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测试两种焊料凸点并比较它们的电迁移现象。第一次回流在把焊料凸点印刷在芯片上后完成,第二次回流是为了组装芯片和印刷线路板。为了对焊料凸点电迁移进行实时观测,在电迁移测试之前,我们采用机械和化学方法将一对焊料凸点切为截面并抛光。为了可以进行观察,要时常暂停电迁移试验,所以观察是不连续的且在不同的时间下重复进行的。图9.8观察电迁移时所用倒装芯片焊点两个横截面的原理......
2023-06-20
图12.1(a)所示为基板上倒装芯片的示意,图12.1(b)所示为复合倒装芯片焊料接头的横截面,图12.1(c)所示为焊料接头的横截面SEM照片。图12.1(a)中基板上的小方形是电极。复合焊料由芯片侧的97Pb3Sn焊料和基板侧的共晶37Pb63Sn焊料组成。芯片侧接触开口区域直径为90μm,凸点高度为105μm。芯片侧三层薄膜UBM层为Al(约0.3μm)/Ni(V)(约0.3μm)/Cu(约0.7μm),基板侧焊盘的金属化层则为Ni(5μm)/Au(0.05μm)。
作为对照试验,将倒装芯片试样在150℃恒温、恒定大气压下的炉中均匀加热一个月。为进行横截面检查,依次用SiC砂纸和Al2O3粉末进行抛光处理。然后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分别观测横截面的显微结构。运用X射线能谱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来分析化学成分。我们发现高铅焊料和共晶焊料并没有混合,图像和图12.1(c)相同。
图12.1 倒装芯片焊料接头及焊料接头横截面
(a)基板上倒装芯片的示意;(b)倒装芯片复合焊料接头的横截面;(c)焊料接头横截面SEM照片
为了利用电阻加热引起的温度梯度来研究热迁移,我们制备了两组倒装芯片试样。第一组样品如图12.1(a)所示,成品直接用于试验。硅芯片外围有24个凸点,图12.2(a)从右向左标记了芯片外围的全部24个焊料凸点,每一个凸点在电迁移前都与图12.1(c)所示的显微结构相同。值得再次提起的是,每个凸点底部的深色区域是共晶锡铅,顶端较亮的区域是97Pb3Sn。仅对芯片外围的4对凸点进行电迁移试验,即图12.2(b)中标注的6/7、10/11、14/15和18/19。图中的箭头标明了电子路径。电子从一个凸点底部的焊盘沿凸点上升至硅上的铝薄膜,然后到达下一个凸点的顶部,沿凸点下降,到达基板上另一个焊盘。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只对一组或几组凸点通电来进行电迁移试验。硅上的铝薄膜可以测试发热源。由于硅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能,因此附近没有通电的焊点中也会存在与通直流电流或交流电流的凸点相似的温度梯度。由于试样中会用到直流和交流电流,因此箭头指示了两个方向。
图12.2 热迁移试验
(a)硅芯片外围24个凸点的示意;(b)整行未通电的焊料接头
在1.6×104 A/cm2电流密度、150℃温度下通电5 h后,凸点10和11失效,于是检测了它们的横截面显微结构。为了研究热迁移,我们也检测了附近没有通电的凸点。在整行没有通电的焊料接头中热迁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图12.2(b)所示,因为在这些凸点中,锡向硅侧(也就是热端)迁移,铅向基板侧(也就是冷端)迁移。因为没有施加电流,锡和铅的重新分布是由焊料接头中的温度梯度造成的。对于通电焊点附近没通电的焊点而言,锡重新分布时向通电接头一侧倾斜,例如通电焊点10在不通电焊点9的左边,焊点9中富含锡的部分向左侧倾斜,同时也有孔洞;而通电焊点15在不通电焊点16的右边,焊点16中富含锡的部分向右倾斜。而在离通电焊点更远的焊点中,锡在硅一侧的分布比较均匀,如焊点1~焊点4、焊点21~焊点23。
在第一组试样通电的4组焊料接头中,部分基板上的电路由厚铜膜组成,通电过程中也会产生电阻热。然而,硅上的铝线是主要的热源。
有关电子软钎焊连接技术 材料、性能及可靠性的文章
我们测试两种焊料凸点并比较它们的电迁移现象。第一次回流在把焊料凸点印刷在芯片上后完成,第二次回流是为了组装芯片和印刷线路板。为了对焊料凸点电迁移进行实时观测,在电迁移测试之前,我们采用机械和化学方法将一对焊料凸点切为截面并抛光。为了可以进行观察,要时常暂停电迁移试验,所以观察是不连续的且在不同的时间下重复进行的。图9.8观察电迁移时所用倒装芯片焊点两个横截面的原理......
