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红壤区主要分布在赣南赣江上游、广东东部山地丘陵区等地。根据对广东东江流域实地考察,和对广东惠阳上杨试验站、江西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的植被—侵蚀动力学模拟,发现这一带植被破坏后可以快速修复。从图上看该区是全国各植被—侵蚀动力学分区中自然条件最为优越的一个区。目前广东省及江西省整体上都位于良性的C 区,且距离C 区与D 区的分界线较远。图7-34南方红壤侵蚀区植被—侵蚀状态图......
2023-06-22
应用植被—侵蚀动力学理论可以分析我国典型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地区的植被—侵蚀演变趋势,探讨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能否和如何彻底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面貌。选取黄土高原、长江上游、云南高原及南方红壤侵蚀区、华北土石山区等典型水土流失地区,通过野外调查和收集资料,做出植被—侵蚀状态图,分析和评价植被—侵蚀现状,并依此提出区域治理和防护策略。
根据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唐克丽等,2004),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划分为水力侵蚀为主类型区、风力侵蚀为主类型区、冻融侵蚀为主类型区3个一级类型区,其中水力侵蚀为主类型区又划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北方山地丘陵区、南方山地丘陵区、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云贵高原等6个二级类型区。以上所选取的4个典型地区基本上包括了除东北丘陵区外的其他5个地区。由于资料所限,南方红壤侵蚀区及华北土石山区只是南方山地丘陵区、北方山地丘陵区的部分区域,而长江上游则是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南方山地丘陵区、云贵高原等类型区在长江流域的部分。根据植被—侵蚀动力学理论及植被—侵蚀动力学参数特点,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特性)相似的地区其植被—侵蚀动力学参数取值相近,与当地人类活动及自然应力无关(王兆印等,2005),所以对以上各典型地区的讨论结果可以推广应用到邻近自然条件相似地区。
广泛应用植被—侵蚀动力学的一个限制是缺少资料,而确定植被—侵蚀动力学参数至少需要20年以上植被和侵蚀发展演变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植被和侵蚀影响程度的数据资料。收集这些资料在许多地区都是困难的。如前所述,植被—侵蚀动力学参数仅仅依赖于气候土壤和地形,与植被—侵蚀现状和人类活动无关。换句话说,对于给定地区,植被—侵蚀动力学参数是不变量。为此本节先对资料较多的黄土高原地区利用已经确定的流域植被—侵蚀动力学参数与流域气候土壤和地形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经验关系。然后对全国4个主要流域进行植被—侵蚀动力学分析。
有关泥沙研究进展的文章
南方红壤区主要分布在赣南赣江上游、广东东部山地丘陵区等地。根据对广东东江流域实地考察,和对广东惠阳上杨试验站、江西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的植被—侵蚀动力学模拟,发现这一带植被破坏后可以快速修复。从图上看该区是全国各植被—侵蚀动力学分区中自然条件最为优越的一个区。目前广东省及江西省整体上都位于良性的C 区,且距离C 区与D 区的分界线较远。图7-34南方红壤侵蚀区植被—侵蚀状态图......
2023-06-22
以上讨论了长江上游小江流域和黄土高原甘肃安家沟流域的植被—侵蚀状态图,可以分别代表气候、土壤、地形相近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和黄土高原西部地区的植被—侵蚀状态图。王家沟流域的植被侵蚀动力学参数值由式给出,作出状态图如图7-21 。治理初期植被侵蚀状态位于A 区,治理的目标是将其移入C 区。......
2023-06-22
黄土高原以流水侵蚀为主,其边缘山地以重力侵蚀为主。表7-7黄土高原各水土流失分区植被—侵蚀动力学参数取值及植被—侵蚀现状图7-28黄土高原植被—侵蚀动力学分区图植被—侵蚀状态图是分析研究植被和侵蚀演变趋势的重要工具。说明黄土高原各分区增加植被都能有效控制侵蚀,而控制侵蚀对于改善植被作用不大。如果没有人类的管理,黄土高原的植被不会自动增加,土壤侵蚀会继续加重。......
2023-06-22
长江上游流域横跨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水土流失严重。长江上游地区这种气候特点一方面受到地势地貌的影响,另一方面影响区域植被发育、土壤特性,并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区域的地形地貌。)图7-32 给出了长江上游高寒湿润区的植被—侵蚀状态图。本区其他地区的植被—侵蚀现状应与之类似。由于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因此侵蚀不甚严重。式用作高寒湿润区植被—侵蚀动力学参数取值。......
2023-06-22
植被—侵蚀动力学模型首先应用于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和云南小江流域。图7-13 、给出了植被侵蚀动力学方程组的计算曲线与实测植被覆盖度和侵蚀率滑动平均值的变化过程之对比。根据野外调查和收集的资料,经过多次试算初步确定了这个地区的植被—侵蚀动力学参数:该地区很少出现旱灾,最主要的生态应力是人类活动。......
2023-06-22
图7-33华北土石山区植被—侵蚀状态图本区参数取值的特点是a 值较小,仅大于黄土高原地区,c 值较大,b 值很小,为各分区中最小,f 值较小。目前北京市和河北省都位于过渡区D 区,且距离D 区和C 区的分界线很近,表明该区植被—侵蚀状况正向良性状态发展。因此,本地区防治措施应以防护为主,防止人为破坏植被和增加侵蚀,加强封山育林及植树造林措施,提高植被覆盖度,并在局部侵蚀严重地区附以工程措施。......
2023-06-22
7.6.1.1植被—侵蚀动力学参数与流域气候、 地形、 土壤特性关系经分析、计算和比较,得到参数a与P、T,参数c、b、f 与D50及S 之间的相关关系式,见表7-6。......
2023-06-22
植被覆盖度抑制降雨侵蚀,而侵蚀又破坏植被,二者的相互作用遵循一定的动力学规律,同时又受到各种生态应力的干扰。在植被—侵蚀动力学中,植被对侵蚀率的控制作用反映在侵蚀率的长期变化上,所以应该采用滑动平均值。......
2023-06-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