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

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

【摘要】:第三系为盆地型沉积红色碎屑岩,部分地区有盐层、油页岩及玄武岩。地层岩性及主要分布见表1-6及长江流域地质图。总厚以10~30m较常见,江汉平原及洞庭湖平原,全新统地层厚约40m,河口三角洲平原,该层最厚达100余m。

流域内地层发育齐全,自太古界至第四系全新统均有分布。受地质发展史和各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各时代地层岩性、岩相变化大,其厚度有的缺失,有的厚数百、数千甚至上万米。并广泛分布有岩浆岩火山岩。

前震旦系为变质深浅不同的变质岩系,厚达万米以上。震旦系主要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和冰渍层,其下统有火山碎屑岩。寒武系—二叠系主要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并有煤层,部分有浅变质的千枚岩、板岩等。三叠系—白垩系,主要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和湖盆沉积的红色或杂色碎屑岩。并有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第三系为盆地型沉积红色碎屑岩,部分地区有盐层、油页岩及玄武岩。第四系成因类型亦较复杂,有冰川、冰水、洞穴堆积、残坡积和崩塌堆积、冲洪积、冲湖积、海相沉积等松散层。

地层岩性及主要分布见表1-6及长江流域地质图。

表1-6 长江流域地层岩性及主要分布地区简表

续表

(一)地层时代及组成

上游及主要支流堤防涉及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冲、洪积层,多为粉质粘土、壤土、砂和砾卵石夹砂,厚度多在10~30余m不等,一般具二元结构,但上部土层较薄。

中下游平原广泛分布第四系冲积、冲湖积层,是堤防工程地基的主要组成物。现分述如下。

1.更新统

(1)下更新统(Q1)。少量分布于宜都、武汉、望江、安庆等地的长江干流两岸或平原外围,零星的Ⅲ、Ⅳ级阶地。上部为厚5~20m的砾石、砂砾,下部为泥砾。江汉平原等主要平原区,下更新统砾石层埋深一般在50m以下;河口三角洲平原该层位埋深200~350m,厚40~70m,岩性为含砾中粗砂夹粉细砂,局部夹砾石层。

下更新统零星出露在长江中下游干流两岸的外围地带,或深埋于平原区以下,对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影响不大。

(2)中更新统(Q2)。平原区的周缘及干流两岸均有分布,组成长江干、支流Ⅱ、Ⅲ级阶地或岗丘。具二元结构,上部为棕红色粘土、粉质粘土,具膨胀性及网纹构造;下部过渡为粘土砾石和砂砾石,总厚15~50m。中更新统一般埋深30m以下,为粘土、壤土、粉细砂及砂砾石,具互层或夹层的复杂结构,厚度变化较大。

(3)上更新统(Q3)。分布于长江干流两岸和湖区平原的周缘,一般邻Q2地层出露,形成长江干、支流较完整的Ⅱ级阶地。上部为含铁锰质结核粘土、粉质粘土;下部为砂或砂砾石。总厚数米至40余m。上更新统顶板一般埋深10~40m,局部埋深4~8m,组成长江部分堤防段的堤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抗渗性较好。

2.全新统

全新统(Q4)在长江中下游沿江两岸及环湖地带广泛分布。上部为粘土、壤土、砂壤土、淤泥质土及粉细砂夹层;下部为粉细砂、中砂、砾砂或砂砾石。总厚以10~30m较常见,江汉平原及洞庭湖平原,全新统地层厚约40m,河口三角洲平原,该层最厚达100余m。

该层为堤防工程和其他建筑物的主要地基,其中淤泥质土一般力学性质较差,砂壤土、粉细砂和部分壤土抗渗性差。

(二)堤基地质结构

根据堤防工程的特点,考虑堤基土层的影响深度1.5~2H(H为堤高)。将堤基地质结构分为三大类,见表1-7。

根据土层的类型、性状与厚度,尚可划分若干亚类。当土层厚度较薄时,堤基可涉及下伏基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