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我国逐步健全了自然保护区工作的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体系。1994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了我国第一部自然保护区专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制定。1993年《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第3条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划分进行了规定。......
2024-03-29
(1)完善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
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省水利厅下属讨赖河流域管理局负责流域内属省级管理权限内的取水许可工作,统一审批流域地下水取水许可,其他市(州)的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配合省水利厅做好本辖区批准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和年度预测来水量,制定年度水量调度方案,督促相关市、县按期完成年度地表水量调度和地下水开采削减量任务[15]。将《水法》和水利部门主要职责的“负责水资源保护工作。组织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组织拟订重要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并监督实施,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建议,指导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指导地下水开发利用和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河长制具体“负责指导讨赖河流域开发利用和生态用水、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
讨赖河河长要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配置和统一调度。县(区)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县(区)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逐级落实责任。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控制指标,应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强化政府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订年度地下水水量分配方案和开采计划,实施水量统一调度。根据制订的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开采计划,进行逐级分解、落实,并负责落实情况的考核工作。研究建立水资源监督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与地下水资源管理有关的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合力。
(2)健全监控体系,强化社会监督
观测站(网)是生态用水观测的基本单元,是保障生态用水的基础,监测站(网)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管理的水平。因此,监测站(网)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加强水生态动态监测能力建设,整合已有的水文监测站(网)、计量系统,加快建设流域水生态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及时统计、发布水资源信息。拓宽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投资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地下水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和完成,对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水生态修复、生态基流保障等给予重点支持。
多方位开展地下水知识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对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管理和决策的透明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听证、公开征求意见、举报非法取用地下水等多种形式,建立公众参与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监督机制。
有关讨赖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文章
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我国逐步健全了自然保护区工作的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体系。1994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了我国第一部自然保护区专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制定。1993年《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第3条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划分进行了规定。......
2024-03-29
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和节奖超罚的节水财税政策,鼓励开展水权交易,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探索建立以重点功能区为核心的水安全保障机制。制定水安全保障工作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完善有利于保障水安全的、体制及机制,逐步实现水安全保障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国家所有权受到条块的多元分割,国家作为国有资源所有者代表的地位模糊,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缺乏协调,造成权益纠纷迭起。......
2023-06-25
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对此作出一系列安排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亦写入党章。由此,生态文明建设正式上升为宪法所确认的国家发展战略。当前,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023-07-31
我国于1989年12月26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的任务是保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证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与工程建设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包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主要包括以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3条规定:“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2023-07-30
城市生态环境风险管理目标:树立核心理念;搭建和健全两个综合平台;多元共治,完善风险体系。城市生态环境风险管理主体:政府主导、市场机制、企业推广、公众参与。城市生态环境风险管理任务:构建城市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明确城市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实施路径、创新城市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城市生态环境风险信息系统。总体工作思路从应急管理转向风险管理,工作重心转向事前科学预防、事中有效控制、事后及时救济。......
2023-11-19
齐长城遗址的管理体系包括法律法规体系、管理机构及协调机制、人员及经费保障、综合管理几方面。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可依据本地区齐长城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包括入编人员和聘用人员。各级齐长城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应扩充人员编制,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具备综合专业人才结构的职工队伍,以满足齐长城遗址的保护管理需求。图3-2齐长城遗址管理体系建设图[1]资料来源于《山东省文物局2017年工作总结》。......
2023-11-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