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适时移栽并合理密植植物?

如何适时移栽并合理密植植物?

【摘要】:水稻密度合理与否,对产量影响极大。抛秧移栽一般是在风力较小时进行,且一块地的抛秧间隔时间不能太久,最多3次抛秧就要完成一块地的移栽,否则,会影响水稻的生产均匀性,对以后的田间管理不利。所以,移栽时需要用规范化的拉线方式来衡量一下水稻移栽位置的合理性。

水稻密度合理与否,对产量影响极大。长期以来,国外对高产栽培密度的研究颇多。日本松岛主张“密植”,多穗、高;桥川湖推崇“稀植”,以发挥水稻个体优势,依靠大穗增产。丁颖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提出了水稻合理密植问题,50年代末对以主茎穗为主增产,还是以分蘖为主增产的密植问题讨论中,王天锋发表了关于水稻合理密植的论文。60年代陈水康提出了小株密植高产理论,崔竹松也推出三角形栽插方式,创造了北方寒地水稻高产纪录。

随着水稻生产不断发展,栽插密度与方式也不断改进。80年代蒋彭炎等研究提出基本苗要“稀”、肥料要“少、平”的高产栽培法。凌启鸿等研究水稻时龄模式提出“基本苗计算公式”后,又提出了“扩行、控苗”等措施,以达到高产群体质量。90年代东北地区引进早育稀植技术。

近年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与水稻新品种的推出,栽插密度正向稀植、超稀植演变,促进了水稻群体理论的发展。扩行、降苗,改善生育中后期群体质量等措施,已全面推广,近年来水稻机插秧行距有所扩大(行距由23.33 cm扩大到30 cm),不仅增强水稻抗逆力和提高了产量,也促进了机械插稻生产的迅速发展。

1.种植密度

合理密植是水稻高产的基础,目前水稻高产的密植途径有增穗、增粒和穗粒兼顾3种。增穗靠增加穗数来提高产量。增粒是在播田肥、穴、水等条件都比较好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稀植,促进个体发育,提高单株分蘖成穗,促大穗、粒多、粒重,提高单株生产率,夺取高产。穗粒兼顾是在生产条件较好、管理水平高的情况下,保持一定密度,适当增加群体发展,从而具有足够穗数和一定的实粒数,从而获得稳产、高产。

2.移栽

育苗后需要进行移栽,要掌握秧苗秧龄、移栽时间、移栽规格。

(1)移栽时间:水稻秧苗达到40 d就可以进行移栽,杂交水稻可以提前4 d进行移栽。常规的水稻可以延后7 d移栽。不管是杂交水稻,还是常规水稻,都要在秧苗60 d前进行移栽,否则,会影响成活率和产量。移栽的最佳时间是雨季之前,一般是4月中旬,这时温度适宜,能促进稻穗分蘖。如果水稻移栽的地块比较平整,水位也比较浅,就可以抛秧移栽,能节省人力和物力。抛秧移栽一般是在风力较小时进行,且一块地的抛秧间隔时间不能太久,最多3次抛秧就要完成一块地的移栽,否则,会影响水稻的生产均匀性,对以后的田间管理不利。

(2)移栽规格:水稻移栽时,对于横面或纵面都有距离要求,最佳效果是横纵和斜面都可以呈一条直线。所以,移栽时需要用规范化的拉线方式来衡量一下水稻移栽位置的合理性。这种均匀性可以促进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光照,有利于通风,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使水稻收割时省时省力。一般杂交水稻横向距离为20 cm,纵向距离为15 cm;一般常规水稻横向距离为20 cm,纵向距离为11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