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基本概况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基本概况

【摘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统筹解决湖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图7.6-1鄱阳湖水利枢纽推荐调度方式示意图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统筹解决鄱阳湖枯水一揽子问题的综合方案,其功能定位是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提高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通过建闸调控枯水水位,改善城乡供水、灌溉、航运以及血吸虫病防治条件,修复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功能,永保鄱阳湖“一湖清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统筹解决湖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7.6.1.1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布置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上距星子县城约12km,下至长江汇合口约27km,基本控制鄱阳湖水系全部流域面积。目前研究推荐的枢纽建设方案为:枢纽主体建筑物由泄水闸、船闸、鱼道和连接挡水建筑物组成。闸址轴线总长2993.6m,从左至右依次布置有左岸连接段(107m)、船闸段(396m)、隔流堤段(73.4m)、泄水闸段[2386m(含纵向围堰坝段25m)]、鱼道段(31.2m)。泄水闸总长2386m,共布置64孔泄水闸,其中包括60孔宽26m的常规泄水闸(宽顶堰)和4孔宽60m的大闸。为适应不同水位组合下的过鱼要求,根据工程调度运行特点,并行布置2条鱼道,2条鱼道之间布置有补水系统。

7.6.1.2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调度方式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主要任务为生态环境保护、灌溉、城乡供水、航运等,同时具有枯期为下游补水的潜力。由此,2012年水利部批复的《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拟定枢纽的调度原则为:①调枯不控洪;②基本恢复控制性工程运用前的江湖关系;③与控制性工程联合运用;④工程综合影响最小;⑤水资源统一调度。

有关各方面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调控期水位要求见表7.6-1。

表7.6-1 有关各方面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调控期及水位的要求

续表

综合表7.6-1各方面的要求,本研究的调度方案关键节点选择如下:

(1)枢纽调控期:9月至次年3月。

(2)汛末蓄水:时间为9月1—15日,最高调控水位14.5m。该水位较1959—2002年多年平均值高0.3m;若当年来水较少,在满足下泄最小生态、通航流量的基础上,枢纽调节只能部分抬高湖区水位,不一定能达到最高调控水位。

(3)恢复江湖关系期:9月中旬至11月上旬,按照星子站多年平均水位变化节律,对枢纽闸上水位进行调控。

(4)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期:11月中旬至次年2月底,在满足枢纽下游生态需求的基础上,维持闸上一定水位,满足湖区湿地、鸟类、水生生物、供水、航运等要求,并作为长江干流下游突发水事件应急水源。

(5)开闸时机:3月上旬,为满足春草萌发、生长需求,结合冲沙需要,适当降低控制水位,到外江水位达到9.0m左右时,敞泄。

根据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任务,结合灌溉、供水、航运、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目前推荐的枢纽调度方式(图7.6-1),具体如下:

1)3月上中旬至8月31日,泄水闸门全部敞开,江湖连通。

2)9月1—15日,当闸上水位高于14.5m时,泄水闸门全部敞开;当闸上水位降到14.5m时,减少闸门开启孔数,按五河和区间来水下泄,水位维持14.5m;若闸上水位低于14.5m,在泄放满足航运、水生态与水环境用水流量的前提下,最高蓄水至14.5m。

3)9月16—30日,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14.0m;至10月10日,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13.5m;至10月20日,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13.0m;至10月31日,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12.0m左右;在消落过程中若外江水位达到闸上水位,则闸门全开。

4)至11月10日,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11.0m;至11月底,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10.0m;12月,闸上水位基本维持在10.0m左右;至次年2月底,根据最小通航流量、水生态与水环境用水等需求控制枢纽下泄流量,使闸上水位逐步均匀消落至9.5m左右。

5)3月1日至3月上中旬,闸前水位逐渐下降至与外江水位持平,闸门打开,江湖连通。

6)待枢纽工程按上述调度方式运行一段时间,对湖区湿地、鱼类的影响规律有深入研究后,再选取一个合适的典型年(3月五河及区间来水较丰、湖区水位较高,如1992年3月、1998年3月最高水位分别为15.63m、14.70m),保持3—10月水位不低于14.5m,进行一次血防调度。

随着工程设计阶段的加深,对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枢纽调度方案还将进一步优化

图7.6-1 鄱阳湖水利枢纽推荐调度方式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