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链淀粉含量与RVA谱的关系,因亚种的差异有所不一致。舒庆尧等对23个水稻品种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RVA谱进行了研究,得出RVA谱的消减值和回复值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Gravois等发现中等直链淀粉含量与RVA谱值的关系密切。......
2023-06-20
蔗糖降解生成的淀粉合成底物——ADP葡萄糖,还必须在另外三类关键性酶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最终合成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这三类酶分别是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支酶和淀粉脱分支酶。其中,淀粉合成酶按水溶解性的不同可分为两种,即颗粒性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颗粒性结合淀粉合成酶与直链淀粉的合成有关,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则与支链淀粉的合成有关。另外,淀粉分支酶(SBE)、淀粉脱分支酶(SDBE)在支链淀粉生物合成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这三类酶都存在许多同工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在支链淀粉合成中主要是起链的延长作用,有SSSI、SSSII-1、SSSII-2、SSSII-3、SSSIII-1、SSSIII-2、SSSSIV-1、SSSSIV-2等同工型;淀粉分支酶(SBE)在支链淀粉合成中主要是产生分支,有SBEI、SBE3和SBE4 3种同工型;淀粉脱分支酶(SDBE)有极限糊精酶(Pul-lulanase)和异淀粉酶(Isoamylase)两种同工型,而异淀粉酶又有3种同工型(Isa1、Isa2、Isa3),主要是在支链淀粉合成过程中起水解作用,去除多余的分支。这些参与支链淀粉合成的酶存在相互作用,所以支链淀粉合成的机理较为复杂。
至今已有不少研究者在不同突变体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支链淀粉的合成模式。例如,Erlander等(1958年)针对sul玉米突变体,最早于1955年提出“植物糖原中间体”模型,认为线性葡聚糖先在淀粉合成酶、分支酶作用下生成植物糖原(Phytoglycogen,PG),然后再在脱分支酶作用下PG转变为成熟的支链淀粉。Ball等(1996年)对玉米突变体和衣藻的sta7突变体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葡聚糖修剪”模式,它是对PG中间体模式的修改。他认为脱分支酶对“准支链淀粉”(Pre-amylopectin)中的分支修剪有选择性,分布愈稀的分支愈有利于脱分支酶作用,去分支容易;相反,分布愈多的地方愈不易去分支。这个模式很好解释了不均匀分支区域的产生,形成支链淀粉侧链簇所需不分支区域生成的原理。Zeeman等(1998年)发现拟南芥dbez突变体同时合成PG和支链淀粉正常淀粉粒的现象,提出了“水溶性多聚糖清除”模型(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celeaning model)。该模型认为线性葡聚糖在淀粉合成酶、分支酶作用下既可以生成正常的支链淀粉,又可以生成水溶性多聚(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WSP)。如果分支酶没有活性,则WSP在分支酶和淀粉合成酶作用下生成PG;相反,如果分支酶活性正常,则WSP在脱分支酶作用下生成麦芽低聚糖,是淀粉合成的底物。上述各种模型的提出,无疑促进了人们对淀粉合成遗传的调控了解,但都不能完全解释分支酶和可溶性淀粉合成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及每一个同工型酶各自作用的特点等问题。
据Nakamura等(2002年)研究结果,A-型淀粉结构中分支点既位于晶体片层,又存在于无形层,水稻胚乳淀粉的晶体片层中最长的链聚合度为17(包括A和Bl链),提出了水稻胚乳淀粉合成模型,即“两步分支和去不规则分支模型”(Two-step branching and improper branch clearing model),解释了各种同工型酶在支链淀粉合成中的作用。该模式主要内容是:当一个支链淀粉结构单位“簇”形成后,SBIE在B2链或更长的链催化分支的形成,以便新的“簇”合成。多数分支集中于狭窄的范围,形成无形片层。无形片层以外生成的不合理分支由脱分支酶清除。SSSIII、SSSI将链延长。当链延长到≥12 DP时,在SBEIII作用下生成许多分支,生成的不合理分支由脱分支酶清除。SSSII将生成的短链继续延长。新“簇”合成完成,晶体片层和无形层都包括分支。这种模型很好解释了ae突变体结构的变化。ae突变体的SBEIII酶合成受阻,形成的分子数减少,“簇”结构中所有链都得到了充分延长,导致短链与长链比下降。
综上所述,分支酶与脱分支酶之间的活性平衡是支链淀粉“簇”结构形成的关键。分析分支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脱分支酶的活性对支链淀粉结构的影响,有助于对淀粉生物合成机理的了解。同工型酶之间的相互重叠作用,可能也是植物分支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的显著特征,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同工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有关稻米食味品质研究的文章
直链淀粉含量与RVA谱的关系,因亚种的差异有所不一致。舒庆尧等对23个水稻品种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RVA谱进行了研究,得出RVA谱的消减值和回复值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Gravois等发现中等直链淀粉含量与RVA谱值的关系密切。......