2023-06-20
直流电迁移中存在着极化效应。然而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电迁移过程中热迁移的贡献。当电迁移产生的焦耳热在焊料接头上引起了1 000℃/cm的温度梯度时就会出现热迁移。若假设硅芯片侧的温度较高,热迁移就会驱使主要扩散元素向下运动,其方向与下移电子引起的电迁移相同,因此电迁移和热迁移效应会累加。然而在右侧的凸点中,电迁移会使原子向与热迁移相反的方向运动,即这两种迁移效果互相抵消。......
2023-06-20
用于热迁移测试的共晶37Pb63Sn倒装芯片焊料接头的测试结构与图12.2很相似,其有11个凸点。而通电凸点附近的未通电的凸点将用来研究热迁移。图12.7所示为四个未通电的凸点在电迁移测试后的横截面SEM照片。图12.7四个未通电的凸点在电迁移测试后的横截面SEM照片图12.8所示为未通电凸点的横截面高倍照片,图中Sn和Pb的重新分配表现在:铅大量积累在了冷端(基板端),热端处(芯片端)没有锡积累。......
2023-06-20
在20~40 h的电迁移之后,第一横截面的共晶锡铅焊料表面上,能观察到阳极的铅的聚集和阴极的孔洞的形成。图9.10所示为同时具有焊料凸点的第一横截面的第二横截面。因此,上面的Z*计算可能是不精确的,结果只是指出共晶锡铅焊点中电迁移的大致趋势。......
2023-06-20
焦耳热不仅会增加焊料凸点的温度,从而增加电迁移速率,还可能在焊料凸点上产生小的温度差,从而导致热迁移。热迁移将在第12章中讨论。焊料接头中另一个非常独特和重要的电迁移行为是它有两个反应界面。图1.16所示为阴极接触界面处电迁移导致的失效的SEM横截面照片,其中额定电流密度约为2×104 A/cm2,试验温度为100℃。图1.16一组由倒装芯片焊料接头阴极处的电流拥挤造成的14μm厚的金属Cu的UBM层溶解导致的电迁移失效SEM照片......
2023-06-20
图9.2焊点电流分布焊点电流分布二维仿真示意;焊点电流分布三维示意图9.3所示为倒装芯片焊点中电迁移损伤的一组SEM照片。由于孔洞的形成只能发生在硅晶片与阴极的接触一侧,也就是电子流入焊点的地方,所以说倒装芯片焊接中的电迁移失效模式是很独特的。......
2023-06-20
据观察,在150℃条件下的电迁移试验中,铅是主要的扩散元素。回流结束后,高铅焊料内会产生Cu3 Sn,但随着锡向热端扩散,Cu3 Sn转变为Cu6 Sn5。在硅侧的整个接触区域内,孔洞和Cu6 Sn5的分布是均匀的。......
2023-06-20
当原子的跃迁距离为3×10-10 m时,驱动力所做的功为Δw=4.8×10-27 N·m=4.8×10-27 J,这个结果与我们理论计算出的热迁移时的热能改变量非常接近。因此如果电流密度104 A/cm2可在焊料接头中引起电迁移现象,那么在1 000℃/cm温度梯度下,焊料接头中也能发生热迁移。为了测出Q*,当知道原子通量时,可使用原子通量方程式,并在扩散系数、温度梯度和平均温度已知的情况下计算出Q*。在12.2.4节中,铅原子在热迁移中的转移热已通过使用式被估测出来了。......
2023-06-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