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10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系统MES层在MES层中,生产执行系统接收到来自ERP系统的生产计划后,首先将生产计划根据车间的实际情况产生具体的生产执行计划,同时自动产生物料领用清单、进出库清单以及生产任务分配清单。MES系统能够根据SFC系统采集的现场生产数据,通过故障诊断系统判断目前车间各生产设备的工作情况和产品所处的生产状况,并将具体的数据反馈至车间现场的信息发布系统。......
2023-06-28
随着全球化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传统的统一市场向多元化市场转变, 需求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多样化和定制化的产品代替了标准化产品, 产品的开发周期和生命周期变短, 客户的要求越来越挑剔, 他们希望提高自己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客户价值, 获得真正自己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 同时, 工业的全球化所造成的不断加剧的竞争又导致了产品成本的持续下降。 在此背景下, 制造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其短时间内设计、 生产并在客户可承受的价格范围内销售高质量产品的能力, 也就是需要实施一种以低成本生产个性化产品的生产方式。 而传统的定制(customization)生产方式虽然能提供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但是成本太高, 而且对市场的响应速度慢; 而大规模生产(mass production, MP)虽然成本低, 却无法满足个性化要求。 于是, 既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又具有批量生产的低成本的大规模定制便应运而生。
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 MC)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预言家Alvin Toffler 提出来的。 早在1970 年, Toffler 就在他的《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中提出了大规模定制的设想, 当时仅是指一种以接近标准化或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 提供满足客户特定需求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 1980 年, Toffler 出版了著名的《第三次浪潮》, 将这种设想发展为一种理想化的生产系统, 并称之为“非大量化”(demassification), 并指出这种生产系统能够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1987 年, 美国著名教授Stan Davis 在他的《未来的完美》中发展了Toffler 的生产系统, 并正式将其命名为“mass customization”, 翻译成中文就是“大规模定制”。 Davis 将大规模定制定义为一种既能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 又不牺牲企业效益的新型生产方式。 1997 年, Pine II 和David.Anderson 合著了《21 世纪企业竞争前沿——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敏捷产品开发》, 对大规模定制做了深入的探析, 并将其定义为: 是指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为单个客户和小批量多品种的市场定制生产任意数量的产品。 该书认为MC 是企业参与竞争的新方法, 是关于企业如何获得成功的一种新的思维模型。 表5-1 显示了大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在核心、 目标和关键特征方面的对比。
表5-1 大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比较
根据MC 的定义, 大规模定制的含义可以简单地表示为“大规模”+“定制”。 大规模是指通过大规模生产方式取得低成本和高速度, “定制”是根据顾客所期望的价格、 性能、 外观等产品属性一次性为他们制造产品。 大规模生产往往是单一品种(或很少品种)的大批量生产, 主要优势是成本低, 但是因为其单一的品种而容易失去市场; 定制适应单个客户的需求而生产个性化产品, 而不同顾客的需求千差万别, 因而, 定制生产具有多品种单件生产的特点,其优势是顾客满意度大, 容易在一列的市场竞争中吸引更多的顾客, 但是由于单件生产的巨大成本, 生产商难以承受, 产品的高价格也让客户望而却步。 大规模定制综合了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生产两者的优点, 而摒弃了各自的缺陷, 可以极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 很多国外大公司如Motorola、 Dell 等通过实时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而获得巨大成功。
