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直链淀粉水稻品种中,Wx基因类型不同。吴洪恺利用桂朝2号与苏御糯杂交和回交后代选取的遗传材料研究表明,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基因Wx对稻米淀粉RVA谱主要特征值确实有重要影响。表现在该基因座的基因型为WxaWxa时,与淀粉合成相关的其他基因座单一基因型改变,一般不会显著改变RVA谱的主要特征。当Wxa被源于苏御糯的隐性基因Wx置换以后,淀粉合成其他基因发生改变后的效应便会明显表现出来。......
2023-06-20
水稻直链淀粉含量是决定稻米蒸煮品质和食用品质的关键因子之一,是由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蜡质(Wx)基因编码颗粒性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也称为Wx蛋白)催化合成的。
目前水稻还没有发现缺少支链淀粉的突变体,但许多物种均有缺少直链淀粉的突变体,如单子叶植物中玉米、大麦、小麦和水稻,双子叶植物中的马铃薯、碗豆和觅菜。缺少直链淀粉的突变体其颗粒性结合淀粉合成酶(Granule Binding Starch Synthase,GBSS)没有活性或活性发生了改变,这与颗粒性结合淀粉合成酶缺失或突变是相一致的,所有这些突变体淀粉粒数量和支链淀粉结构与野生型品种相同。可见,直链淀粉是由GBSS催化合成的,且直链淀粉是在支链淀粉之后合成的。Van de Wal等(1998年)利用衣藻淀粉粒进行淀粉合成的放射性跟踪试验,结果发现0.5 h内带放射标记的ADP葡萄糖位于支链淀粉结构中,然后慢慢地流向直链淀粉。24 h后,60%以上的放射性标记的ADP葡萄糖存在于直链淀粉之中。这表明,GBSS利用支链淀粉作为底物合成直链淀粉,当链延长一定程度时通过剪切机制(分支酶作用等)形成成熟的直链淀粉。GBSS与SSS一样,都是通过α-l,4糖苷键延长葡聚糖链,但是GBSS延长的直链淀粉没有分支或分支极少。有研究者认为GBSS位于淀粉粒中,所以它合成的链不可能与分支酶接触,故不形成分支。但是,虽然大部分淀粉合成酶和分支酶属于水溶性的,但也有少量的颗粒结合型,但它们不能合成直链淀粉。可见,直链淀粉合成是GBSS特有的功能,原因还有待深入研究。
水稻胚乳中的直链淀粉是由颗粒性结合淀粉合成酶催化合成的。GBSS或Wx蛋白紧密地结合在淀粉粒上,分子量为60 kDa,由Wx基因编码。因为直链淀粉含量不仅影响稻米的加工品质,而且是蒸煮等食用品质的重要决定因素,所以Wx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一直备受关注。Wang等(1990年)于1990年克隆水稻Wx基因,该基因由14个外显子和13个内含子组成。推测Wx基因的成熟蛋白由609个氨基酶组成,其中包含一个长度为77氨基酸的转运多肤。与大麦、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相比,水稻Wx基因第一内含子较大(1.1 kb)。Wx基因的表达是组织特异性的,它仅在水稻的胚乳、花粉和胚囊中表达。依据非糯品种的颗粒性结合淀粉合成酶含量的高低,Wx位点可分为Wxa、Wxb两个等位基因。Hirano等(2000年)通过免疫杂交分析,比较了水稻Wx基因在花粉和胚乳中表达差异,结果发现:在这两个组织中Wx基因的剂量效应依赖于Wxa和Wxb的共同作用;在花粉和胚乳中,Wxa蛋白量大约是Wxb蛋白量的10倍;在低温条件下,Wxa表达增加,而Wxb几乎不受影响。Wx基因的表达调控也是发育时期专一性的。Northem杂交显示,Wx基因在授粉后13~8 d表达最多,此后则几乎不再表达。在基因大量转录时,Wx蛋白分子呈直线上升。
Dian等(2003年)发现了另一种水稻里颗粒性结合淀粉合成OsGBSSII,并克隆了编码该酶的全基因序列。水稻OsGBSSII与其他植物GBSS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62%~85%,其外显子和内含子结构与OsGBSSI相似。OsGBSSII主要在叶片中表达,负责水稻叶片中直链淀粉的合成。氮、氨水、氨基酸(谷氨酸或谷氨酸盐)、氨基葡萄糖或暗条件等因素可抑制OsGBSSII的表达,OsGBSSII的表达受生理节奏调控。
有关稻米食味品质研究的文章
在不同直链淀粉水稻品种中,Wx基因类型不同。吴洪恺利用桂朝2号与苏御糯杂交和回交后代选取的遗传材料研究表明,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基因Wx对稻米淀粉RVA谱主要特征值确实有重要影响。表现在该基因座的基因型为WxaWxa时,与淀粉合成相关的其他基因座单一基因型改变,一般不会显著改变RVA谱的主要特征。当Wxa被源于苏御糯的隐性基因Wx置换以后,淀粉合成其他基因发生改变后的效应便会明显表现出来。......
