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储氢是指氢气分子通过解离形成氢原子,与现有分子结构中的特定元素形成金属键或离子共价键,进而生成化合物或金属氢化物。FeTi类化合物在实际应用中并未表现出最佳的性能。该类型潜艇携带了160t这种储氢合金,为两台120kW的PEMFC系统提供氢气。......
2023-06-22
多孔材料(如活性炭)因其巨大的表面积,可以依据范德华力原理(VdeW)吸附分子态或原子态的气体。下面我们首先介绍碳基材料,然后再介绍其他类型的适宜此类应用的多孔材料。
5.5.1.1 碳基多孔材料
除了活性炭之外,还有其他的很多多孔炭和纳米结构炭被研究,且被认为是很有潜力的高性能储氢材料,有的性能甚至是特别的高(如富勒烯,纳米管-单壁纳米管或多壁纳米管:SWNT、MWNT,“鱼骨结构碳”,锥形体等。据说还有储氢浓度达到75%的材料)。区分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和化学键是很必要的,化学键通常是含金属的材料发生残余应力聚集的驱动力,以催生碳纳米结构生长。自从2000年之后,相关研究得到的性能指标数据较为适度(尤其是由金属氢化物专家发布的数据),特别是一些在常温环境下的数据。
目前可以确定,优化后的单壁碳纳米管类型的碳纳米结构在常温常压下的性能最优,其储氢密度为1%~2%。而且,物理键不会导致热解吸,这种解吸过程在很大一个温度区间内都会发生,甚至在比环境温度还高的温度下也能发生。提纯碳纳米结构的超高成本仍然是这种储氢技术实用化的主要障碍。
其他加入或者不加入催化粒子的、超高孔隙率(大于2000m2/g)的纳米石墨结构也在研发之中。这些结构的孔隙率甚至可以通过机械工艺来提高,比如球磨工艺(BM)或者机械合成方法。有报道称,在环境温度下就可以将储氢能力提高2%~3%,而在低温(比如77K)时,其物理吸附能力也非常乐观:在50bar压力下,大于7%;在100bar压力下,可达到10%左右。这个结果之所以令人感兴趣,是因为它与压缩氢气的参数吻合。不过不要忘记,这些纳米石墨结构需要保存在液氮温度(为了避免丧失吸附氢气分子的能力),而且必须运行在一定的压力(100bar)之下。因此,理论的储存能量会因此最多减少10%;减少部分的用于冷却至77K的能量上,而消耗在氢气压缩上。同时,还需要根据需求加热低温容器,而且必须增加温度和压力控制系统,以使储氢、放氢过程正常运行。
对于大规模应用来说,碳纳米结构低温储氢的效率低于液化容器储氢,但是在储存时消耗的能量方面占有优势(比液氢储存的损耗低3倍左右)。而且安全性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液化容器壳体承受压力和低温,建造难度大,需要协调多种参数的设计以满足要求。当然,活性炭的工业化应用成本也需要考虑进来,目前约为70欧元/kg。
5.5.1.2 分子材料和其他物理吸附剂
与前面的材料相比,硼氮化合物纳米管和其他纳米结构在储氢性能上的效果并不突出,但经济性要更好一些。
凝胶,比如硅凝胶,因其价格低廉而受到青睐。不过,由于有限的比表面积(1000m2/g)制约了性能的提高,相关的研究仍在继续进行之中。还有某种沸石类材料,价格低、热鲁棒性好,也受到关注,不过其性能中等,储氢密度至多能达到2%~2.5%。玻璃态微米球是第三类具有先天价格优势的材料,微米球在高压氢气下达到饱和吸附状态,然后在环境温度下释放,氢气热致还原。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控制这种微容器的活化过程。
我们也可以列举出其他形形色色的材料,比如多孔金属非晶材料,还有氢化物浆(碱金属精细颗粒和复合油的混合物)。这些储氢技术的效率一般,但是当对储氢的耐久性和经济性已有明确要求的小规模固定式应用来说,这些储氢方案还是可行的。
最近崭露头角的一类材料是分子有机框架(MOF)。它是由与不同类型的金属离子结合的配位体和有机复合自由基形成的大结构实体。这类材料通过超大网格形成的、大构架笼形结构获得晶格化。这些穴孔提供了巨大的比表面积(大于8000m2/g),使得物理吸附氢分子成为可能;而MOF也可以形成化学键。一些构成分子很便宜,比如金属氧化物。报道的性能较高(储氢密度大于8%),不过鉴于其储氢过程实质上仍然是物理吸附,与那些纳米碳结构所采用的吸氢方法相似,即都是在低温下捕获氢。目前,大量的研究正在致力于此类材料的研究,但其长效性能还有待验证,特别是吸氢和释氢过程是否存在风险、这种分子的生物兼容性如何等。
其他加入或者不加入催化粒子的、超高孔隙率(大于2000m2/g)的纳米石墨结构也在研发之中。这些结构的孔隙率甚至可以通过机械工艺来提高,比如球磨工艺(BM)或者机械合成方法。有报道称,在环境温度下就可以将储氢能力提高2%~3%,而在低温(比如77K)时,其物理吸附能力也非常乐观:在50bar压力下,大于7%;在100bar压力下,可达到10%左右。这个结果之所以令人感兴趣,是因为它与压缩氢气的参数吻合。不过不要忘记,这些纳米石墨结构需要保存在液氮温度(为了避免丧失吸附氢气分子的能力),而且必须运行在一定的压力(100bar)之下。因此,理论的储存能量会因此最多减少10%;减少部分的用于冷却至77K的能量上,而消耗在氢气压缩上。同时,还需要根据需求加热低温容器,而且必须增加温度和压力控制系统,以使储氢、放氢过程正常运行。
对于大规模应用来说,碳纳米结构低温储氢的效率低于液化容器储氢,但是在储存时消耗的能量方面占有优势(比液氢储存的损耗低3倍左右)。而且安全性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液化容器壳体承受压力和低温,建造难度大,需要协调多种参数的设计以满足要求。当然,活性炭的工业化应用成本也需要考虑进来,目前约为70欧元/kg。
5.5.1.2 分子材料和其他物理吸附剂
与前面的材料相比,硼氮化合物纳米管和其他纳米结构在储氢性能上的效果并不突出,但经济性要更好一些。
