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米保鲜方法及发展趋势

大米保鲜方法及发展趋势

【摘要】:大米保鲜的目的是防止在仓贮、流通环节生虫、长霉,延缓品质劣变。在实际的保鲜应用中,通常采用两种以上的保鲜方法,遵守干燥、低温、密闭的原则,可较长时间保持稻米品质和新鲜度。为保证稻米干燥后的品质,宜采用先低温、后高温的变温干燥工艺。近年来,大米贮藏保鲜逐渐向管理系统化、消费群体操作简单化、放心化方向发展。结果表明,高阻隔袋真空包装的大米质量保持最好,普通塑料包装较差,编织袋包装最差。

大米保鲜的目的是防止在仓贮、流通环节生虫、长霉,延缓品质劣变。目前,大米的贮藏技术包括常温贮藏、低温贮藏(自然和机械制冷)、气调(自然缺氧、充二氧化碳、充氮气、真空)贮藏、化学贮藏、涂膜保鲜技术等。在实际的保鲜应用中,通常采用两种以上的保鲜方法,遵守干燥、低温、密闭的原则,可较长时间保持稻米品质和新鲜度。

1.贮藏和干燥方式

李小婉等(2014年)研究了不同贮藏方式对稻米食味值的影响,大库真空米>大库稻谷>大库精米>冷库精米>冷库真空米>冷库稻谷,即低温贮藏对稻米食味值的影响较小,并且以稻谷方式贮藏的大米食味值波动较小。徐泽敏等(2009年)研究发现,干燥温度、初始含水率和真空度对稻米真空干燥食味品质的影响顺序为:干燥温度>初始含水率>真空度,且干燥温度和初始含水率与稻米食味值呈负相关,真空度与稻米食味值呈正相关。郑先哲等(2000年)研究发现,高温干燥后稻米脂肪酸和直链淀粉含量升高,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显著,内部结构由有序排列变得杂乱无序。稻谷初始含水率越高,临界干燥温度越低。为保证稻米干燥后的品质,宜采用先低温、后高温的变温干燥工艺。近年来,大米贮藏保鲜逐渐向管理系统化、消费群体操作简单化、放心化方向发展。

2.包装材料及方式

大米作为最难保存的粮食之一,选用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尤为重要。张红建等(2017年)通过模拟秋冬季大米从北方地区运输至海南岛期间的温度变化情况,研究了不同包装方式对大米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阻隔袋真空包装的大米质量保持最好,普通塑料包装较差,编织袋包装最差。王立峰等(2017年)对不同包装方式大米贮藏过程的食用品质(质构品质、糊化特性)和挥发性成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种包装方式对大米贮藏保鲜效果的优劣为:抽真空>自然密闭缺氧>编织袋,抽真空包装有益于大米贮藏,可有效延缓大米劣变。王颖等(2006年)通过测定大米在贮藏阶段的霉菌数量,分析包装袋内挥发性气体成分和浓度、大米光透差等指标,在包装中加入竹炭,可以有效调节包装袋内环境相对湿度和氧气含量等,确保贮藏期间大米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