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流域泥沙生态配置技术的优化方案

流域泥沙生态配置技术的优化方案

【摘要】:目前,流域泥沙生态配置技术包括水土保持林与防护林带体系、山区和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营造防风固沙和农田防护林、植被恢复技术等。

泥沙生态配置技术就是通过改变流域的植被度来达到减沙的目标。流域植被在水土保持方面具有拦截雨滴、调节地面径流、固结土体、改良土壤性质、降低风速等主要功效,高植被度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显然,增加流域内植被度可以有效地减少产沙量,达到泥沙优化配置的目的。目前,流域泥沙生态配置技术包括水土保持林与防护林带体系、山区和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体系、营造防风固沙和农田防护林、植被恢复技术等。

12.7.4.1 水土保持林与防护林带体系

水土保持林就是针对各种水土流失的现状、形成及程度等土壤侵蚀状况和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所营造的各种类型的人工林工程。水土保持林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护国土的成因主要是利用它具有庞大的根系改良、固持和网络土壤的作用,林冠层和枯枝落叶层削减和消灭侵蚀性降雨的雨滴动能及拦截、分散、滞缓和过滤地表径流的作用,保护土壤结构稳定等作用来实现的。实践证明,水土保持林具有防止多种水土流失的功效。但是,水土保持林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如重力侵蚀的防治界限一般来说有效的深度以限于根系分布的深度,因此,必须辅佐以其他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水土流失。

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结构和树木特点等发展与地方相适应的水土保持林道路,称为防护林带体系,防护林带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如黄土高原适合种植沙棘、果桑以及林草或乔灌植物的不同复合方式(刺槐、刺槐+多年生香豌豆、刺槐+中国沙棘、黑核桃、黑核桃+多年生香豌豆)等(闫培华,2003;刘金柱,张东升,2004);而塔里木河两岸则适宜种植胡杨林、阔叶林和密灌等。

12.7.4.2 营造防风固沙和农田防护林

营造防风固沙和农田防护林带是综合防治风砂雨蚀危害的最基本办法。防风固沙林带主要是截阻流沙或防止表土被风蚀和雨蚀;农田防护林带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强风吹蚀或飞砂,降低风速,削弱风力,改变温度、湿度,调节田间小气候,避免风砂、干旱、霜冻的危害,实行精耕细作,为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使农作物高产稳产。如簸箕李引黄灌区,由于引黄沉沙造成渠首地区土地沙化,风沙使得环境恶化,簸箕李灌区进行了渠首土地沙化和风沙环境治理规划,其中通过植树造林可达到部分治理耕地沙化地的目的。仅渠首大年陈乡农田防风固沙林带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65%以上,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防护林体系,绿化覆盖面积已达25%以上。在进行大规模营造防风固沙林带、绿化美化环境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经济林的开发(王延贵等,1995)。据初步统计,近几年来,由于林木面积的增长,灾害性天气(如雹灾)比往年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