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年来,在微观力学方面,纳米压痕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6-27为采用纳米压痕技术在硅表面施加50mN压力后形成的压痕阵列。图6-30为利用纳米压痕和显微成像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典型例子。图6-31为采用材料纳米压痕技术测量Al多晶材料中一个晶粒性能的过程及力—位移曲线。Bahr[88]利用纳米压痕实验完成了低于50 nm深度的硬度测量;Adams[89]用纳米压痕实验研究了颗粒薄膜凝聚体的断裂机制。......
2023-06-20
将前文的颗粒相模型应用到二维明渠恒定均匀流,考察模型在明渠水流中的适用性。选择颗粒相参数条件变化较大的Einstein和Chien (1955)、Wang和Qian (1989)的水槽试验资料进行分析。试验都使用了天然沙,颗粒粒径分别为1.3mm、0.94mm、0.274mm 和0.15mm,0.1H (H 为水深)处的体积比浓度C0.1为0.14%~9.10% (含沙量3.71~241kg/m3)。表3-3给出0.1H 处体积比浓度大于1.0%的试验组次的流动条件。其中,Re*=u*dp/νf为沙粒雷诺数,u*为剪切流速。
各组次下的Δ 和C0.1/Δ 也列于表3-3。由表可见,在0.1H 处,各个组次的C0.1/Δ 都大于0.1,并有5个组次的C0.1/Δ 大于1。因此,在该水深处,颗粒的碰撞效应不可以忽略;并且,相近的流动条件下,粗颗粒的C0.1/Δ 要显著大于细颗粒的相应值,粗颗粒的碰撞效应更加明显。
表3-3 Einstein和Chien(1955)和Wang和Qian(1989)部分试验组次的流动条件
为了模拟上述明槽水流中的泥沙运动规律,应用前文的颗粒相动量方程式(3-143)、能量方程式(3-144)和本构关系式(3-159)、式(3-160),液相紊动与颗粒作用关系采用式(3-173)和式(3-174)。考虑到表3-3中各组次的C0.1不超过10%,为计算方便,忽略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中的碰撞应力、脉动能碰撞传导通量。那么,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分别简化为式(3-190)和式(3-191)。本构关系中的各参数也简化为:
由式(3-215)~式 (3-218)可见,虽然忽略了颗粒相碰撞应力和脉动能碰撞传导通量,简化后的本构关系仍然部分考虑了碰撞效应,因而与完全忽略碰撞效应的式 (3-193)~式(3-196)形式不同。
在二维明槽恒定均匀流下,设x 表示水流方向,y 表示垂直方向,考虑作用于颗粒上的重力、浮力、升力等外力,忽略泥沙颗粒的布朗运动,颗粒相的动量方程和脉动能方程将简化为(傅旭东和王光谦,2003a;Fu et al.,2005):
式中
考虑到泥沙颗粒的离散特征,在床面附近采用碰撞—滑移边界条件 (Jenkins,1992;Louge et al.,1991;Cao和Ahmadi,1995;Fu et al.,2005):
式中:下标b表示床面,eb=0.7为床面碰撞恢复系数;μb=0.23为床面滑动摩擦系数。在水流表面, 〈vx〉和T 采用零梯度边界,浓度边界采用底部实测值。
图3-18 水沙两相混合物平均速度的计算与试验资料比
对液相水流的平均流速分布用对数尾流率来描述,紊动特性采用Nezu 和Rodi(1986)的经验公式。图3-18为计算的固液两相质量加权平均速度与试验资料的对比,其中,um为加权平均速度。可见,采用对数尾流率和方程式(3-220)可以很好地模拟计算试验中的混合物平均速度。
图3-19~图3-21给出了粗颗粒(dp=1.3mm)、细颗粒(dp=0.15,0.274mm)浓度分布的计算与试验资料的对比。作为比较,还用传统泥沙扩散方程式(3-226)计算泥沙颗粒的浓度分布,该方程也是Rouse浓度分布公式的理论基础:
由图可见,对于细颗粒泥沙,方程式(3-219)和方程式(3-226)给出的模拟结果相差不大,都能合理地符合试验资料。对于粗颗粒泥沙,方程式(3-219)仍能很好地再现试验浓度分布,方程式(3-226)的模拟结果却有明显的误差。在计算中,两个方程都采用了近壁实测点作为浓度参考点。因此,该点以上的浓度预报差异主要是由于方程结构差异引起的。对比两个方程可见,传统扩散方程式(3-226)仅描述了泥沙运动的重力沉降和水流紊动扩散机制,方程式(3-219)除了描述这两个机制外,还包含了升力、泥沙颗粒的应力梯度的影响,并反映了颗粒的漂移扩散机制(Fu et al.,2005)。
图3-22和图3-23分别给出了方程式(3-219)中的泥沙扩散系数和漂移扩散系数的分布。其中,扩散系数εyy和漂移扩散系数εpd分别定义为:
图3-19 粗颗粒天然沙浓度分布的计算与试验资料比较
图3-20 细颗粒天然沙浓度分布的计算与试验资料比较 (符号说明同图3-19)
图中的无量纲扩散系数 =εyy/u*H,无量纲漂移扩散系数 =εpd/u*H。由图可见,随着颗粒浓度的增大,泥沙扩散系数减小,但漂移扩散系数增大。这是由于浓度较大时,水流运动受泥沙影响明显,导致水流紊动扩散系数的减小;同时,浓度的增加会导致颗粒之间作用的增强,相应地有漂移扩散系数的增大。从两图对比还可以看到,虽然粗颗粒的浓度低于细颗粒的浓度,但因为粗颗粒的惯性更大,相应地有粗颗粒的漂移扩散系数明显大于细颗粒的漂移扩散系数。在垂向上,在0.2H 以上,漂移扩散系数沿垂线向下增加。在0.1H 以下,细颗粒泥沙的漂移扩散系数向床面递减,呈现出与水流垂向紊动强度类似的分布特征;粗颗粒的漂移扩散系数却向床面快速递增。这也表明,细颗粒泥沙能够较好地响应水流紊动,因而具有与水流类似的紊动特性;粗颗粒泥沙由于较大的惯性、与床面频繁的碰撞交换等原因,因而与水流紊动迥然不同。
