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铜是金属间化合物生长过程中的主要扩散元素,电流可以增强铜在金属间化合物中的扩散。金属间化合物的这种生长行为只出现在局部区域中,且比它的溶解速率要小得多。阴极侧,化学作用力使金属间化合物生长,而电学作用力则使金属间化合物溶解,这两种作用力在整个电迁移过程中相互竞争。在上述两节中,我们讨论了电迁移对阳极和阴极处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极化效应。......
2023-06-20
图10.5所示为在温度180℃、电流密度3.2×104 A/cm2条件下分别通电0 h、10 h、21 h和87 h后得到的阳极与阴极区域的SEM照片,其结果显示了阳极和阴极处金属间化合物厚度的变化。为便于比较,我们将所得的图像并排摆放,阳极在左,阴极在右,并用箭头在SEM照片中标识出金属间化合物的厚度。
图10.5显示出阴极与阳极之间的主要差异是极化效应,即从阴极流出并流向阳极的电子流流向。照片外的长箭头表示电子流动方向。无论有无施加电流,阴极处和阳极处均生成了Cu3 Sn和Cu6 Sn5。如图10.5(a)与图10.5(b)所示,在电迁移最初阶段,阴极处与阳极处焊料/铜的界面处均形成了相同的笋钉状Cu6Sn5金属间化合物,而在施加电流10 h后,它们均转变成了层状结构,如图10.5(c)与图10.5(d)所示。
通过观察图10.5左侧的阳极照片可知,在电流作用下,Cu3Sn层和Cu6Sn5层均随通电加载时间持续生长,且总厚度在87 h后达到10μm,堪比在不施加电流且相同温度条件下热老化200 h所达到的厚度。Cu6 Sn5和铜之间的Cu3Sn相颜色更深,如图10.5(g)所示。如照片中的短箭头所示,阳极处金属间化合物的总厚度总是远大于阴极处金属间化合物的总厚度。与未加载电流下热老化的情况相比,施加电流时阳极的Cu3 Sn/铜界面处产生的柯肯达尔孔洞较少。
通过观察图10.5右侧的阴极照片,很难直接描述阴极处金属间化合物厚度的变化。在阴极处,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速度比阳极处要慢得多。如图10.5(f)与图10.5(h)中箭头所示,在施加电流21 h后,孔洞开始出现在邻近焊料/金属间化合物界面处的焊料中,而在通电87 h后,孔洞则会越长越大。在孔洞长大后,由于Cu6 Sn5转变成Cu3 Sn(颜色较深相),金属间化合物看起来变得更厚,如图10.5(h)所示。因此在阴极处金属间化合物的厚度变化分析过程中,孔洞的形成使分析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有关电子软钎焊连接技术 材料、性能及可靠性的文章
由于铜是金属间化合物生长过程中的主要扩散元素,电流可以增强铜在金属间化合物中的扩散。金属间化合物的这种生长行为只出现在局部区域中,且比它的溶解速率要小得多。阴极侧,化学作用力使金属间化合物生长,而电学作用力则使金属间化合物溶解,这两种作用力在整个电迁移过程中相互竞争。在上述两节中,我们讨论了电迁移对阳极和阴极处金属间化合物形成的极化效应。......
2023-06-20
如图10.6所示,三个试验温度下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有几个相同的特点。由试验结果可知,180℃时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速度要大于150℃时的速度,而在120℃时的生长速度总是最小的,这表明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023-06-20
然而,在电迁移中应当考虑在阴极、阳极处的金属间化合物间跨越焊料接头的相互作用。为充分理解伴随有阴、阳极间金属间化合物的相互作用时电迁移对金属间化合物竞争性生长的影响,就不能忽略阴极处金属间化合物向焊料的溶解,且必须考虑阳极处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我们有可能可利用这样的试样探究清楚电迁移对三层金属间化合物间竞争性生长的影响。......
2023-06-20
金属间化合物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700℃以上的高温下,大多数金属间化合物会更硬,强度甚至会升高。可以说,在高温下方现出金属间化合物的英雄本色。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这种特殊的性能,与其内部原子结构有关。金属间化合物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高新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结构与元器件的微小型化、轻量化、集成化与智能化,促使新一代元器件的不断出现。......
2023-06-23
由于Cu基钎料和Ni基钎料容易和Ti发生反应形成金属间化合物,一般不作中间层或钎料使用。图2-3-23 超塑性成形扩散连接接头质量与压力及时间的关系图2-3-24 钛合金的晶粒度对连接时间和压力的影响2.Ti3Al金属间化合物的扩散连接Ti3Al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与镍基高温合金相比可减轻重量40%。因此,在进行Ti3Al的扩散连接时,应尽量降低Ra值。Ti3Al合金的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温度范围通常在1273K左右,所需的连接时间根据连接温度而定。......
2023-06-26
电迁移会加剧倒装芯片焊料接头两侧化学反应的相互作用。在阴极侧,电迁移将溶解UBM层和Cu-Sn金属间化合物中的Cu,同时将溶解的Cu原子输送到阳极,并在阳极处形成Cu-Sn金属间化合物。图4.4所示为电迁移前的照片,从中可观察到TiW、Cu3 Sn和高Pb焊料接头的基体。在无电流加载的热老化测试时发现,Cu3 Sn可以和高Pb焊料基体稳定存在。......
2023-06-20
正如第3章所述,熔融焊料与Cu薄膜的润湿反应中,形貌改变会导致金属间化合物发生“剥落”。只有确保润湿反应时笋钉状金属间化合物形貌是稳定的,对熟化过程的动力学分析才有意义[4]。实际上,当反应温度较低时,仅会形成其中的一种金属间化合物。在SnPb共晶焊料与Cu的润湿反应中,Cu6Sn5形貌为笋钉状,而非层片状,且只要Cu尚未反应完全,这种笋钉状形貌就能稳定存在。......
2023-06-20
较厚的Cu UBM层或Cu柱凸点可经受住多次回流且不会发生金属间化合物的剥落。由于无铅焊料中Sn的原子组分非常高,因此使用这些无铅焊料会产生更加严重的金属间化合物剥落的问题。图1.13所示为芯片(底部)与基板(顶部)互连的焊料接头的横截面SEM照片,从中可观察到焊料的两个界面处形成的笋钉状界面金属间化合物。换句话说,金属间化合物已经从芯片剥离并转移到......
2023-06-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