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政府宏观谋划:政策与发展

政府宏观谋划:政策与发展

【摘要】:中国电机工业的高速发展,正是得益于政府宏观调控,得益于电力工业对电机工业的支持。目前形成的发电设备制造业局面,正是政府宏观调控、发挥主导作用的结果。这两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团结造机”精神的继续。在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援助项目,在引进、消化西屋公司技术,在利用外资、中外合作,在三峡电站建设,在燃气轮机打捆招标和风电特许权招标等重大项目中,无不体现了政府的作为和宏观调控。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装备的产业部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要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要靠使用部门的配合和支持,靠国家政策的扶持。电机工业中的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制造业涉及国计民生,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其活力;另一方面更需要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政府有所作为,采取有力措施,使国产装备有用武之地。中国电机工业的高速发展,正是得益于政府宏观调控,得益于电力工业对电机工业的支持。

团结造机开创崭新局面。在引进西屋公司30万千瓦、60万千瓦火电机组技术首台(套)考核机组的制造过程中,遵照李鹏关于“团结造机”的要求,机械、电力两部通力合作,结出丰硕成果,“团结造机”成为从事这个项目的所有工程人员牢记在心中的座右铭。

大型发电设备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技术系统,涉及面广,成套性强,前后衔接的程序要求高,一环扣一环。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转。机械、电力两部的领导和职工,从选定技术引进的对象,确定首台(套)考核机组的依托工程,实行相对稳定的电力装备政策,主、辅机设备的生产、订货,设备的安装、运行,直到引进技术产品国产化、完善化,以及后来国产机组不断改进优化的过程中,始终通力合作、共同研究,实现了“团结造机”的目标。

引进技术的产品、首台(套)国产装备,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在使用中发现并加以解决,制造单位才能从中得以提高完善,才能在此基础上扩大市场份额。电力部门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解决的态度,视为己任。同时,国家也采取扶持政策,帮助国产化机组在市场中站稳脚跟。1985年,在引进西屋公司技术消化、吸收、国产化的关键时期,李鹏明确要求,一次订购10台(套),通过批量生产来降低设备价格,同时又明确技术引进费用不摊入每套机组成本,另行安排,为“八五”及以后大力推广引进型机组创造了条件。设想如果当时没有这些措施,引进型机组的成本降不下来,也就难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应用,制造企业就很难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目前形成的发电设备制造业局面,正是政府宏观调控、发挥主导作用的结果。

国产机组不断改进优化。“团结造机”的协力精神不但贯穿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国产化的全过程,也在以后的30万千瓦、60万千瓦火电机组优化和创新工作中得到体现,在国产大型火电机组的改造中发挥了作用。

引进技术的大型火电机组基本实现国产化后,与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一些指标还存在差距。为此,我国开展了以“优化”为中心的科技攻关和创新。通过五年的努力,在工艺改进、汽轮机叶片叶型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使机组热耗降低、发电机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国产大型火电机组,从12.5万千瓦、20万千瓦到3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研制投运于不同的时期,其可靠性和经济性都不高,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应用引进技术和当时已出现的先进技术,对这些机组进行技术改造并使产品升级换代,为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了市场机遇,对电力企业是一项提高效率和效益的有益工作。国产大型火电机组改造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机组的热耗得以下降,可靠性和可用系数提高,自控水平有所提高,操作更为方便,性能堪称优良。这两方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团结造机”精神的继续。

宏观调控促进产业成长。中国电机工业起步晚于工业发达国家,很多尖端技术和高端产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而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对电力装备的需求又十分旺盛。如何利用中国的市场优势,促进中国电机工业的成长和壮大,一直是中国电机工业发展中的一个课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日渐突出,但同时宏观调控也显得更为迫切。在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援助项目,在引进、消化西屋公司技术,在利用外资、中外合作,在三峡电站建设,在燃气轮机打捆招标和风电特许权招标等重大项目中,无不体现了政府的作为和宏观调控。市场不是万能的,对于后起的、处于弱势的产业,促进其快速成长和发展,有效的宏观调控更是必不可少的。在研发和推广风冷发电机组、循环流化床锅炉、重型燃气轮机等重大装备国产化的过程中,政府确定了首台(套)的依托工程,对这些重大装备得以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振兴中,仍需要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及时有效地解决首台(套)机组在国内应用等问题,发挥重大技术装备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积极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的承诺,并在WTO的框架和原则下,对国内电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通过依托工程,对国产首台(套)机组的应用予以支持;通过设立风险基金,分摊用户的风险;在科技攻关项目中,对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给予关注,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在政府采购中,建立公平而不歧视国产设备的措施,等等,都显示了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作为,促进了中国电机工业的成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