图3-21 细颗粒天然沙浓度分布的计算与试验资料比较 (符号说明同图3-19)
图3-22 粗颗粒的扩散系数与漂移扩散系数分布
图3-23 粗颗粒的扩散系数与漂移扩散系数分布
(本章作者:傅旭东、王光谦,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50221903)和黄河联合研究基金(50309007)资助)
有关泥沙研究进展的文章
近十几年来,在微观力学方面,纳米压痕技术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6-27为采用纳米压痕技术在硅表面施加50mN压力后形成的压痕阵列。图6-30为利用纳米压痕和显微成像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典型例子。图6-31为采用材料纳米压痕技术测量Al多晶材料中一个晶粒性能的过程及力—位移曲线。Bahr[88]利用纳米压痕实验完成了低于50 nm深度的硬度测量;Adams[89]用纳米压痕实验研究了颗粒薄膜凝聚体的断裂机制。......
2023-06-20
通信网络中的智能化技术涉及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机器学习最基本的做法是使用算法来解析数据并从中学习,然后对真实世界中的事件做出决策和预测。这一分层结构常常使用贪婪算法等逐层构建而成,并从中选取有助于机器学习的更有效的特征。信息通信网络与人工智能协同融合,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和特点,主要如下。......
2023-06-26
可编程序控制器、变频器、伺服电机、人机界面是驱动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常,纺织机械系统中的电动机普遍采用通用变频器控制,所有的变频器则统一由PLC控制。图解演示例如,图11-35所示变频器在电梯智能控制中的应用。图11-35 变频器在电梯智能控制中的应用5.变频器在民用改善环境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
2023-06-24
11.1.2数字孪生驱动应用所产生的比较优势不明目前数字孪生应用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孪生在产品设计、制造和服务中的应用所带来的比较优势不清晰,应用过程中所需攻克的问题和技术不清楚。......
2023-10-30
在梁的强度计算中,必须同时满足正应力和剪应力两个强度条件。通常先按正应力强度条件设计出截面尺寸,然后按剪应力强度条件进行校核。但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需校核梁的剪应力:①最大弯矩很小而最大剪力很大的梁;②焊接或铆接的组合截面梁;③木梁,因为木材在顺纹方向的剪切强度较低,所以木梁有可能沿中性层发生剪切破坏。按强度条件求许用荷载[F]。......
2023-06-16
2008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召开的赛博物理系统峰会特别提出了赛博物理系统在3个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考虑到新一代交通系统具有典型的CPS特征,其效率的完全发挥将需要充分运用CPS理论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CPS理论可为健康医疗系统实现上述功能,在改善现有医疗系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CPS技术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稀缺医疗资源。表2-1CPS应用领域......
2023-06-23
基于上述参数的算法,分别对L-SHSCP模型在电脑(配置)上进行计算。对L-SHSCP模型,折扣系数α依次取值为0.4、0.6和0.8;最大时间约束T分别取值720、960、1 200和1 440分钟。根据改进遗传算法的收敛情况,种群适应度逐渐向最优适应度值收敛,收敛速度和计算结果令人满意,也说明改进遗传算法对L-SHSCP模型求解的有效性。......
2023-09-19
为了保证焊接质量,钎焊前需要仔细清洗焊件,目的是把焊件表面的油渍及厚氧化膜去除。预热温度为500~540℃,保温2~5min。盐浴钎焊时应尽可能保证密闭通道内空气排出,防止空气被封闭在空腔内阻碍熔盐润湿所有待钎表面。氟化物钎剂在钎焊过程中依靠溶胀作用使氧化膜强度下降,同时氧化剂的存在降低了金属的表面张力使钎料易于铺展。熔盐准备过程中,要保证熔盐的pH值为5.3~7.0。如果pH值超过7.0,则需AF添加剂调节。......
2023-06-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