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银河4号卫星毁坏原因:锡须的自发生长

银河4号卫星毁坏原因:锡须的自发生长

【摘要】:1998年5月,银河4号卫星在太空中因锡须的生长而毁坏,其中卫星控制处理器中的一个晶须使一对金属触点发生桥接或短路。由于锡铅共晶焊料将被锡基无铅焊料代替,锡须问题备受关注。引线框架引脚上的锡须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如图1.10所示,可明显看到一条很长的晶须桥接了一对引脚。它由压应力梯度驱动并在外表面产生。锡须生长是自发的,这表明压应力是自生的,不需要外部施加。图1.10使两个引脚发生短路的锡须的SEM照片

1998年5月,银河4号卫星在太空中因锡须的生长而毁坏,其中卫星控制处理器中的一个晶须使一对金属触点发生桥接或短路。卫星的损失仅仅是那些需要长期、高可靠工作的电子器件中由锡须引起的显而易见的可靠性问题实例之一。由于锡铅共晶焊料将被锡基无铅焊料代替,锡须问题备受关注。引线框架引脚上的锡须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照片如图1.10所示,可明显看到一条很长的晶须桥接了一对引脚。

β-Sn上锡须的生长是焊料蠕变产生的表面应力释放的结果。它由压应力梯度驱动并在外表面产生。锡须生长是自发的,这表明压应力是自生的,不需要外部施加。否则,当外部施加的应力耗尽后,如果不再持续施加,锡须生长则会减慢甚至停止。因此,以下问题广受关注:锡须生长所依赖的自发生成的驱动力来自何处?这种驱动力是如何维持以实现锡须自发地、持续地生长?此外,引起锡须生长所需的压应力有多大?

锡须的自发生长可轻易发生在铜上的哑光锡表面。当今,由于无铅焊料被广泛用于消费电子产品封装中的铜导体上,锡须生长已经变成了被广泛认识的可靠性问题。当铜引线框架表面镀覆了共晶SnCu或亚光锡后,就可观察到锡须。在第6章中我们将看到锡须生长驱动力自发产生的原因是铜引线框架表面无铅化镀层中铜和锡之间在室温反应形成了Cu6 Sn5。一些锡须可以长到几百微米,这个长度足以造成引线框架上相邻引脚间的电路短路。随着封装尺寸的缩小,较短的锡须也能带来此类问题。因此,如何对锡须生长进行系统研究,以了解其驱动力、动力学和生长机制以及如何抑制锡须生长等问题是当今电子封装行业中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图1.10 使两个引脚发生短路的锡须的SEM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