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荧光与电化学研究的探索

荧光与电化学研究的探索

【摘要】:如图3.1.1所示,在Tris-HCl缓冲液中,铜配合物在330 nm处的荧光峰相对较弱(曲线a),随着dsDNA含量的增加,铜配合物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强,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溶液中dsDNA浓度的增加,插入位点明显增加。利用CV法研究了铜配合物与dsDNA结合特性,其典型的循环伏安图如图3.1.2所示。峰间距为0.19 V,氧化还原峰电流比值为1.7,说明铜络合物的电化学行为是准可逆的。图7-78 W9—2×26离心风机外形及安装尺寸图图3.1.1[Cu2]与dsDNA的荧光谱图

通过荧光实验研究了[Cu(bpy)(MBZ)2(H2O)]与dsDNA的相互作用。如图3.1.1所示,在Tris-HCl缓冲液中,铜配合物在330 nm处的荧光峰相对较弱(曲线a),随着dsDNA含量的增加,铜配合物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强(曲线b ~ d),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此外,一方面,根据报道的“DNA分子开关”现象,这种增强效应可以归因于络合物中配位吡啶原子水分子的保护作用,这进一步说明铜络合物通过插入模式与dsDNA结合[40]。另一方面,随着溶液中dsDNA浓度的增加,插入位点明显增加。因此,通过氢键和/或范德华力使[Cu(bpy)(MBZ)2(H2O)]二聚或低聚的可能性明显降低[41]。因此,更多的铜配合物可以有效的插入DNA内部的疏水环境中,从而在高浓度的dsDNA下产生更强烈的增色效应。

利用CV法研究了铜配合物与dsDNA结合特性,其典型的循环伏安图如图3.1.2所示。复合物呈现出一对良好的氧化还原峰(曲线a),其对应于Cu(II)/Cu(I)的电子转移过程[37]。峰间距为0.19 V,氧化还原峰电流比值(Ipc/Ipa)为1.7,说明铜络合物的电化学行为是准可逆的。与DNA相互作用后,氧化还原峰明显减少且式电位(E°)发生了正移(曲线b),这表明铜配合物与DNA通过原位插层模式相互作用[42]

图3.1.1 [Cu(bpy)(MBZ)2(H2O)]与dsDNA的荧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