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收获时间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加工因素分析

收获时间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加工因素分析

【摘要】:从腊熟期开始,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随着收获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到了黄熟期蛋白质含量和整精米率达到最高值,之后又会下降。随着收获时间的延长,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亦会增加,反而米粒长度随着收获时间延长而降低。姜萍等研究发现,随着收获时期的推迟,日平均温度逐渐下降,蛋白质含量也逐渐增加,到黄熟期时较高。

1.收获时间

水稻收获时期过早或过晚都会降低稻米加工品质,适时收获能提高稻米品质。从腊熟期开始,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随着收获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到了黄熟期蛋白质含量和整精米率达到最高值,之后又会下降。随着收获时间的延长,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亦会增加,反而米粒长度随着收获时间延长而降低。收割过早,稻谷尚未成熟,青谷秕谷多、出米率降低,过迟收割易消耗谷粒中的养分。一般以黄熟期谷粒含水量在20%以上收割为宜,不可在高温条件下晾晒。由于在高温下稻谷脱水太快,导致裂纹米率增多,整精米率降低。黄艳玲(2008年)研究发现,随着收获期的推迟,早、中、晚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粗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早稻在始穗后35 d,中、晚稻在始穗后40 d),垩白粒率降低(除竹青外),垩白减小、碱消值增大,糊化温度降低、胶稠度变长、胶稠度变软,直链淀粉含量升高。淀粉RVA特征值最高黏度和崩解值,随着收获期先升后降(早稻始穗后35 d,中、晚稻始穗后40 d),而冷胶黏度、消碱值和回复值则先降后升。选择适宜的收获期(早稻在抽穗后30~35 d,中、晚稻在抽穗后35~40 d),可保持良好的稻米品质性状。姜萍等(2006年)研究发现,随着收获时期的推迟,日平均温度逐渐下降,蛋白质含量也逐渐增加,到黄熟期时较高。说明黄熟期蛋白质的合成仍在进行,但蛋白质含量何时达到最高有待进一步研究。程建峰等认为,蛋白质含量在杂交稻生育期内存在一个峰值,即早熟品种在抽穗后25 d,之后降低。

2.加工方式

加工方式对稻米加工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张玉华(2003年)研究发现,在稻米加工过程中,碾磨时间由30 s延长到150s,米糠数量增多,精米率下降,主要与受到高温、机械压力、发热失水、米粒内产生异常压力有关,使裂纹米率增高。碾磨压力低时,整精米率较高,但碾压质量较差;当压力提高时,精米率下降、整米率降低。徐润琪等(2003年)根据砻谷条件,分析了用砂辊碾米机加工国产杂交稻、常规稻和日本稻(对照)的碾米试验结果,初期爆腰率对总碎米率的影响最大,因此,必须在收获、干燥和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严格控制爆腰率;砂辊碾米比铁辊碾米的碎米率低,但用铁辊和砂辊对杂交稻碾米时,二者相差较大。铁辊碾米时即使初期爆腰率很低,但是总碎米率也不少。采用砂辊碾米时,只要保证较低的爆腰率,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碎米率。所以,应尽量合理地搭配两种碾米方式,既保证有足够的碾白率,又保证有足够光洁度。徐庆国(1997年)按6种不同精度处理4个籼稻品种,分析了稻米性状,结果表明,各碾磨精度处理对4个籼稻品种的碾米品质(包括精米率及整精米率)都有明显影响。随着精碾时间的增加,稻米碾磨精度的正相关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稻米精米率、整精米率与碾磨精度都呈负相关,4个籼稻品种的负相关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黄艳玲(2008年)研究发现,在干燥箱50℃恒温干燥和水泥场地(35~60℃)干燥处理的方式,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低于土地场地(20~40℃)和室温(18~22℃)晾干处理方式。不同干燥方式对整精米率的影响最大,干燥箱50℃恒温干燥最低,室温干燥的最高。从外观品质来看,在干燥箱50℃恒温干燥和水泥场地干燥处理方式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大小,显著高于在干燥箱35℃恒温干燥和室温晾干处理方式。除竹青外(垩白粒率100%),在干燥箱50℃恒温干燥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大小最高,室温干燥的最低。从蒸煮和营养品质来看,在干燥箱50℃恒温干燥的,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最高,室温干燥的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