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胶稠度的遗传研究:主效基因与多基因控制观点比较

胶稠度的遗传研究:主效基因与多基因控制观点比较

【摘要】:有关胶稠度的遗传分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胶稠度由一个主效基因控制,另一种观点认为胶稠度受微效多基因控制。万映秀等研究认为,胶稠度主要受位于第2、3染色体的两对主效QTL控制。何平等通过QTL定位方法检测到2个控制胶稠度的QTL,分别在第2、7染色体上。Tan等在珍汕97B/明恢63衍生的F2:3家系和F9重组自交系中,将胶稠度定于第6染色体上与Wx位点共分离的一个区域。

有关胶稠度的遗传分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胶稠度由一个主效基因控制,另一种观点认为胶稠度受微效多基因控制。汤圣祥等(1996年)研究认为,籼稻的胶稠度受一对主效基因和若干微效基因控制。万映秀等(2006年)研究认为,胶稠度主要受位于第2、3染色体的两对主效QTL控制。何平等(1998年)通过QTL定位方法检测到2个控制胶稠度的QTL,分别在第2、7染色体上。Tan等(1999年)在珍汕97B/明恢63衍生的F2:3家系和F9重组自交系中,将胶稠度定于第6染色体上与Wx位点共分离的一个区域。包劲松等(1999年)利用窄叶青8号和京系17为亲本杂交构建的DH群体及其分子连锁图谱,检测出第2染色体上的qGC22和第7染色体上的qGC27,以及第5条染色体上的qGC25。吴长明等(2003年)以Asominori和IR24为亲本杂交产生的RIL为材料,对稻米胶稠度进行了QTL分析,检测出4个控制胶稠度的QTL(Ge1~Ge4),分别位于第2、7、9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6.9%、13.2%、11.3%。孙业盈(2005年)研究发现AC主要由Wx基因控制,GC也由Wx基因或与其紧密连锁的基因位点控制。然而黄祖六等(2000年)研究认为,稻米GC主要受第3染色体的2个连锁位点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