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探究下渗与下渗实验X的关键因素

探究下渗与下渗实验X的关键因素

【摘要】:X1.6.3.1下渗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当雨水降落在干旱的流域土壤表面后,一部分雨水将在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由上而下的入渗过程。水文上常用下渗率来反映下渗的快慢。下渗率随时间递减变化的规律可通过下渗实验来分析研究。X1.6.3.2下渗实验与下渗能力(容量)曲线下渗实验是研究下渗规律的有效途径。

下渗也称入渗,是指水分从土壤表面向土壤内部渗入的物理过程,以垂向运动为主要特征。天然情况下的下渗主要是雨水的下渗,它是降雨径流中的主要损失,不仅直接决定地面径流量的大小,同时也影响土壤水分和地下水的变化,是连接并转换地表和地下水的一个中间过程。

X1.6.3.1 下渗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当雨水降落在干旱的流域土壤表面后,一部分雨水将在分子力、毛管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由上而下的入渗过程。首先受土粒分子力的作用而吸附于土粒表面形成薄膜(称为薄膜水),这为第一阶段,称为渗润阶段。当土粒表面的薄膜水达到最大(即最大分子持水量)时,渗润阶段逐渐消失;入渗的雨水在毛管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在土壤孔隙中向下作不稳定运动,并逐渐充填土粒孔隙,直到孔隙充满饱和,这为第二阶段,称为渗漏阶段。有时也把一、二两阶段合称为渗漏阶段,它们共有的特点是非饱和下渗。当土壤孔隙被水充满达到饱和时,水分主要受重力作用向下作稳定地渗透运动,这为第三阶段,称为渗透阶段,属于饱和下渗。在实际的下渗过程中,以上两个阶段(渗漏和渗透)并无明显的界限,有时是相互交错的。

水文上常用下渗率来反映下渗的快慢。它是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下渗量,以mm/h或mm/min表示。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称为下渗能力(或下渗容量)。

在下渗初期,若土壤比较干燥,下渗的水分很快被表层土壤所吸收,下渗率很大;随着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增大,饱和层逐渐向下延伸,下渗率也随着递减,直至最后趋于稳定。下渗率随时间递减变化的规律可通过下渗实验来分析研究。

X1.6.3.2 下渗实验与下渗能力(容量)曲线

下渗实验是研究下渗规律的有效途径。常用实验方法有同心环法和人工降雨法两种。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地面上打入两个同心圆环,外环直径为60cm,内环直径为30cm,环高15cm。实验时,在内外环同时加水,使水深保持常值,内外环水面保持齐平,因此加水的速度就是下渗的速度,根据观测数据便可以绘出下渗能力随时间递减的过程线,即下渗能力曲线,如图X1.17所示。

图X1.17 下渗能力(容量)曲线

由图X1.17可见,刚开始下渗时,由于土壤干燥,水分主要在分子力的作用下迅速被表层土壤所吸收,此时下渗率最大。随着下渗的继续和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分子力和毛管力也逐渐减弱,下渗率随之递减。当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以后,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水分主要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渗,下渗率也逐渐趋于稳定,接近为常数,称为稳定下渗率或稳渗率,常用fc表示。如图中的A点以后趋于稳定下渗率fc

下渗能力(容量)曲线也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如水文上常用的霍顿下渗公式为

式中 ft——t时刻的下渗能力(容量),mm/h;

f0——初始时刻(t=0)的下渗能力,mm/h;

fc——稳定(重力)下渗能力,mm/h;

t——下渗时间,h;

β——反映土壤特性的指数;

e——自然对数的底(e≈2.7183)。

霍顿下渗公式是霍顿(1931年)在下渗试验资料的基础上,用曲线拟合方法得到的经验公式。公式表明土壤的下渗能力(容量)是随时间按指数规律递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