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磁性的基本量及其特性介绍

磁性的基本量及其特性介绍

【摘要】:一般磁性材料在磁场中被磁化后,当撤销外加磁场后,磁性材料会仍然保留一部分磁性,表示剩余磁性大小的物理量称为剩余磁化强度,一般用符号Mr表示。矫顽力大的铁磁性材料称为硬磁性,可用作永久磁铁的材料;而矫顽力较小的材料称为软磁性,用于磁性存储。因此,Hcb还不足以表征磁体的内禀磁特性;当反向磁场H增大到某一值Hcj时,磁体内部的微观磁偶极矩的矢量和为0,称该反向磁场H值为该材料的内禀矫顽力Hcj。

通常,在无外加磁场时,物体固有磁矩的矢量总和为零,在宏观上物体并不呈现出磁性。但当物体受外加磁场的作用被磁化后,便会表现出一定的磁性。实际上,物体的磁化并未改变原子固有磁矩的大小,而是改变了它们的取向。因此,一个物体磁化的程度可用所有原子固有磁矩m矢量的总和∑m来表示,∑m的单位为A·m2。由于物体的磁矩∑m和尺寸因素有关,为了便于比较物质磁化的强弱不用∑m,而是用单位体积的磁矩表示。单位体积的磁矩称为磁化强度,用M表示,其单位为A·m-1

式中。V为物体的体积,单位为m3

当一个物体在外加磁场中被磁化时,它的磁化强度对外加磁场来说相当于一个附加的磁场强度。从而导致它所在空间的磁场发生变化。这时,物体所在空间的总磁场强度是外加磁场强度H与附加磁场强度M之和,H的单位也是A·m-1。通过磁场中某点,垂直于磁场方向单位面积的磁力线总数称为磁感应强度,用B表示,其单位为T,它与磁场的关系为

式中,μ0为真空磁导率,μ0=4π×10-7 H·m-1

物质的磁化总是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的。因此,磁化强度与外加磁场强度和物质本身的磁化特性有关,即

式中,H为外加磁场强度;系数χ称为磁化率,无量纲,表征物质本身的磁化特性。

将式(8-4)代入式(8-3),即得

式中,系数1+χ,称为相对磁导率,用μr表示;μ称为磁导率。μr和μ与材料的组织和结构形态有关,无量纲。

一般磁性材料在磁场中被磁化后,当撤销外加磁场后,磁性材料会仍然保留一部分磁性,表示剩余磁性大小的物理量称为剩余磁化强度(也称剩磁),一般用符号Mr表示。若想消除剩磁就要施加一个反向的外磁场,消除剩磁所需要的反向磁场强度就是矫顽力(如图8-1所示)。矫顽力(coercivity)也称为矫顽性或保磁力,表征永磁材料抵抗外部反向磁场或其他退磁效应的能力,用Hc的符号表示(如图8-1所示),单位为A/m。在铁磁性材料的退磁曲线上,当反向磁场H增大到某一值Hcb时,磁体的磁感应强度B为0,称该反向磁场H值为该材料的矫顽力Hcb;在反向磁场H=Hcb时,磁体对外不显示磁通。矫顽力大的铁磁性材料称为硬磁性,可用作永久磁铁的材料;而矫顽力较小的材料称为软磁性,用于磁性存储。

图8-1 标准的磁滞回线[2]

当反向磁场H=Hcb时,虽然磁体的磁感应强度B为0,磁体对外不显示磁通,但磁体内部的微观磁偶极矩的矢量和往往并不为0,也就是说此时磁体的磁极化强度J在原来的方向往往仍保持一个较大的值。因此,Hcb还不足以表征磁体的内禀磁特性;当反向磁场H增大到某一值Hcj时,磁体内部的微观磁偶极矩的矢量和为0,称该反向磁场H值为该材料的内禀矫顽力Hcj。内禀矫顽力Hcj是永磁材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参量,对于Hcj远大于Hcb的磁体,当反向磁场H大于Hcb但小于Hcj时,虽然此时磁体已被退磁到磁感应强度B反向的程度,但在反向磁场H撤销后,磁体的磁感应强度B仍能因内部的微观磁偶极矩的矢量和处在原来方向而回到原来的方向。也就是说,只要反向磁场H还未达到Hcj,永磁材料便尚未被完全退磁。因此,内禀矫顽力Hcj是表征永磁材料抵抗外部反向磁场或其他退磁效应,以保持其原始磁化状态能力的一个主要指标。

温度对顺磁磁化的影响十分显著,对于固态金属,特别是过渡族金属,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服从居里—外斯定律,即

式中,C为居里常数,与原子磁矩有关;Δ对于特定的材料为定值。对于铁磁材料,Δ为正值。所谓居里点即金属由铁磁转变为顺磁的临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