凝胶,比如硅凝胶,因其价格低廉而受到青睐。不过,由于有限的比表面积(1000m2/g)制约了性能的提高,相关的研究仍在继续进行之中。还有某种沸石类材料,价格低、热鲁棒性好,也受到关注,不过其性能中等,储氢密度至多能达到2%~2.5%。玻璃态微米球是第三类具有先天价格优势的材料,微米球在高压氢气下达到饱和吸附状态,然后在环境温度下释放,氢气热致还原。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控制这种微容器的活化过程。
我们也可以列举出其他形形色色的材料,比如多孔金属非晶材料,还有氢化物浆(碱金属精细颗粒和复合油的混合物)。这些储氢技术的效率一般,但是当对储氢的耐久性和经济性已有明确要求的小规模固定式应用来说,这些储氢方案还是可行的。
最近崭露头角的一类材料是分子有机框架(MOF)。它是由与不同类型的金属离子结合的配位体和有机复合自由基形成的大结构实体。这类材料通过超大网格形成的、大构架笼形结构获得晶格化。这些穴孔提供了巨大的比表面积(大于8000m2/g),使得物理吸附氢分子成为可能;而MOF也可以形成化学键。一些构成分子很便宜,比如金属氧化物。报道的性能较高(储氢密度大于8%),不过鉴于其储氢过程实质上仍然是物理吸附,与那些纳米碳结构所采用的吸氢方法相似,即都是在低温下捕获氢。目前,大量的研究正在致力于此类材料的研究,但其长效性能还有待验证,特别是吸氢和释氢过程是否存在风险、这种分子的生物兼容性如何等。
有关储能技术及应用的文章
化学储氢是指氢气分子通过解离形成氢原子,与现有分子结构中的特定元素形成金属键或离子共价键,进而生成化合物或金属氢化物。FeTi类化合物在实际应用中并未表现出最佳的性能。该类型潜艇携带了160t这种储氢合金,为两台120kW的PEMFC系统提供氢气。......
2023-06-22
系统——在热力学中,通常将作为研究对象的那部分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客体,称之为热力学系统,也称为体系或物系。根据系统与环境之间能否交换能量与物质,热力学系统可分为: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交换,也没有物质交换。热力学系统的选择,通常是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与处理问题的方便。......
2023-11-23
目前,分析化学正处在第三次变革时期,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发展的要求,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分析化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本书根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自然科学学科(分析)发展战略调查报告”在美国、前苏联这两个发达国家分析化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将现代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归纳为八个方面,以论述分析化学整体的发展:......
2023-11-24
我们之所以追求缩小制程,首要目的就是可以在更小的芯片中塞入更多的电晶体,让芯片不会因技术提升而变得更大;其次,缩小制程可以减少体积也可以降低耗电量,提高处理器的运算效率。色彩频率信号通过传感器从骨传导进入芯片,最终形成不同频率的刺激反应,让尼尔·哈维森从色彩感知中获得更多的艺术创作灵感。值得注意的是,芯片的制程并不能无限制地缩小。芯片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2023-07-02
遥感技术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表11-8物探方法在矿区水文地质勘察中的应用探测矿区的主要导水构造。矿区水文地质勘察中应用水化学勘测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实例较多,现说明如下。......
2023-09-18
物理化学是研究化学的原理、方法及化学系统的一般规律和理论的科学,是化学的理论基础,所以物理化学又称为理论化学。根据当今物理化学的发展,它包括以下的内容: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结构化学。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不是孤立的,所以,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结构化学一起构成了物理化学的三大支柱。不过,结构化学已另设课程进行讲授,它不包括在本课程内。......
2023-11-23
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当某些参量或约束条件超过某一國值时,系统的不同组分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从原有的无序状态转变为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此即耗散结构。因此,负熵流是形成耗散结构的必要条件。耗散结构出现于当某些参量或控制条件超过某一临界值(國值)时,系统产生自组织现象。......
2023-11-23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除必须遵循一般科学方法外,又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这就是热力学方法、统计力学方法和量子力学方法。在本课程中主要应用热力学方法,对统计力学方法仅作初步介绍。......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