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科学认知:长江大保护的水资源安全问题

科学认知:长江大保护的水资源安全问题

【摘要】:具体来说,长江水资源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由于城市江段排污集中,形成了岸边污染带,部分城市江段和湖泊水污染严重,威胁城市的饮用水安全。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数量急剧下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剧,上游受威胁鱼类种类占全国总数40%,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绝。长江与通江湖泊相互作用关系发生调整,加剧了季节性、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湿地生态系统退化。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丰富的水资源支撑了流域内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使得该流域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区。尽管其水资源丰富,但是流域内仍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配置体系不完善、人均占有量较低等问题,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长江流域水资源供需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长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逐步加强,流域用水秩序不断调整规范,水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干流水质状况总体良好,水安全的保障能力提高,这些进步为流域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较快发展以及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证。但流域水利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包括生态与环境压力日趋增大,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河势不稳,污水及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湖泊富营养化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饮用水水源地存在安全问题、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治理、岸线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保护体制等仍有差距。具体来说,长江水资源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1)部分区域水污染的问题比较突出,水源地环境和饮用水安全隐患增大

长江流域总体的水质比较好,但是部分支流的水质较差,如长江上游的岷江和沱江、乌江中下游、汉江的唐白河以及丹江口的部分入库支流、湖口以下的部分支流水体受到严重污染。由于城市江段排污集中,形成了岸边污染带,部分城市江段和湖泊水污染严重,威胁城市的饮用水安全。

长江流域9958亿立方米水资源不仅滋养了本流域4.57亿人民,还通过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惠泽北方9000余万人口。而沿江高密度的开发排污口与饮用水源地交错分布,部分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已达不到Ⅲ类标准。流域内约30%环境风险企业位于水源地周边5千米内,毒害化学品与新型污染物复合威胁攀升。干线港口危险化学品年吞吐量达1.7亿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风险突出。乡镇以及农村的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低,长江经济带及华北饮用水安全保障整体压力较大。

(2)流域防洪减灾能力仍存短板

长江防灾减灾体系仍有很多薄弱环节。一方面,分蓄洪区建设进程比较迟缓,支流湖泊堤防建设未能达标,山洪频发,重点区域排涝能力低。中小河流及城市无法解决持续强降雨过程中的防洪问题,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在汛期有320~400亿立方米洪水有待关注和处理。某些流域河段存在崩岸问题,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河道局部河势变化复杂。另一方面,岸线开发无序、布局不合理及重复建设等,都是影响防洪安全及河势稳定的不利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长江防洪抗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长江流域防洪抗旱工作与防灾抗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依然十分突出。

(3)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供水保障能力仍然不足

长江流域幅员广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现有的工程调控能力不足,部分地区和时段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西部的高原地区和中部的丘陵山区现有水源工程建设对天然径流调蓄能力低。部分调水工程会对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带来压力,相关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运会导致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发生改变。局部重点地区的水资源保障程度不足,如四川天府新区、滇中高原、黔中地区等区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亟待提高对水资源统筹调配的能力。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较低,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较大,节水管理和节水技术相对落后,水资源浪费依然突出。

(4)开发利用与保护矛盾突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任务艰巨

人类对流域水文生态的干扰越来越多,相应的保护和修复任务也随之增多。近二十年来,流域内城镇化增加近40%,河湖水域出现滥用和无序占用等问题,森林河湖等一系列自然生态环境面积减少,尤其是中下游湖泊、湿地被大面积占用,洞庭湖、鄱阳湖枯水期发生变化,并且面积显著缩小。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数量急剧下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剧,上游受威胁鱼类种类占全国总数40%,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绝。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在河源区、重要水源区以及生态脆弱区依然艰巨,岩溶和石漠化地区缺乏治理,人为生产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岸线利用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存在对局部江段开发利用程度高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在利用岸线的同时要兼顾保护岸线,两者存在矛盾,局部江段开发利用增加的同时也要考虑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5)河势控制与江湖关系调控有待深入

干支流水利工程运行、快速城镇化等大规模人类活动对水沙、水盐和生态过程影响明显,江湖水系和江海关系持续变化。来沙减少与清水下泄造成中下游河道长时间、大范围冲刷,岸线崩退、支汊发展、切滩撇湾等时有发生。长江与通江湖泊相互作用关系发生调整,加剧了季节性、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长江口入海泥沙大量减少,陆架侵蚀加剧、咸潮上溯距离延长,河口和近海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6)“黄金水道”高效可持续利用瓶颈仍存

长江下游河段航道条件不够稳定,中游水深等局部瓶颈尚未彻底解决,重庆以上航道等级总体偏低,三峡船闸通过量已超设计能力。航道养护管理模式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船岸协同等智能信息服务水平有限,通航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偏低。同时,航道体系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性不足,生态航道建设等技术研究尚待加强。

(7)体制机制不完善,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长江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和机制尚不完善,制度与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监测与监控能力仍然不足。第一,水资源管理相关的规划体系需要进一步改善。第二,亟待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协调机制,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公众参与机制与生态补偿机制。第三,亟待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秩序。第四,亟待加强水功能区管理的基础工作,强化水污染防治的后续监督管理。第五,监测和监控能力以及水资源监测评估能力不足,应配套完善省界和河流控制断面水质水量监测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