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合金元素和杂质对铝合金性能的影响

合金元素和杂质对铝合金性能的影响

【摘要】:wSi小于11%的称为亚共晶Al-Si合金,wSi大于13%的称为过共晶Al-Si合金。有的Al-Si-Mg合金,为了提高强度,可加入适量的铜,同时加入适量的铬以抵消铜对耐蚀性的不利影响。在变形铝合金中,Fe在Al-Cu-Mg-Ni-Fe系锻铝合金中,Si在Al-Mg-Si系锻铝中和在Al-Si系焊条中均是作为合金元素加入的,在其他变形铝合金中,Si和Fe是常见的杂质元素,对合金性能有明显的影响。

1.Si

Al-Si合金具有简单的共晶型相图,其共晶点成分的wSi为12.6%,共晶温度为577℃。共晶反应:L→α(Al)+β(Si),在室温下形成α和β两相。α是Si溶入Al中的固溶体,由于溶解度很小(室温时仅为0.05%的Si),因而性能和纯铝相似。β是Al溶入Si的固溶体,其溶解度也极微小,可忽略不计。故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可将β相视作纯硅。

工业上应用的Al-Si合金,wSi通常在5%~23%范围内,其中wSi在11%~13%的称为共晶Al-Si合金。wSi小于11%的称为亚共晶Al-Si合金,wSi大于13%的称为过共晶Al-Si合金。铝硅合金的流动性好,铸造性能好。

若要通过热处理强化Al-Si合金,需要同时加入少量的Mg,生成Mg2Si固溶强化相。镁和硅的质量比为1.73∶1。设计Al-Si-Mg系变形合金成分时,基本上按此比例配置镁和硅的含量。有的Al-Si-Mg合金,为了提高强度,可加入适量的铜,同时加入适量的铬以抵消铜对耐蚀性的不利影响。

2.Mg

镁合金是简单的共晶型合金。因为Mg在铝合金中的固溶强化效果最好,所以Al-Mg合金的比强度很高,广泛应用于航空工业。铝合金中wMg<35%时,只出现α和β(Mg5Al8)两相。Mg在铝中有很大的固溶度,在共晶温度(451℃)时,最大固溶度可达14.9%。由于Mg的原子半径比Al大13%,Mg大量溶入α后,晶格产生畸变,力学性能得到较大提高,wMg每增加1%,抗拉强度大约提高34MPa。

由于Al-Mg合金的结晶范围很大,因此合金的铸造性能很差,形成热裂和缩松的倾向很大。

3.Cu

Al-Cu合金可以通过固溶强化提高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因为Cu在α-Al固溶体中有较大的固溶度,且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显著降低。在共晶温度548℃时Cu的固溶度为5.65%,在室温时降至0.10%以下。

Cu在Al-Cu合金中的强化作用,主要是由于经淬火和时效后合金组织中出现大量弥散分布的θ相细微质点(CuAl2)的过渡相,使α固溶体的结晶点阵扭曲(畸变),并封闭了晶粒间的滑移面。研究表明,wCu>含量超过6.0%就使合金淬火效果降低。所以wCu>7%时,仅在铸态下使用。wCu=4%~6%时,强化效果最好。所以工业应用的铝铜合金wCu多为2.5%~5%。

由于Al-Cu合金的结晶温度间隔较宽,液态下的粘度较大,所以铸造性能较差。此外,含铜相与α基体间一般都有较显著的电位差,易引起电化学腐蚀,所以铝铜合金的耐蚀性也较差,需经表面阳极化处理。

4.Zn

Zn在铝中有很大的固溶度,在共晶温度(382℃)时固溶度可达84%,而在室温时仅为2%左右。因此,在铸造冷却条件下,Al-Zn合金能“自动淬火”,并在室温下自然时效,大幅度提高力学性能。这对减少热处理工艺,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和避免铸件淬火变形及开裂等方面,均有较大优越性,对压铸生产尤为适宜。用Mg对Al-Zn合金进行合金化,如Zn、Mg用量适当,将形成T[Mg32(Zn·Al)4]、η(MgZn2)和β(Mg2Al3)等化合物。它们都是合金的强化相,经淬火处理,可全部溶入α相,起到强化作用。

5.Mn

在Al-Mn共晶温度658℃时,Mn在α固溶体中的最大溶解度为1.82%。

Mn能阻止铝合金的再结晶过程,提高再结晶温度,并能显著细化再结晶晶粒。再结晶晶粒的细化主要是通过MnAl6化合物弥散质点对再结晶晶粒长大起阻碍作用。MnAl6的另一作用是能溶解杂质Fe,形成(Fe、Mn)Al6,减小Fe的有害影响。

Mn是铝合金的重要元素,虽可以单独加入形成Al-Mn二元合金,但更多的是和其他合金元素一同加入,因此大多铝合金中均含有少量Mn。

6.微量元素和杂质

(1)Fe和Si

Fe在铸造铝合金中通常都是杂质元素,Si是作为合金元素加入的。

在变形铝合金中,Fe在Al-Cu-Mg-Ni-Fe系锻铝合金中,Si在Al-Mg-Si系锻铝中和在Al-Si系焊条中均是作为合金元素加入的,在其他变形铝合金中,Si和Fe是常见的杂质元素,对合金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它们主要以FeAl3和游离Si存在。当Si量大于Fe时,形成针状β-FeSiAl5(或Fe2Si2Al9)相,而Fe大于Si时,形成α-Fe2SiAl8(或Fe3SiAl12)。当Fe和Si比例不当时,会引起铸件产生裂纹,铸铝中Fe含量过高时会使铸件产生脆性。

