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设计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设计

【摘要】: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简单易调,脉冲前沿陡,抗干扰能力强。当单结晶体管弛张振荡器经一级三极管功率放大后,便可触发500A的晶闸管。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如图1-46所示;单结晶体管发射极特性曲线如图1-47所示。VS的稳压值Vz会影响输出脉冲的幅值和单结晶体管正常工作。表1-17BT33单结晶体管参数2.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之一电路如图1-48所示。

1.单结晶体管弛张振荡器

由单结晶体管(如BT33E)等组成的触发电路,又称单结晶体管弛张振荡器。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简单易调,脉冲前沿陡,抗干扰能力强。但由于脉冲较窄,触发功率小,移相范围也较小,所以多用于50A及以下晶闸管的中、小功率系统中。在发电机励磁装置中,它多用于无刷励磁发电机。800kW无刷励磁发电机的额定励磁电流一般小于10A。

当单结晶体管弛张振荡器经一级三极管功率放大后,便可触发500A的晶闸管。这种电路常用于发电机晶闸管励磁装置。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如图1-46所示;单结晶体管发射极特性曲线如图1-47所示。

工作原理:接通电源后,电源电压Ec电阻R向电容C充电,电容C两端电压uc逐渐上升,当uc上升至单结晶体管V的峰点电压Vp时,管子e-b1导通,电容C通过e-b1和电阻R1迅速放电,在R1上产生一脉冲输出电压。随着C的放电,uc迅速下降至管子谷点电压Vv时,e-b1重新截止,电容C重新充电,并重复上述过程。于是在电阻R1上产生如图1-6(b)所示的一串周期性的脉冲。

图1-46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

(a)基本电路;(b)波形图

图1-47 单结晶体管发射极特性曲线

采用稳压管VS是为了保证输出脉冲幅值的稳定,并可获得一定的移相范围。VS的稳压值Vz会影响输出脉冲的幅值和单结晶体管正常工作。

电路各元件参数的选择:

(1)电容C。C的容量太小,放电脉冲就窄,不易触开晶闸管;C的容量太大,会与电阻R的选择产生矛盾。一般C的选用范围为0.1~0.47μF,触发大容量的晶闸管时可选大些。

(2)放电电阻R1。R1的阻值太小,会使放电太快,尖顶脉冲过窄,不易触发导通晶闸管;R1的阻值太大,则漏电流(约几mA)在R1上的电压降就大,致使晶闸管误触发。一般R1的选用范围为50~100Ω。

(3)温度补偿电阻R2。因为单结晶体管的峰点电压为Vp=ηUbb+UD,其中,分压比η几乎与温度无关,Vp的变化是由等效二极管的正向压降UD引起,UD具有-2mV/℃的温度系数。Vp变化会引起晶闸管的导通角改变,这是不允许的。为了稳定Vp,接入电阻R2,此时基极间的电压将为

式中 Rbb——基极间电阻(Ω)。

   Rbb具有正的温度系数,只要适当选择R2的数值,便可使ηUbb随温度的变化恰好补偿Ub的变化量。R2一般选用300~400Ω。

(4)充电电阻R。为了获得稳定的振荡,R的阻值应满足

式中 Vv、Vp——谷点和峰点电压(V);

   Iv、Ip——谷点和峰点电流(A)。

为了便于调整,R一般由一个固定电阻和一个电位器串联而成。

振荡器的振荡频率按下式计算

式中 R——电阻(Ω);

   C——电容(F)。

(5)分压比η。一般选用单结晶体管的分压比η为0.5~0.85。η太大,触发时间容易不稳定;太小,脉冲幅值又不够高。

(6)稳压管VS。稳压管的稳压值Vz若选得太低,会使输出脉冲幅度减小造成不触发;选得太高(超过单结晶体管的耐压,即30~60V,或使触发脉冲幅值超过晶闸管控制极的允许值,即10V),会损坏单结晶体管或晶闸管。一般选用20V左右。

常用单结晶体管的参数见表1-17。

表1-17 BT33单结晶体管参数

2.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之一

电路如图1-48所示。该电路的移相范围小于180°,一般150°~160°。

工作原理:交流正弦电压u1整流桥VC整流、电阻R1降压、限流、稳压管VS削波,得到梯形同步电压。该梯形波同步电压作为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的电源,并从电阻R4输出一组组的触发脉冲(每电源半周为一组),每组的第一个脉冲使晶闸管触发导通,后面几个脉冲对晶闸管的工作没有影响。调节电位器RP,可以改变电容C的充电速度,因此也改变第一个脉冲出现的时间,从而改变晶闸管导通角,达到调压的目的。

脉冲与电源同步是这样实现的:当梯形波电压过零点,电容C的电压也为零,因此电容每一次连续充放电的起点就是电源电压过零点,这样就可保证输出脉冲的频率和电源频率保持一定的关系。

电源电压u1影响移相范围,可取40~80V左右。取得高些,移相范围可大些,但要加大R1的阻值和功率。

3.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之二

图1-48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之一

(a)电路图;(b)波形图

图1-49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之二

(a)电路图;(b)波形图

电路如图1-49所示。由于增加了一级三极管放大电路,所以控制性能比图1-48电路更加灵敏,并可在输入端叠加其它控制信号(如电压、电流、速度等反馈信号),以满足系统的要求。

工作原理:当控制信号Uk越大,三极管VT1集电极电流I1越大,因而三极管VT2的基极偏压越负,其集电极电流I2越大。这相当于VT2的ec极间电阻变小,所以电容C1的充电速度加快,使输出脉冲前移。

图中,VD1~VD3为保护二极管,它们将VT1的输入信号限制在二极管正向压降(0.7~2V)之内,以免VT1承受过大基极偏压而损坏。

元件参数选择需注意:

(1)VT2发射极电阻R3若偏小,会使前级放大器的放大能力降低,还可能在控制信号Uk增大到一定值后,脉冲突然消失;若R3偏大,电流负反馈作用增大,有可能使单结晶体管不能达到峰点电压,甚至没有脉冲产生。R3一般取2~10kΩ。

(2)VT1发射极电阻R5一般取几百Ω~1kΩ。集电极电阻R4可取2~20kΩ。若取得高些,可增加其放大倍数。但太大了,则会使管子工作在非线性段,放大倍数反而减小。

限流电阻R1可按下式估算

式中 R1——限流电阻(Ω);

   PR1——限流电阻功率(W);

   U——交流电源电压有效值(V);

   Vz——稳压管VS的稳压值(V);

   Izm——稳压管最大工作电流(A)。

   R1取得过大,稳压管两端电压不稳定,导致触发不稳定。如果调整R1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选用较大的稳压管。调整方法是:先将稳压削波调好,在稳压管回路串一刻度合适的电流表,改变R1,在控制电压Uk=0时,使稳压管电流在其工作电流和最大工作电流之间即可。

其它元件参数选择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