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稻米生产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稻米生产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10年内中国水稻收获面积年均下降0.5%,单产年均增长0.3%,稻米总产量年均下降0.2%,与过去10年2.3%的年均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针对上述情况,中国应确立系统的粮食安全应对策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内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和消费国家,保障稻米自给自足尤为重要。高产稳产仍然是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水稻生产的重要目标。稻米生产者、经营者及消费者都较为重视碾磨品质和稻米外观、蒸煮食味品质。

中国稻米主要以食用消费为主,近年来国内年消费量1.2亿~1.3亿t,国内稻米仅仅实现了供求平衡略有余。

未来世界粮食生产面临更大压力,持续增产的困难越来越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3~2022年农业展望》报告中指出,2013~2022年世界水稻单产将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低于过去10年平均2.4%的增长率。10年内中国水稻收获面积年均下降0.5%,单产年均增长0.3%,稻米总产量年均下降0.2%,与过去10年2.3%的年均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针对上述情况,中国应确立系统的粮食安全应对策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内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和消费国家,保障稻米自给自足尤为重要。在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对田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与推广抗病、抗灾、高产和优质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产量。高产稳产仍然是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水稻生产的重要目标。

水稻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唯一有优势的粮食作物。种植水稻的国家和地区有113个,尤其在亚洲地区分布广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追求高效高产、营养健康、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现代水稻科学技术体系正在快速形成。“米好吃,吃好米”是对育种家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稻米品质不断改善的源泉和动力。稻米标准日趋多元化,由质量型向健康型过渡。20世纪以来,围绕着稻米品质遗传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

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了大米的国家标准(GB1354-78),并于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修订。这个标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在解决温饱的形势下制定的。这个标准重视了加工指标,忽视了品种特性;重视物理外观指标,忽略了内在品质,不能全面反映稻米的质量情况,不能适应群众的现代生活需求。农业部于1986年制定了《优质实用稻米》标准(NY122-86),只规定了单项品质指标的级别标准,难以对品种米质做出综合评价。有限的遗传资源和中国长期以来只重视产量而不重视品质,造成中国稻米品质遗传育种研究严重滞后,优质香稻资源也十分欠缺。

自20世纪80年代,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通过杂交育种和系统选育的方法,先后选育出辽粳294、辽盐241、辽盐282、沈农129、农大3号、农大7、通系103、通88-7、通粳611、吉粳66、吉粳81、五优1号、龙粳8号、松粳6等稻米优质新品种。在分析水稻品种与品质现状的同时,提出了东北粳稻品质改良的技术与对策,到21世纪初稻米品质也得到了相应改善。由于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同,对米粒长度和形状的要求略有不同。中国出口的优质米外观标准是:米粒细长,无腹白,米质坚硬,油质透明。

目前国内外有关稻米品质和形状的评价体系基本相同,通常包括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等。在稻米交易中,也把外观品质、碾米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作为衡量稻米品质好坏的标准。由于整精米率和外观性状决定了市场上大米的价格,因而又把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合称为市场品质,或商业品质。稻米生产者、经营者及消费者都较为重视碾磨品质和稻米外观、蒸煮食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