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保护膜的定义及作用分析

保护膜的定义及作用分析

【摘要】:金属表面保护膜是指直接在金属表面上产生和形成,防止金属表面产生腐蚀的膜。厚的保护膜用肉眼可以看到,甚至可用小刀片将其从金属表面取下,也可以测量膜的厚度,较薄的膜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表15 几种不同金属及其表面的膜从表15中可以看出,介质开始对金属作用时,可能只产生单分子层厚度的膜,也就是说膜厚等于所生成化合物的分子直径。

将表面干净的钢片在其中一端加热,则因其受热不均而呈现各种颜色的“色干扰”,这表明钢片上产生了厚度不同且透明的膜。所产生的颜色自加热的一端起依次为:黄、橙、红、棕红、紫和蓝色。其他金属在某些气体中也可以生成保护膜。例如将银片放在干燥的碘蒸气中,经过短时间作用即可看到银的表面开始发生变化,起初见到的是绿色的薄膜,最后,保护膜变成深红褐色。由于科学的发展,目前不但能用人工的方法将厚膜取下,也可用实验方法将薄膜从金属上剥下,从而直接证实了金属表面确实存在不同厚度的膜。

金属表面保护膜是指直接在金属表面上产生和形成,防止金属表面产生腐蚀的膜。厚的保护膜用肉眼可以看到,甚至可用小刀片将其从金属表面取下,也可以测量膜的厚度,较薄的膜是看不到、摸不着的。金属与介质作用所产生的腐蚀产物大多数附在金属的表面上,形成了不同厚度的膜,这些膜层生成后,阻碍了金属本体与腐蚀介质的直接接触,使腐蚀反应的速度减慢或停止,使金属腐蚀的程度减轻。金属表面保护膜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保护膜是腐蚀反应过程的产物,是介质对金属表面产生腐蚀作用的结果;二是保护膜直接在金属表面上产生和形成,黏附、紧贴在金属表面上。几种不同金属及其表面的膜见表1⁃5。

1⁃5 几种不同金属及其表面的膜

978-7-111-60152-4-Chapter01-14.jpg

从表1⁃5中可以看出,介质开始对金属作用时,可能只产生单分子层厚度的膜,也就是说膜厚等于所生成化合物的分子直径。如果这单分子层膜厚已经能完全阻隔金属与介质的接触,使介质无法透过膜层,则腐蚀自动停止。但事实上大多情况并非如此,大部分的膜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可渗透的,介质都能穿过膜与金属进一步接触,并在金属与膜的界面上继续反应产生腐蚀产物。新的腐蚀产物加厚了膜层,对介质的渗透扩散又增加了阻力,当膜继续增厚时,介质的渗透阻力继续增大,更难以穿过膜层到达金属表面的原子层,从而使介质的腐蚀作用减弱,腐蚀速率随之下降,对金属表面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