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水稻育种过程中,稻米品质改良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两系法杂交水稻。但是,稻米品质改良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常规育种技术为主,对目标性状(如AC)的选择准确性差,导致育种进程偏慢或改良效果甚微。二是主流的水稻品种米质通常难以符合市场的要求。在早籼稻品种中,同样存在AC含量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从而影响米饭的松软度和适口性。研究者明确了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因素,根据人们的需求进行稻米品质的改良。......
2023-06-20
稻米品质分析检测上的应用,除了主要的无损检测技术外,还包括色谱分析技术、扫描电镜技术、质构分析技术等。
色谱分析技术是利用试样中共存组分间的吸附、分配、交换、迁移速率,以及其他性能差异,先将它们分离,而后通过特定检测器或质谱仪按一定顺序进行分析测定。色谱分析技术及其液质、气质联用技术是稻米中物质成分定性定量检测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尤其是糙米中生理活性成分的鉴定,如酚酸、黄酮、植物甾醇、菊糖等,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扫描电镜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直观的检测手段。扫描电镜技术可以通过微观结构,描述因湿热、氧、虫等引起的稻米形态变化,不同地域、不同品种间细胞结构的微小差异,但目前仍无法定量地描述这一变化,还不能单纯从细胞结构变化来判定稻米的新鲜度与陈化度。
质构分析技术是对大米的感官评价,不仅需要专业的评审员,而且费时费力,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重现性差。因此,能够多面剖析食品品质的客观评价方法,具有较大优势。
在稻米品质检测分析中,常规的理化分析虽然操作起来繁琐,试剂量大,但必不可少。大米的热物性也是研究热点,特别是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淀粉糊化的研究,可根据吸热峰的情况判断淀粉的糊化程度。此外,随着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也应用到了转基因稻米及其加工品的检测中。
随着分析方法的改进和仪器设备的开发,无损检测技术在稻米品质分析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开发性能稳定、精确度高、操作方便、小型化的稻米分析检测系统,在多方位系统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的测量方法及分析方法,继而建立不同地域、多品种、具有代表性的稻米品质分析数据库,将会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目前稻米的品质分析检测多集中于生产加工和贮藏阶段的研究,而对于运输、销售等(如“北粮南运”过程)所导致的稻米品质变化(结露或出现裂纹等)研究较少。随着粮食物流过程品控追溯技术的研究,稻米物流环节的品质变化也备受关注,应综合利用各项检测技术,开发适用于稻米物流环节的简易型、通用性的检测设备。
我国水稻种植为南籼、北粳,早、中、晚稻籼粳交错,有常规稻和杂交稻,类型复杂、品种繁多,且各地居民食味习惯差异较大,因此,评价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应以感官评价为主,理化指标检测仪器检测为辅。建议结合中国品质检测技术的基础,加快稻米食味评价标准的统一,不断完善简便、实用、直接的感官评价技术;同时继续加强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开发出合适的理化分析方法;随着传感技术和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以电子鼻为代表的小型化、智能化传感技术有望用于稻米食味品质检测,所以还要研究开发可信性强、小型化、价格适中的稻米食味评价仪器或装置。
有关稻米食味品质研究的文章
在中国水稻育种过程中,稻米品质改良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两系法杂交水稻。但是,稻米品质改良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常规育种技术为主,对目标性状(如AC)的选择准确性差,导致育种进程偏慢或改良效果甚微。二是主流的水稻品种米质通常难以符合市场的要求。在早籼稻品种中,同样存在AC含量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从而影响米饭的松软度和适口性。研究者明确了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因素,根据人们的需求进行稻米品质的改良。......
2023-06-20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利用现代转基因工程技术,从降低直链淀粉含量角度改良稻米的食味品质。转基因技术可以创造不同类型的淀粉突变体,为稻米淀粉生物合成途径的遗传操作打下了基础,使定向改良稻米淀粉品质成为可能。稻米食味是由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3个指标决定,为获得较好的食味品质性状,在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稻米食味品质时要考虑转入多个基因。......
2023-06-20
分子标记辅助作物育种要从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两个方面入手。另有许多研究表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回交选育结合,可快速、定向改良目标性状212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利用目标性状基因与分子标记的紧密连锁关系进行间接选择,是在分子水平上的选择,选择结果十分可靠。目前对水稻的分子辅助选择主要体现在基因聚合、基因转移和数量性状的MAS 3个方面。......
2023-06-20
淀粉分支酶又称Q酶,在支链淀粉结构形成中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淀粉分支酶作用的底物和形成的分支链长,可将同工型分为SBEI和SBEII两个家族。A型的突变体中,直链淀粉含量高,支链淀粉分支减少且分支链增长。Chrastil等认为,淀粉分支酶变化动态与支链淀粉聚合度、链的长度、链数有关,而这些结构都与稻米食味品质紧密相关。......
2023-06-20
1950年起,美国农业部实行稻米质量评估项目,开发出许多实用的大米质量检测技术。美国最先将碱解值法用于糊化温度的测定。目前,美国正积极推行一种非破坏性的稻米质量检查方法,与常用湿式化学分析法不同,不需要大量化学药品,调制试验材料方式简单并能迅速获得分析结果。......
2023-06-20
在采用杂交育种方法改良稻米食味品质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前提条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检测不同样品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从而筛选出食味品质优良的种质资源材料,并为品质育种服务。......
2023-06-20
影响稻米食味的首要因素是理化特性,其次是淀粉糊化特性和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等。借助仪器测定稻米的理化特性较为简单、稳定,但与实际的蒸煮食味品质有一定的差距。这表明现有食味仪能够对稻米理化指标进行准确测定,但对于理化指标与感官评分的一致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023-06-20
稻米蒸煮品质包括糊化温度(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等,其中食味是稻米蒸煮品质性状的重要指标。籼米的平均胶稠度为67.9 mm,最大值为93 mm,最小值为36 mm。糊化温度与稻米的蒸煮时间有关,而胶稠度则影响米饭的光泽度和柔软性。稻米胶稠度米胶长以长的为好,表明米饭较柔软,短则米饭较硬。无论是籼米或粳米,胶稠度的品种间差异均较大,但二者均与食味的相关性不显著。......
2023-06-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