2023-06-20
水稻淀粉脱分支酶分为两类,即异淀粉酶、普鲁蓝酶或称极限糊精酶。目前,已知淀粉脱分支酶的同工型基因主要有3个异淀粉酶基因、1个糊精酶基因或称R酶基因。在水稻、玉米Sug1突变体胚乳中dbe的缺失,会造成PUL或ISA水平严重下降或丧失,产生较支链淀粉高度分支化的PG。这说明它们都参与了淀粉合成,但异淀粉酶基因在决定支链淀粉分支结构时起主要作用,pul基因则通过弥补异淀粉酶基因功能而影响淀粉的分支结构。......
2023-06-20
直链淀粉含量与RVA谱的关系,因亚种的差异有所不一致。舒庆尧等对23个水稻品种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RVA谱进行了研究,得出RVA谱的消减值和回复值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Gravois等发现中等直链淀粉含量与RVA谱值的关系密切。......
2023-06-20
直链淀粉含量是评价稻米品质的重要一项指标,直接影响稻米的蒸煮品质、食用品质和加工品质。在水稻中,目前发现有四大类与直链淀粉含量相关的基因。与糯性和野生型品种相比,Dull突变中支链淀粉的短链含量显著增加。由于云南软米的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与Wx的等位性关系未见报道,因此,尚无法归类。......
2023-06-20
根据淀粉分支酶的催化特性,淀粉分支酶主要有两类基因编码,目前水稻分支酶基因已知有3个,即SBEI、SBEIIa和SBEIIb。该SBEII与玉米、水稻和豌豆SBEII有极高的同源性,SBE2基因在种子发育早期表达,成熟期间则下降。水稻分支酶基因都高度同源。Nakamura等也从发育水稻种子中纯化到2个淀粉分支酶同工酶——SQEI和SQEII,分子量约80kD和85kD。这个结果表明,fro-2基因可能在种子发育特异阶段调节一些参与淀粉合成的基因表达。......
2023-06-20
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外部侧链所占的比例,被认为是通过保水作用增加凝胶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直链淀粉的不同分布形式,也会影响淀粉的膨胀作用。淀粉颗粒主要包含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在糊化过程中,直链淀粉分子沥滤出来,而直链淀粉沥滤的量与通道、分子结构和氢键相关。......
2023-06-20
稻米品质性状的形成,实质上可看作是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下,籽粒中淀粉生物合成和积累的过程。稻米淀粉的合成是在质体中进行的,在淀粉体基质中,淀粉是通过高分子量的聚合体结晶而形成的,高分子量的聚合体包括无定形淀粉分子、蛋白质、脂类。水稻胚乳细胞中淀粉的生化合成途径:蔗糖是淀粉合成的前体,进入胚乳细胞后,通过糖酵解途径代谢转化成葡萄糖-6-磷酸和葡萄糖-1-磷酸;ADP葡萄糖在细胞质和造粉体两位点合成。......
2023-06-20
颗粒性结合淀粉合成酶与直链淀粉的合成有关,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则与支链淀粉的合成有关。这些参与支链淀粉合成的酶存在相互作用,所以支链淀粉合成的机理较为复杂。至今已有不少研究者在不同突变体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支链淀粉的合成模式。分析分支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脱分支酶的活性对支链淀粉结构的影响,有助于对淀粉生物合成机理的了解。......
2023-06-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