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稻米食味品质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稻米食味品质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摘要】:稻米品质分析检测上的应用,除了主要的无损检测技术外,还包括色谱分析技术、扫描电镜技术、质构分析技术等。在稻米品质检测分析中,常规的理化分析虽然操作起来繁琐,试剂量大,但必不可少。随着粮食物流过程品控追溯技术的研究,稻米物流环节的品质变化也备受关注,应综合利用各项检测技术,开发适用于稻米物流环节的简易型、通用性的检测设备。

稻米品质分析检测上的应用,除了主要的无损检测技术外,还包括色谱分析技术、扫描电镜技术、质构分析技术等。

色谱分析技术是利用试样中共存组分间的吸附、分配、交换、迁移速率,以及其他性能差异,先将它们分离,而后通过特定检测器或质谱仪按一定顺序进行分析测定。色谱分析技术及其液质、气质联用技术是稻米中物质成分定性定量检测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尤其是糙米中生理活性成分的鉴定,如酚酸、黄酮、植物甾醇、菊糖等,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扫描电镜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直观的检测手段。扫描电镜技术可以通过微观结构,描述因湿热、氧、虫等引起的稻米形态变化,不同地域、不同品种间细胞结构的微小差异,但目前仍无法定量地描述这一变化,还不能单纯从细胞结构变化来判定稻米的新鲜度与陈化度。

质构分析技术是对大米的感官评价,不仅需要专业的评审员,而且费时费力,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重现性差。因此,能够多面剖析食品品质的客观评价方法,具有较大优势。

在稻米品质检测分析中,常规的理化分析虽然操作起来繁琐,试剂量大,但必不可少。大米的热物性也是研究热点,特别是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淀粉糊化的研究,可根据吸热峰的情况判断淀粉的糊化程度。此外,随着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也应用到了转基因稻米及其加工品的检测中。

随着分析方法的改进和仪器设备的开发,无损检测技术在稻米品质分析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开发性能稳定、精确度高、操作方便、小型化的稻米分析检测系统,在多方位系统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的测量方法及分析方法,继而建立不同地域、多品种、具有代表性的稻米品质分析数据库,将会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目前稻米的品质分析检测多集中于生产加工和贮藏阶段的研究,而对于运输、销售等(如“北粮南运”过程)所导致的稻米品质变化(结露或出现裂纹等)研究较少。随着粮食物流过程品控追溯技术的研究,稻米物流环节的品质变化也备受关注,应综合利用各项检测技术,开发适用于稻米物流环节的简易型、通用性的检测设备。

我国水稻种植为南籼、北粳,早、中、晚稻籼粳交错,有常规稻和杂交稻,类型复杂、品种繁多,且各地居民食味习惯差异较大,因此,评价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应以感官评价为主,理化指标检测仪器检测为辅。建议结合中国品质检测技术的基础,加快稻米食味评价标准的统一,不断完善简便、实用、直接的感官评价技术;同时继续加强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开发出合适的理化分析方法;随着传感技术和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以电子鼻为代表的小型化、智能化传感技术有望用于稻米食味品质检测,所以还要研究开发可信性强、小型化、价格适中的稻米食味评价仪器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