和76年末为靠左、右两侧各1台机组。两种布置方案的排沙洞在开启后均有一定的排沙效果,且集中布置方案冲刷漏斗纵坡和横坡均略缓于分散布置方案,但因集中布置方案的横向影响范围有限,其排沙效果不如分散布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