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永久船闸引航道隔流堤方案试验

永久船闸引航道隔流堤方案试验

【摘要】:无隔流堤方案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枢纽运行的50+4年中,水沙进入模型后,泥沙即发生淤积,并逐步向坝前推进。与天然情况相比,深泓位置有所变化,最大偏移的位置在9号断面处,偏移的距离约400m。在30年末、最不利的条件组合下,即Q=56700m3/s、H=145.0m时,永久船闸和升船机都能安全航行。在50+3年前后,在各种水流条件下,升船机口门区基本能满足通航要求,但在Q=56700m3/s、H=147.0m 的条件下,永久船闸引航道口门区超标面积为34%,通航已很困难。

此项模型试验是依据三峡工程的原运行方案进行的,即在水库建成后初期10年,坝前水位按照156m—135m—140m 进行调度,汛期水库的防洪限制水位为135m,自第11年起,坝前水位按175m—145m—155m 进行调度,即汛期的防洪限制水位为145m。比初期10年抬高了10m。鉴于汛期来沙占全年沙量的绝大部分,在流量较大时,才会引起床面形态的冲淤变化,因此在坝区模型试验中,主要是模拟汛期流量大于15000m3/s以上时段的泥沙冲淤变化。

模型地形依据1979~1980年1∶5000地形图塑造,枢纽建筑物按照初步设计方案制作 (图4-1)。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进口逐年的水沙条件根据1993年10月长科院提供的三峡水库泥沙冲淤计算结果统计得出。在坝区模型水流流态与流速分布的观测中,采用了摄像技术与图像处理的方法,采集与分析了瞬时流场的资料,获得了水流流态与流速分布的成果,这个方法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可同步反映流场内水流流态的特点。

图4-1 清华大学三峡坝区模型布置图

根据模型试验结果可以得到坝区泥沙冲淤平衡的年限 (王桂仙等,1994b)。从开始运行到70+6年末,坝区泥沙冲淤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平行淤积阶段、滩槽趋平阶段、新的高滩深槽形成阶段和冲淤平衡阶段。第一阶段从0~30+2年,这一阶段床面平行淤积,原始河床滩槽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主槽和滩面都为单向淤积,但主槽淤积速率快,滩面淤积速率慢。深泓位置及河势保持不变。第二阶段从31~42年,原始床面滩槽消失,向动平整床面发展。河道上段在30+2年末时已形成较为平整的床面,而河道下段到42年末时才发展成为平整床面。该阶段不能保持单向淤积状态,大流量时部分河段发生冲刷。由于原始深槽消失,深泓位置开始发生变化。第三阶段从43~60年,为深槽、深泓及河势发生调整向平衡发展的河道重新塑造阶段。从43年开始,在平整床面上冲刷出新的主槽,深泓位置发生较大的改变。到50+4年,形成较稳定的滩槽关系,深泓稳定,河势顺直。到60年达到平衡状态。第四阶段从61~70+6年,为冲淤平衡阶段 (图4-2~图4-5)。

无隔流堤方案的试验结果表明(王桂仙等,1994c),在枢纽运行的50+4年中,水沙进入模型后,泥沙即发生淤积,并逐步向坝前推进。在断面形态上,初期30年左右,泥沙在断面上平行淤积抬高,河床仍保持与天然情况相近的滩槽形状,30年以后,槽内淤积不断增加,河底趋向平整,40年以后,床面淤积的泥沙又进行调整,塑造出新的滩与槽。枢纽运行50+4年,试验河段淤积总量达10.74亿m3,太平溪以下到坝轴线6.8km的河段内,淤积量达5.56亿m3。在泥沙淤积的过程中,坝区的河势不断变化,向着较为顺直的方向发展。与天然情况相比,深泓位置有所变化,最大偏移的位置在9号断面处,偏移的距离约400m。在30年末、最不利的条件组合下,即Q=56700m3/s、H=145.0m时,永久船闸和升船机都能安全航行。在50+3年前后,在各种水流条件下,升船机口门区基本能满足通航要求,但在Q=56700m3/s、H=147.0m 的条件下,永久船闸引航道口门区超标面积为34%,通航已很困难。Q=45000m3/s、H=145.0m 时,也有10%的面积超过通航标准。

图4-2 三峡坝区实体模型试验结果

(a)模型第0号断面 (距大坝250m)淤积过程;(b)坝区断面平均淤积厚度沿程变化;(c)坝区断面平均淤积厚度沿程变化

图4-3 三峡坝区的淤积形态试验结果

(a)30+2年末;(b)70+6年末

图4-4 三峡坝区145m 水位下过水面积变化过程

图4-5 坝区145m 以下断面平均过水面积逐年变化过程

设隔流堤方案的试验结果表明(王桂仙等,1994b),枢纽运行50+4年,试验河段淤积总量达10.65亿m3,太平溪以下到坝轴线6.8km 的河段内,淤积量达5.57亿m3。枢纽运行70+6年,试验河段淤积总量达11.39亿m3,太平溪以下到坝轴线6.8km 的河段内,淤积量达5.92亿m3。坝区深泓位置最大偏移的位置在7号断面处,偏移的距离约500m。试验结果表明,坝区模型设隔流堤方案30+1~50+4年时,永久船闸引航道可以满足通航的要求;46年时,坝前淤积的滩面高程多在140m 高程以下,升船机引航道也可以满足通航的要求,48年以后引航道流速超标范围较大,通航比较困难。但在隔流堤右侧100多m 处即进入主流区,流速较大,船舶航行将会比较困难。70+6年时,永久船闸引航道及升船机引航道都是在滩面上开挖出来的,只要及时清淤保持引航道的尺度,通航的水流条件均可满足要求。但升船机引航道与主流交汇的区域,流速较大已不具备通航的条件。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枢纽运用时间的增长,水库的排沙比增大,通过电厂水轮机泄水中泥沙的含量也不断增加。38年时,电厂汛期泄水的含沙量约2.0kg/m3左右,到56年时达到2~3.5kg/m3。70+6年时,达到3~4kg/m3。泄水中泥沙的粒径也随着入库泥沙粒径的增大而变粗。电厂前可以保留25°~28°的冲刷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