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水稻育种过程中,稻米品质改良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两系法杂交水稻。但是,稻米品质改良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常规育种技术为主,对目标性状(如AC)的选择准确性差,导致育种进程偏慢或改良效果甚微。二是主流的水稻品种米质通常难以符合市场的要求。在早籼稻品种中,同样存在AC含量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从而影响米饭的松软度和适口性。研究者明确了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因素,根据人们的需求进行稻米品质的改良。......
2023-06-20
分子标记辅助作物育种要从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两个方面入手。在分离群体中表现为不连续性变异,能够明确分组的性状,称为质量性状。质量性状通常受一个或几个主基因控制,不易受环境的影响。作物中许多重要的农艺性状,如抗病性、抗虫性、能育性、植株颜色等都受到主基因的控制,因而常常表现为质量性状遗传的特点。然而,典型的质量性状其实并不很多,不少质量性状除了受少数基因控制之外,还受到微效基因的影响,表现出某些数量性状的特点,有时无法明确地从表现型推断其基因型。
寻找与质量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DNA标记,或者说对质量性状进行分子标记,是为了在育种中对质量性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再就是为了对质量性状基因进行图位克隆。利用近等基因系分析法和分离体分组混合分析法,是快速有效寻找与质量性状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主要途径。由于大多数植物基因组中10 cM的DNA序列包含大量基因,即使回交20代以上,仍能发现大量的与目标基因连锁的供体染色体片段。也有人认为,借助于饱和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首先对各选择单株进行整个基因组的组成分析,进而挑选出带有多个目标性状并且遗传背景良好的理想个体,这样回复到轮回亲本基因组的基因型也许只需要3代回交即可。
通过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的方法,一批育种家取得了许多实际成果。陈升等(2000年)以IRBB21(Xa21)为供体,以明恢63为轮回亲本,在BC3F2群体中就选出带有纯合Ka21的改良恢复系19。Hansen等(1997年)在10个BC1F2家系中,利用4个RAPD标记对4 605个单株进行筛选,获得了906个纯合单株。另有许多研究表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回交选育结合,可快速、定向改良目标性状2122。另外,各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高通量分子筛选技术的建立和应用提供了便利,也有助于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的建立。将复杂性状分解为单一的孟德尔遗传因子,应用于育种实践,则可大幅提高选择效率。传统育种方法是通过表型间接对基因型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方法存在周期长、效率低等许多缺点。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利用目标性状基因与分子标记的紧密连锁关系进行间接选择,是在分子水平上的选择,选择结果十分可靠。MAS在育种的早世代完成,可大大缩短育种周期。
随着籼稻、粳稻两个亚种基因组测序的相继完成,提供了大量分子标记技术和检测手段。目前对水稻的分子辅助选择主要体现在基因聚合、基因转移和数量性状的MAS 3个方面。由于大多重要的农艺性状都是呈数量性状分布,如产量、品质、抗逆性等,因此,数量性状的MAS是指对重要农艺性状的单个主效QTL或所有与性状有关微效位点的辅助选择性基因,已被证明与水稻直链淀粉含量密切相关。该基因第1内含子的碱基在不同品种间存在G和T差异,根据这些品种的差异,蔡秀玲等发现了用于筛选AC的CAPS分子标记13。张士陆等(2005年)利用基因的此标记进行定向选择,成功降低了三系籼稻恢复系057的AC值。
Zhou等(2003年)利用Wx基因的另外两个分子标记对杂交后代进行筛选,将明恢63的Wx区段导入到珍汕97的基因组织中,成功降低了珍籼97的直链淀粉含量。王才林等(2009年)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选择进行系谱法育种,他们将江苏省选育的优质、高产粳稻武香粳14(母本)和日本引进的优质、抗条纹叶枯病粳稻关东194(父本)进行杂交,并从F5开始,用与暗胚乳突变基因Wx-mq直接相关的CAPS进行标记选择,最终育成食味品质极佳的南粳46。王才林等(2012年)又利用优质、高产粳稻武粳13(母本)和关东194(父本)杂交,于2005年育成优质食味粳稻南粳5055。倪晖(2013年)在研究不同Wx等位基因在稻米食味品质改良中的具体价值时,是将多个Wx复等位基因的不同遗传背景材料进行杂交和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最终选育出不同遗传背景、含不同Wx等位基因的低世代回交材料。
有关稻米食味品质研究的文章
在中国水稻育种过程中,稻米品质改良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两系法杂交水稻。但是,稻米品质改良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常规育种技术为主,对目标性状(如AC)的选择准确性差,导致育种进程偏慢或改良效果甚微。二是主流的水稻品种米质通常难以符合市场的要求。在早籼稻品种中,同样存在AC含量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从而影响米饭的松软度和适口性。研究者明确了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因素,根据人们的需求进行稻米品质的改良。......
2023-06-20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利用现代转基因工程技术,从降低直链淀粉含量角度改良稻米的食味品质。转基因技术可以创造不同类型的淀粉突变体,为稻米淀粉生物合成途径的遗传操作打下了基础,使定向改良稻米淀粉品质成为可能。稻米食味是由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3个指标决定,为获得较好的食味品质性状,在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稻米食味品质时要考虑转入多个基因。......
2023-06-20
在采用杂交育种方法改良稻米食味品质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前提条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检测不同样品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从而筛选出食味品质优良的种质资源材料,并为品质育种服务。......
2023-06-20
淀粉分支酶又称Q酶,在支链淀粉结构形成中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淀粉分支酶作用的底物和形成的分支链长,可将同工型分为SBEI和SBEII两个家族。A型的突变体中,直链淀粉含量高,支链淀粉分支减少且分支链增长。Chrastil等认为,淀粉分支酶变化动态与支链淀粉聚合度、链的长度、链数有关,而这些结构都与稻米食味品质紧密相关。......
2023-06-20
稻米品质分析检测上的应用,除了主要的无损检测技术外,还包括色谱分析技术、扫描电镜技术、质构分析技术等。在稻米品质检测分析中,常规的理化分析虽然操作起来繁琐,试剂量大,但必不可少。随着粮食物流过程品控追溯技术的研究,稻米物流环节的品质变化也备受关注,应综合利用各项检测技术,开发适用于稻米物流环节的简易型、通用性的检测设备。......
2023-06-20
影响稻米食味的首要因素是理化特性,其次是淀粉糊化特性和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等。借助仪器测定稻米的理化特性较为简单、稳定,但与实际的蒸煮食味品质有一定的差距。这表明现有食味仪能够对稻米理化指标进行准确测定,但对于理化指标与感官评分的一致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023-06-20
稻米蒸煮品质包括糊化温度(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等,其中食味是稻米蒸煮品质性状的重要指标。籼米的平均胶稠度为67.9 mm,最大值为93 mm,最小值为36 mm。糊化温度与稻米的蒸煮时间有关,而胶稠度则影响米饭的光泽度和柔软性。稻米胶稠度米胶长以长的为好,表明米饭较柔软,短则米饭较硬。无论是籼米或粳米,胶稠度的品种间差异均较大,但二者均与食味的相关性不显著。......
2023-06-20
高频振荡器电路中门开关S和保护电容C1是为了安全设置的。振荡器在正常工作时,输出高压电,但由于高频,有趋肤效应,对人体是安全的。T2的二次绕组串联在焊接回路中,以提高引弧效率。R5是为了保护VD9而设的限流电阻。R5值不能大,否则有损旁路的作用。为了使高压脉冲引弧可靠,应当在此半周的峰值时叠加高压引弧脉冲。......
2023-06-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