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稻米食味品质改良技术探析

稻米食味品质改良技术探析

【摘要】:在中国水稻育种过程中,稻米品质改良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两系法杂交水稻。但是,稻米品质改良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常规育种技术为主,对目标性状(如AC)的选择准确性差,导致育种进程偏慢或改良效果甚微。二是主流的水稻品种米质通常难以符合市场的要求。在早籼稻品种中,同样存在AC含量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从而影响米饭的松软度和适口性。研究者明确了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因素,根据人们的需求进行稻米品质的改良。

在中国水稻育种过程中,稻米品质改良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两系法杂交水稻。但是,稻米品质改良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常规育种技术为主,对目标性状(如AC)的选择准确性差,导致育种进程偏慢或改良效果甚微。二是主流的水稻品种米质通常难以符合市场的要求。如三系杂交水稻中广泛应用的三系不育系天丰A、冈46A、岳4A、粤泰A等,控制AC的主效基因为普通籼稻类型Wxa,而一些核心恢复系如明恢63、华占、9113等,AC主效基因为温带粳稻类型Wxb,二者配组所得杂交组合的AC值表现为中等水平,但米饭质地硬而糙。究其原因,盛文涛等(2014年)推测是品质基因控制位点杂合,造成稻米成为“混合米”,根据分离规律,更多米粒表现为母本Wxa控制的米质性状。此外,生产上广泛应用的两系不育系Y58S、广占63S、新安S等,稻米品质主效基因为Wxb,与常见恢复系如93-11、蜀恢527、远恢2号等的等位基因相同,二者杂交选配的两系杂交稻品种表现AC含量偏低,如Y两优系列品种,AC在15%上下,米饭偏软、黏性强,不太符合南方消费者的习惯。在早籼稻品种中,同样存在AC含量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从而影响米饭的松软度和适口性。因此,目前生产上对适口性好且商品价值高的高档一级优质籼稻米品种(AC为17.0%~22.0%、GC≥70 mm、碱消值≥6.0)需求较为迫切。

研究者明确了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因素,根据人们的需求进行稻米品质的改良。改良手段主要分为常规育种方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转基因工程育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