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激光器的原理及结构分析

激光器的原理及结构分析

【摘要】:所谓激光器就是激光自激振荡器。它通常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产生激光的工作物质、能够使工作物质处于粒子数反转分布状态的激励源(泵浦源)、能够完成频率选择及反馈作用的光学谐振腔。其结构如图3-79所示。

所谓激光器就是激光自激振荡器。它通常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产生激光的工作物质(激活物质)、能够使工作物质处于粒子数反转分布状态的激励源(泵浦源)、能够完成频率选择及反馈作用的光学谐振腔。其结构如图3-79所示。

图3-79 激光器的结构

1.工作物质

能够产生激光的物质,也就是能够形成粒子数反转分布状态的物质,称为工作物质,它是产生激光的必要条件。在热平衡状态的物质中,低能级上的电子多,高能级上的电子少。那么在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物质的受激吸收总是强于受激辐射。因此,热平衡条件下的物质不可能对光进行放大。要使物质能对光进行放大,必须使其内部的受激辐射强于受激吸收,即使高能级上的电子数远多于低能级上的电子数,物质的这种一反常态的分布称为粒子数反转分布。

有多种方法可以实现能级之间的粒子数反转分布状态,这些方法包括光激励方法、电激励方法等。在半导体光源器件中,我们通常是利用外加适当的正向偏压来实现粒子数反转分布的。

2.泵浦源

使工作物质产生粒子数反转分布的外界激励源,称为泵浦源。工作物质在泵浦源的作用下,使粒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形成粒子数反转分布。在这种情况下,受激辐射大于受激吸收,从而具有光的放大作用。这时的工作物质已被激活,成为激活物质或增益物质。

3.光学谐振腔

激活物质只能使光放大,只有把激活物质置于光学谐振腔中,提供必要的反馈及对光的频率和方向进行选择,才能获得连续的光放大和激光振荡输出。光学谐振腔的结构如图3-80所示,它由两块精确平行的反射镜M1和M2构成。对于两个反射镜,要求其中一个能全反射,另一个为部分反射。如Ml为全反射,其反射系数100%,M2为部分反射,其反射系数为95%左右。产生的激光由M2射出。

4.激光器产生激光振荡过程

如图3-80所示,当工作物质在泵浦源的作用下,已实现粒子数反转分布时,由于高能级上的电子不稳定,很快自发地跃迁到低能级,同时辐射出一些频率为f=(E2-E1)/h 的光子。这些光子的辐射方向是任意的,其中凡是不沿谐振腔轴线方向传播的光子,几次折射之后就逸出谐振腔外消失了,只有那些沿轴线方向传播的光子能在谐振腔中存在。当某个沿轴线方向传播的光子遇到激发态的电子时,将使其产生受激辐射而射出一个全同光子,这样两个光子继续在腔内运动时,又激发出新的光子,这些光子在反射镜上来回反射,反复在激活物质中穿行,受激辐射雪崩般地加剧,这就有了光的反馈与放大。

图3-80 激光器原理示意图

在光放大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能量的损耗。如果光子在谐振腔中每往返一次,由放大得到的能量恰好抵消损耗的能量,达到平衡时激光器就能保持稳定的输出,于是在部分反射镜一侧将出现一个高功率的、平行的光子流,这就是激光。

由上述激光产生的过程可以了解到激光所具有的优良特性。激光是受激辐射发光,激光中所有光子的频率、相位和传播方向都相同,所以激光的单色性、相干性好;由于光学谐振腔的作用,只有沿谐振腔轴线方向传播的光才能被放大和输出,所以激光的方向性好、发散角小、光能量集中、功率密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