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提高项目管理效率?流域水土保持工程

如何提高项目管理效率?流域水土保持工程

【摘要】:12.7.3.3水库拦沙技术水库拦沙的调控技术就是水库泥沙淤积的调控,主要包括库容淤积调控和坝前泥沙调控。

12.7.3.1 流域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我国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和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王礼先,1995)。

在我国主要江河的产沙区都进行了水土保持工作,如长江中上游、黄河中游和永定河上游(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4;汪岗,范昭,2002)。黄河和永定河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多沙河流,其泥沙主要来源于黄河中游和官厅水库上游流域,在这些地区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可以有效地拦截泥沙。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不能仅限于传统的治理模式,要结合现代工程措施,如修筑控制性拦沙坝及必要的挡土墙工程拦截泥沙,以大大减少进入黄河的沙量。对于长江,在上、中游地区,在坚持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的同时,兴建多级水库,层层拦蓄径流,削减洪峰流量

12.7.3.2 淤地坝技术

淤地坝是指在沟道里为了拦泥、淤地所建的坝,坝内所淤成的土地称为坝地。作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之一,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水土流失斗争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既能拦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产粮食,这一措施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水利水保部门总结、示范和推广,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试验示范,60年代的推广普及,70年代的发展建设和80年代以来以治沟骨干工程为骨架、完善提高的坝系建设阶段(水利部水保司等,2002)。据调查统计,经过50多年的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现有淤地坝11万余座,淤成坝地450多万亩,可拦蓄泥沙210亿m3。主要分布在陕西(36816座)、山西 (37820座)、甘肃 (6630座)、内蒙 (17819座)、宁夏(4936座)、青海(3877座)、河南 (4147座)等七省 (自治区),其中陕、晋、蒙三省区共有淤地坝9万余座,占总数的82.5%。

通过调查表明,淤地坝在拦截泥沙、蓄洪滞洪、减蚀固沟、增地增收、促进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进行淤地坝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开展淤地坝和坝系规划(高季章,曹文洪等,2003)。

12.7.3.3 水库拦沙技术

水库拦沙的调控技术就是水库泥沙淤积的调控,主要包括库容淤积调控和坝前泥沙调控。其中库容淤积调控包括一般水库排沙和平衡淤积控制;坝前泥沙调控包括异重流排沙、电站引水口及渠道引水口进沙调控。不管是库容淤积调控还是坝前淤积调控,都是通过调整水库运行方式 (包括运行水位、泄 (引)水建筑物的开启度和开启方式)来实现的。根据不同时期与不同的来水来沙条件,调整坝前运行水位,开启泄水建筑物和引水建筑物,改变水库的水流条件,达到调控水库泥沙淤积分布的目的。通过调控水库运行方式不仅可以改善水库泥沙淤积的分布,而且还可以调控水库下游河道的冲淤。在2002~2005年期间,黄河下游小浪底水库进行了3次调水调沙试验,其主要目的就是冲刷下游河道和调整水库泥沙淤积形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7.3.4 引水防沙技术

1.引水引沙特

在多沙河流上,引水必引沙,引沙量与引水量成正比。随着河道两岸工农业的不断发展,引水灌溉不断发展,引沙量大幅度增加。如,黄河下游1980年代多年平均引水110亿m3,引沙1.4亿t,分别占同期来水来沙的21.4%和12.7%。进入引水灌区的泥沙主要分布于沉沙池、灌溉渠系、排水系统和田间。其中进入田间泥沙有利于作物生长,引沙入田是泥沙优化配置的目标之一。灌溉渠系和排水系统的泥沙淤积不利于灌溉事业的发展,尽可能减少灌溉渠系和排水系统的泥沙淤积也是泥沙配置的另一目标。

2.取水防沙技术

引水防沙技术,主要包括取水口位置选择、布置形式、工程拦沙措施(拦沙闸、导流工程、拦沙潜堰、叠梁、橡胶坝等),以实现对引沙量及其组成较严格的控制。游荡性河段主流游荡摆动频繁,弯曲性河段的河道比较稳定,导致两种类型的河段的引沙特性也不一样,对应的取水防沙措施也有差异(张永昌等,1998)。

3.灌区沉沙技术

常见的沉沙池主要包括湖泊式、带形条渠、梭形条渠三种形式 (张永昌等,1998)。为使出口含沙量、沉沙效果、淤积分布等指标尽量接近设计状态,还需附以工程及管理措施对沉沙池进行调控。沉沙池的出口控制建筑物的底板高程较低,以溢流形式下泄水流。通过调高或降低叠梁闸板或橡胶坝的高程来改变沉沙池的水流流态,使沉沙池的淤积比增大或减小,同时也可调整其淤积沿程分布。当来水含沙量小、颗粒粗时,降低沉沙池出口尾门水位,沉沙池内水面比降增大、水流流速增加,泥沙往下游输移;当来水含沙量大且颗粒细时,抬高沉沙池尾门水位,沉沙池内水面比降和水流流速都减小,泥沙淤积增加。

12.7.3.5 跨流域引水调控泥沙

在调水过程中,泥沙分布与配置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我国北方多沙河流的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导致河道泥沙淤积严重。主要对策之一就是利用增加流量来提高河道水流挟沙能力,减少泥沙淤积。据估算,对于黄河下游河道而言,增加100亿m3的水量就能减少河道淤积泥沙1.8亿t(崔庆瑞,刘双歧,2002)。因此,结合南水北调的实际情况,配合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作用,在保证适当引水的条件下,集中大流量定期对下游河道进行冲刷,改变河道泥沙的配置,扩大河槽断面面积,提高河道过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