(2)Ti和B

Ti是铝合金中常用的添加元素,以Al-Ti或Al-Ti-B中间合金形式加入。Ti与Al形成TiAl2相,成为结晶时的非自发核心,起细化铸造组织和焊缝组织的作用。Al-Ti系合金产生包晶反应时,Ti的临界含量约为0.15%(质量分数),如果有硼存在则减小到0.01%。

(3)Cr

Cr是Al-Mg-Si系、Al-Mg-Zn系、Al-Mg系合金中常见的添加元素。在600℃时,Cr在铝中溶解度为0.8%,室温时基本上不溶解。Cr在铝中形成(CrFe)Al7和(CrMn)Al12等金属间化合物,阻碍再结晶的形核和长大过程,对合金有一定的强化作用,还能改善合金韧性和降低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但会增加淬火敏感性,使阳极氧化膜呈黄色。

Cr在铝合金中的添加量一般不超过0.35%(质量分数),并随合金中过渡族元素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4)Sr

Sr是熔体的表面活性元素,在结晶学上Sr能改变金属间化合物相的行为。因此用Sr进行熔体变质处理能改善合金的塑性加工性能和最终产品质量。由于Sr的变质有效时间长、效果和再现性好等优点,近年来在Al-Si铸造合金中取代了Na的使用,在铸造铝硅合金中加Sr进行共晶硅的变质处理。对挤压用铝合金中加入0.015%~0.03%(质量分数)的Sr,可使铸锭中β-FeSiAl5相变成汉字状β-FeSiAl5相,减少了铸锭均匀化时间60%~70%,提高材料力学性能和塑性加工性;改善制品表面粗糙度。在高硅(10%~13%Si)变形铝合金中加入0.02%~0.07%(质量分数)的Sr,可使初晶硅减少,力学性能显著提高。

(5)Zr

Zr也是铝合金的常用添加剂。一般在铝合金中加入量为0.1%~0.3%(质量分数),Zr和Al形成ZrAl3化合物,可阻碍再结晶过程,细化再结晶晶粒。Zr亦能细化铸造组织,但比Ti的效果小。有Zr存在时,会降低Ti和B的细化晶粒效果。在Al-Zn- Mg-Cu系合金中,由于Zr对淬火敏感性的影响比Cr和Mn的小,因此宜用Zr来代替Cr和Mn细化再结晶组织。

(6)RE

稀土元素(RE)加入铝合金中,使铝合金熔铸时增加成分过冷,细化晶粒,减少二次枝晶间距,减少合金中的气体和夹杂,并使夹杂相趋于球化。还可降低熔体表面张力,增加流动性,有利于浇注成锭,对工艺性能有着明显的影响。

在变形铝合金中,稀土加入量约0.1%(质量分数)为好。混合稀土(La、Ce、Pr、Nd等混合)的添加,使Al-0.65%Mg-0.61%Si合金时效GP区形成的临界温度降低。含Mg的铝合金,能激发稀土元素的变质作用。

(7)其他杂质元素

铝合金中有时还存在Ca、Sn、Pb、Bi、V、Sb、Be及Na等杂质元素。这些杂质元素由于熔点高低不一,结构不同,与铝形成的化合物亦不相同,因而对铝合金性能的影响各不相同。

Ca在铝中固溶度极低,与铝形成CaAl4化合物。Ca又是铝合金的超塑性元素,wCa≈5%、wMn≈5%的铝合金具有超塑性。Ca和Si形成CaSi2,不溶于铝,由于减小了Si的固溶量,可稍微提高工业纯铝的导电性能。Ca能改善铝合金切削加工性能。CaSi2不能使铝合金热处理强化。微量Ca有利于去除铝液中的H。

Sn、Pb、Bi元素是低熔点金属,它们在铝中固溶度不大,略降低合金强度,但能改善切削性能。Bi在凝固过程中膨胀,对补缩有利。高镁合金中加入Bi可防止钠脆。

V在铝合金中形成VAl11难熔化合物,在熔铸过程中起细化晶粒作用,但比Ti和Zr的作用小。V也有细化再结晶组织、提高再结晶温度的作用。

Be在变形铝合金中可改善氧化膜的结构,减少熔铸时的烧损和夹杂。Be是有毒元素,能使人产生过敏性中毒。因此,接触食品和饮料的铝合金中不能含有Be。焊接材料中的Be含量通常控制在8μg/cm3以下。用作焊接基体的铝合金也应控制Be的含量。

Sb主要用作铸造铝合金的变质剂,变形铝合金中很少使用,仅在Al-Mg变形铝合金中代替Na防止钠脆。Sb元素加入某些Al-Zn-Mg-Cu系合金中,可改善热压与冷压工艺性能。

Na在铝中几乎不溶解,最大固溶度小于0.0025%,Na的熔点低(97.8℃),合金中存在Na时,在凝固过程中吸附在枝晶表面或晶界,热加工时,晶界上的Na形成液态吸附层,产生脆性开裂即为“钠脆”。当有Si存在时,形成NaAlSi化合物,无游离Na存在,不产生“钠脆”。当wMg超过2%时,Mg夺取Si,析出游离Na,产生“钠脆”。因此高镁铝合金不允许使用钠盐熔剂。防止“钠脆”的方法有氯化法,使Na形成NaCl排入渣中,加Bi使之生成Na2Bi进入金属基体;加Sb生成Na3Sb,或加入稀土亦可起到相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