2023-06-20
回湿水的来源是沟纹、孔隙或网眼,以及过压区中点后的毛毯中的侧流。脱水主要由压区压力下纤维网络层的机械受压和压区中点后从毛毯到纸页的回湿可能性所决定。在压区停留时间是脱水的制约因素。普通平压榨的机理是水平反向脱水,其优点是压缩均一和回湿少,但脱水效率低,由于纸页可能被压溃,负荷不能加得太大。垂直脱水存在压缩不均一的可能性和低车速时的高回湿性。......
2023-06-23
稻米品质性状的形成,实质上可看作是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下,籽粒中淀粉生物合成和积累的过程。稻米淀粉的合成是在质体中进行的,在淀粉体基质中,淀粉是通过高分子量的聚合体结晶而形成的,高分子量的聚合体包括无定形淀粉分子、蛋白质、脂类。水稻胚乳细胞中淀粉的生化合成途径:蔗糖是淀粉合成的前体,进入胚乳细胞后,通过糖酵解途径代谢转化成葡萄糖-6-磷酸和葡萄糖-1-磷酸;ADP葡萄糖在细胞质和造粉体两位点合成。......
2023-06-20
在不同直链淀粉水稻品种中,Wx基因类型不同。吴洪恺利用桂朝2号与苏御糯杂交和回交后代选取的遗传材料研究表明,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基因Wx对稻米淀粉RVA谱主要特征值确实有重要影响。表现在该基因座的基因型为WxaWxa时,与淀粉合成相关的其他基因座单一基因型改变,一般不会显著改变RVA谱的主要特征。当Wxa被源于苏御糯的隐性基因Wx置换以后,淀粉合成其他基因发生改变后的效应便会明显表现出来。......
2023-06-20
淀粉回生是相邻淀粉分子之间羟基基团形成氢键,而发生重结晶的过程。淀粉回生在早期阶段是由直链淀粉引起的,淀粉回生与直链淀粉含量、脂质结合程度和直链淀粉的分子量有关。支链淀粉重结晶是引起淀粉回生的主要因素,且与支链淀粉链长分布关系密切。稻米淀粉的糊化和回生,除与温度密切相关外,水分含量也有显著影响。玉米淀粉中直链淀粉长度接近此值,所以最易回生。......
2023-06-20
淀粉的晶体性质与植物生长过程中基因控制和气候条件有关,支链淀粉分子的分支形式影响淀粉的结晶和晶体形式。目前一般用X-射线衍射来揭示淀粉颗粒的晶体结构及其特征,同大多数禾谷类淀粉一样,稻米淀粉显示A型衍射图谱。在天然的稻米淀粉颗粒中,直链淀粉不能形成结晶,而是以单螺旋结构渗入到支链淀粉分子中,形成疏密相间的晶体区和非晶体区,支链淀粉通常被认为在淀粉晶体区中起到框架作用。......
2023-06-20
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外部侧链所占的比例,被认为是通过保水作用增加凝胶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直链淀粉的不同分布形式,也会影响淀粉的膨胀作用。淀粉颗粒主要包含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在糊化过程中,直链淀粉分子沥滤出来,而直链淀粉沥滤的量与通道、分子结构和氢键相关。......
2023-06-20
淀粉的溶解特性常用吸水率、溶解度、溶解率和膨胀度(膨润力)来表示。膨胀度为湿淀粉重量与起始淀粉重量的比值。稻米淀粉的水吸收率和溶解度在60~80℃缓缓上升,在90~95℃急剧上升。在60~80℃热水中,天然淀粉粒由于氢键的断裂,晶体结构被破坏,水分子通过氢键连接到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暴露的羟基基团上,这会引起膨胀和溶解。纯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在水中分散性能不同,可从它们的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来解释。......
2023-06-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