大规模定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 如它需要高度柔性的生产技术, 而开发这样的技术本身既昂贵又费时: 它要求有一个能获取客户需求信息的有效系统, 而这种系统的建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还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直接对消费者的后勤服务系统。 此外, 产品结构也是妨碍定制的原因。 大规模定制生产主要通过产品族(product family, PF)来实现, 定制产品均为某一类产品的变型,即产品族的一个变型(variant), 当顾客要求全新产品时, 变形便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 大批量定制产品致力于产品的持续改善, 而可能忽视新产品的发明和创新。 尽管大规模定制不是完美的, 存在一些缺陷, 但它是社会和市场发展的产物, 它有时无法被忽略, 是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战略, 一种新的思维模型和生产模式。
大规模定制生产计划的主要挑战来自于多样性的增加。 多样性的后果可能通过几个方面来体现, 如由于复杂性呈指数增加而导致的成本增加, 保持规模经济的效益、 协调产品寿命周期造成的巨大困难。 实现大规模定制目前主要有两个比较成熟的研究理念, 分别是模块化生产和延迟生产。
若要实现大规模制造, 则产品多样性将会受到限制; 而要实现定制化产品生产, 则无法实现大规模制造的经济性。 模块化为平衡上述矛盾提供了一个折中的途径: 在产品构架允许的基础上通过共享“通用模块”生产标准化的产品, 将“功能模块”转接到其他产品结构中来快速实现定制化产品的生产。 基于模块化的大规模定制模式不仅能够通过灵活性和快速响应来实现多样化和定制化, 同时还可以通过大规模生产, 生产出低成本、 高质量、 高定制化的产品,从而为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及细分市场提供了可能。
延迟技术(Postponement Technology, PT)就是尽量使产品在接近客户购买点时才实现差异化, 即实现差异化延迟。 它最早是由美国人Alderson 在1950 年提出的。 Alderson 认为, 企业在供应链运动中, 其产品越接近购买目的, 差异性就越强。 然而, 尽管最终产品千差万别, 但它们必然存在一些共性成分。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寻找不同产品的共性成分, 尽可能延迟差异产生的时间, 就可以减少制造的复杂性, 还可以使预测误差减小, 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延迟技术是为适应产品多样化生产而采用的一种技术, 他可以在实现产品多样化, 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它的核心内容是: 企业在整个生产流程中, 将不同产品的共性成分的制造过程尽可能最大化, 而对体现个性化的定制需求或最终需求的差异化制造过程尽可能被延迟。
延迟和模块化的差别在于模块化主要基于产品设计, 而延迟则注重整体上的改进, 它包括产品延迟和过程延迟。 延迟差异的基本思想是: 在工厂制造通用形式的产品, 然后运送到靠近终点的配送中心, 最后根据市场需求完成特定产品的组装。 这种技术极大开拓了企业运营的效率边界, 因为它在生产和运输两方面都提供了更多的规模经济的效益, 同时也增强了公司应对需求变化的灵活性。 延迟的形式主要包括时间延迟、 形式延迟、 地点延迟。 时间延迟是将产品差异的任务, 包括制造、 集成、 定制、 本地化和包装尽可能在时间上向后推迟。 时间延迟使由备货生产模式向定货生产模式转化成为成能; 形式延迟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在上游阶段实施标准化同时伴有零部件的标准化。 在形式延迟中, 既可能是产品形式延迟也可能是工艺形式延迟。 同时, 两种形式延迟还可能同时存在, 形成不同的组合。 这样, 产品的差异点就会被有效地延迟; 地点延迟是推迟产品向供应链下游的位置移动, 接到订单后再以供应链的操作中心为起点进行进一步的位移和加工处理。
在延迟生产中, 存在一个客户分离点(customer order decoupling point, CODP)的概念, CODP 是指客户订单完成过程(设计、 制造、装配、 交付与售后服务)中供应链上定制活动开始的那一点, 是企业生产活动从基于预测的备货型生产(make to stock, MTS)转向响应客户需求的定制生产(make to order, MTO)的转折点。 生产过程到达CODP 之后, 生产计划的制订和过程的优化不再以对需求的预测为依据, 而是以客户订单和企业自身的资源配置等情况为依据,而是以客户订单和企业自身的资源配置等情况为依据。 如图5-1 所示, 在CODP 以前, 其生产过程活动是“推动”式的, 一般生产通用零件或通用模块等标准件, 可以根据企业对市场的预测进行大规模生产; 在CODP 之后的生产活动是“拉动”式的, 根据客户订单实行差异化生产, 从而实现产品个性化。
图5-1 客户订单分离点CODP
基于延迟策略的MC 生产模型的计划在推动阶段是通过主生产计划(MPS)和物料需求计划(MRP)来完成的。 根据市场预测、 已有订单以及企业生产经营计划, 对各种标准零部件、 通用零部件进行有库存的生产。 在这个阶段, 主生产计划的计划对象是产品族,而不是品种繁多的最终产品。 通过模块化计划BOM 预测产品族中各种标准零部件、 通用零部件的需求量。 由于这些标准和通用零部件的种类比较少, 从而使得预测比较准确, 可以有效降低库存。 同时由于提取了各产品的共性成分, 加工对象的批量较大, 因此, 便于组织批量生产, 可获得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 在订单拉动阶段, 当客户订单到达以后, 由系统提供的产品配置系统进行产品配置, 生成定制产品的定制BOM, 最后, 由订单装配计划对订单进行分解, 下达生产任务和装配任务。 一般来说, 在这个阶段, 只需要将推动阶段生产的相关零部件进行最后装配, 即可形成最终的定制产品。 如果某些特殊的定制零部件需要生产, 则按JIT 的拉动方式组织订单生产, 从而既缩短了产品的交货期, 又降低了成品库存和在制品, 使生产过程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在实施大规模定制的过程中, 一般按照顾客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将MC 粗略分成三种模式, 即面向订单生产(Make to Order,MTO)、 面向库存生产(Make to Stock, MTS) 和面向订单装配(Assemble to Order, ATO)。
