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铝与铝合金的铬酸阳极氧化工艺

铝与铝合金的铬酸阳极氧化工艺

【摘要】:但是如果在同样厚度条件下,铬酸阳极氧化膜的耐蚀能力比未经封闭的硫酸氧化膜高。铬酸阳极氧化溶液配方及工艺 铬酸阳极氧化工艺见表235。恒电压法始于美国,是一种强化型铬酸阳极氧化。铬酸的含量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氧化能力。铬酸阳极氧化法电解液中杂质为硫酸根、氯离子和三价铬。表236 铬酸阳极氧化膜常见故障、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英国是最早使用铬酸氧化的国家,后来经过许多工作者的不断修改,使该方法在工业上获得广泛应用。

铬酸阳极氧化膜厚度通常只有2~5μm,膜层质软,弹性好,基本上不降低基体材料的疲劳强度,且能保持工件原有精度和表面粗糙度。氧化膜外观呈不透明的灰白色或深灰色,孔隙率很低,故常不需封闭而直接使用。氧化膜的孔隙极少,吸附能力差,染色困难,其耐磨性能不如硫酸氧化膜。但是如果在同样厚度条件下,铬酸阳极氧化膜的耐蚀能力比未经封闭的硫酸氧化膜高。它可作为油漆良好的底层,广泛应用于橡胶黏结件。

1.铬酸阳极氧化工艺

(1)铬酸阳极氧化工艺流程 铬酸阳极氧化工艺流程如下:

铝及铝合金制件→机械抛光→上挂→脱脂→清洗→酸洗→清洗→碱腐蚀→热水洗→冷水洗→出光→铬酸阳极氧化→清洗→下挂→干燥→检验。

(2)铬酸阳极氧化溶液配方及工艺 铬酸阳极氧化工艺见表2⁃35。

2⁃35 铬酸阳极氧化工艺

978-7-111-60152-4-Chapter02-58.jpg

(续)

978-7-111-60152-4-Chapter02-59.jpg

(3)铬酸阳极氧化方法 铬酸阳极氧化方法主要有恒电压法和BS法两种。

1)恒电压法。恒电压法始于美国,是一种强化型铬酸阳极氧化。电解液为质量分数为5%~10%的铬酸,在40V恒压电解,溶液寿命长。

2)BS法。BS法实际上是分阶段提高电解电压进行处理的方法,如图2⁃16所示。

首先在10min内使电压升到40V进行电解处理,保持约20min,然后在5min内将电压升到50V进行电解处理。这时电流密度为0.3~0.4A/dm2,可得到2~5μm的氧化膜。处理铸件时,溶液温度为25~30℃,在10min内使电压升到40V,然后在此电压下电解30min。BS法操作复杂,生产中不常用。

978-7-111-60152-4-Chapter02-60.jpg

图2⁃16 BS分段提高电压法

(4)溶液配制及维护 溶液的配制及维护方法如下:

1)溶液的配置。首先计算槽的容积及铬酐的用量,然后往槽内加入欲配容积4/5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将称好的铬酐缓慢加入槽中,并搅拌至铬酐完全溶解,然后加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至所需要的体积,再搅拌至均匀。溶液配制好后进行分析和试生产,合格后即可使用。

978-7-111-60152-4-Chapter02-61.jpg

图2⁃17 铬酸溶液与pH关系

2)溶液的维护。铬酸的含量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氧化能力。随着氧化过程的进行,铝不断溶入电解液内,与铬酸结合,生成铬酸铝[Al2(CrO4)3]和碱式铬酸铝[Al(OH)CrO4]。因此,游离铬酸的含量将随着加工时间延长而减少,电解液的氧化能力也随之下降。应定时往电解液内补充铬酸,也可以用测量pH的方法来分析,调整溶液,如图2⁃17所示。

铬酸阳极氧化法电解液中杂质为硫酸根、氯离子和三价铬。当硫酸根含量大于0.5g/L或者氯离子含量大于0.2g/L时,氧化膜外观粗糙。当硫酸含量太多时,可加入氢氧化钡或碳酸钡,生成硫酸钡沉淀,通过过滤即可去除。氯离子太多时,通常用稀释溶液的方法来解决。三价铬是六价铬在阴极上还原而产生的,三价铬的积累会使氧化膜变得暗色无光。当三价铬多时可采用通电处理,将三价铬氧化成六价铬。其处理工艺为阳极电流密度为0.25A/dm2,阴极电流密度为10A/dm2。阳极用铅板,阴极用钢板。

2.铬酸阳极氧化膜的特点及应用

(1)铬酸阳极氧化膜的特点 铬酸阳极氧化膜的特点如下:

1)铬酸阳极氧化膜的厚度比硫酸法及草酸法所得的膜层薄,只有2~5μm。

2)膜层质软、弹性高、致密,不用封闭也能使用。

3)铬酸阳极氧化膜不透明,颜色由灰白到深灰色或彩虹色,而膜本身无孔,不能染色。

4)铬酸溶液的成本比较高,生产过程耗电量很大,由于含铬,所以废液处理比较困难,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2)铬酸阳极氧化膜的应用 铬酸阳极氧化膜的应用如下:

1)适合用于铝硅合金工件的防护。

2)用于气孔率超过二级的铸件处理。

3)适用于疲劳性能要求较高的工件处理。

4)适用于蜂窝结构面板,以及需要胶接的工件处理。

5)用于形状简单的对接气焊工件防护处理。

3.铬酸阳极氧化膜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

铬酸阳极氧化膜常见故障、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见表2⁃36。

2⁃36 铬酸阳极氧化膜常见故障、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978-7-111-60152-4-Chapter02-6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