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坝前淤积的形态演化过程简析

坝前淤积的形态演化过程简析

【摘要】:试验成果表明,地下电厂运行后,除大坝前500m 内的局部区域外,淤积地形发展的总体趋势与没有地下电厂情况下的试验结果接近。50+4年以后~70+6年期间泥沙冲淤过程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即51年~60年间冲淤平衡过渡阶段和61年~70+6年的冲淤平衡阶段。60+4年~70+6年期间,坝区泥沙冲淤基本保持平衡状态,坝前出现冲刷漏斗。图4-19左、右电厂和溢流坝上游1200m 距离内淤积形态50+4年末;70+6年末

试验成果表明,地下电厂运行后,除大坝前500m 内的局部区域外,淤积地形发展的总体趋势与没有地下电厂情况下的试验结果接近。在30+2年~40+2年期间,整个河段由滩槽分明的淤积床面逐渐向平整床面转化,原有深槽淤平、河谷节点失去作用。坝区的上游河段深槽淤平后,部分断面床面转化为平整床面,同时由于河道原有的控制节点在水库形成后失去作用,冲积河道的一部分断面主槽已不再与原始河床深槽位置保持一致,主槽开始摆动。坝区的近坝河段断面形态保持原始河床的轮廓至40+2年后,下游断面主槽有较大幅度摆动,新的滩槽形成。50+4年以后~70+6年期间泥沙冲淤过程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即51年~60年间冲淤平衡过渡阶段和61年~70+6年的冲淤平衡阶段。其中前10年滩槽位置保持50+4年时相对关系,继续保持淤滩刷槽状态,主槽加深,滩地加高。河势与50+4年相比变化不大,逐渐趋于平衡。60+4年时,冲淤达到平衡。60+4年~70+6年期间,坝区泥沙冲淤基本保持平衡状态,坝前出现冲刷漏斗(图4-19)。枢纽运用至70+6年末,深泓线距隔流堤堤头距离为304m。

右电厂含沙量及粒径均明显大于左电厂,原因是表面含沙量较小、泥沙粒径较细的水流在坝前潜入水下,进入左电厂,底部含沙量较大、泥沙粒径较粗的水流翻起至水面,在溢流坝上游约150m 处形成泡漩,之后水流流向右电厂(图4-20),其中的部分进一步运动至地下电厂前。

图4-19 左、右电厂和溢流坝上游1200m 距离内淤积形态

(a)50+4年末;(b)70+6年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