有关半导体封装测试制造系统运行优化理论与技术的文章
图2-10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系统MES层在MES层中,生产执行系统接收到来自ERP系统的生产计划后,首先将生产计划根据车间的实际情况产生具体的生产执行计划,同时自动产生物料领用清单、进出库清单以及生产任务分配清单。MES系统能够根据SFC系统采集的现场生产数据,通过故障诊断系统判断目前车间各生产设备的工作情况和产品所处的生产状况,并将具体的数据反馈至车间现场的信息发布系统。......
2023-06-28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又称规模化个性化定制或个性化批量化定制,是指能以大批量生产的成本和速度,按订单对多样化及个性化定制要求的产品,实现大规模生产的一种崭新制造模式。简单地说,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就是根据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提供定制产品的一种生产模式,是个性化定制和批量生产的结合。......
2023-06-28
接口层主要为用户提供用户信息的交互通道,并同时为后端的用户需求分析系统以及企业生产系统提供生产依据,同时为用户提供支持服务;如图2-7所示。图2-7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系统接口层在接口层中,用户接口通常包括线上的商城、用户社区和线下的实体体验店等多种不同的用户接口。用户接口接收到客户的购买意向后,首先将意向传递到需求采集系统,由需求采集系统统一处理后,递交到后台的需求分析层。......
2023-06-28
客户关系管理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实现对客户资源进行研究和管理,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利润。CRM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与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是一致的,企业通过CRM实施一对一营销,能够系统、全面、准确地获取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使客户需求定制信息在各部门传递共享,针对这些定制的信息安排设计、生产,为客户提供满意的定制产品。图2-2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
2023-06-28
图2-11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系统SFC层SFC层在接到MES层传递的生产执行计划后,由生产调度系统完成具体的生产活动的调度,生产活动的调度过程主要包括:确定生产过程的路由,确定使用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并进行生产物料的状态跟踪。SFC层通过路由管控系统和设备控制系统,对下层的设备层中的生产设备进行实时控制。......
2023-06-28
图2-19红领集团西服个性化定制业务框架创立于2006年的佛山维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采用C2B+O2O的商业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的家具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为大规模数码化定制为主的整体家具服务提供商。作为一家传统的家具制造企业,维尚家具运用“互联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理念,融合现代信息化手段和智能工业化改造,对设计、销售、生产制造、客户管理实施全流程大数据管理,实现全流程信息化及大规模生产定制。......
2023-06-28
开发人员可以对异常信息进行定义,包括异常信息显示项定义和模板定义。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异常信息的定制。默认情况下,异常信息的显示模板路径为ThinkPHP/Tpl/think_exception.tpl,开发人员可以通过修改EXCEPTION_TMPL_FILE配置项修改异常信息模板。......
2023-11-04
单击“Windows设置”窗口内的“个性化”选项,或者右击桌面空白背景处弹出快捷菜单,选择“个性化”选项即可打开如图2-37所示的设置窗口,并默认显示左侧第一位的“背景”选项卡。因此,若在一段时间内不用计算机,可设置屏幕保护程序,以动态的画面显示在屏幕上,以保护屏幕不受损坏。图2-39“日期和时间”设置窗口3.输入法的设置默认情况下,Windows 10安装了微软拼音输入法。......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