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有害工业废水的治理方法

有害工业废水的治理方法

【摘要】:含氛废水处理,国内已有较成熟的经验。本工艺适合较大规模的废水处理。图11-22含铬废水间歇处理流程②铁氧体法。图11-24含铬废水连续式处理流程3.工业废水的中和处理许多工业废水呈酸性,在排放水体或进行生物处理或化学处理之前,必须进行中和使废水pH值为6.5~8.5。一般低浓度的酸碱废水无回收价值,必须进行中和处理。

1.含氰废水处理

(1)含氰废水的产生。

氰化电镀是常用的镀种之一。根据各种氰化电镀镀液的配方,氰化电镀过程中产生的含氰废水中除含有剧毒的游离氰化物外,尚有铜氰、镉氰、银氰、锌氰等络合离子存在,所以破氰后,重金属离子也将进入废水中。因此,在处理含氰废水时,也应包括重金属离子的处理。

含氛废水处理,国内已有较成熟的经验。含氰废水的处理方法很多,如碱性氯化法、电解氧化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臭氧法和硫酸亚铁法等。目前国内外多采用碱性氯化法。

(2)碱性氯化法破氰工艺。

碱性氧化法破氰是在碱性条件下,用NaClO、漂白粉、液氯等氧化剂将氰化物破坏的方法。此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ClO-的氧化作用。反应式为:

CN-+ClO-+H2O→CNCl+2OHCNCl+2OH-→CNO-+Cl-+H2O

在酸性条件下,剧毒CNCl不易转化为微毒的CNO-,所以,废水的pH宜大于11。

①连续式工艺流程,见图11-20。

图11-20 碱性氰化法工艺处理含氰废水

含氰废水在均衡池中调节浓度后,泵入管道混合器,并在管道混合器前投加碱液,其投加量由pH计自动控制,使废水的pH在10~12之间,同时在反应池投加NaClO,投加量由ORP计自动控制。废水于沉淀池中,在絮凝剂的作用下,加速了重金属氢氧化物的沉降。沉淀池出水pH很高,在中和池加H2SO4调节pH至6~9,外排或回用。本工艺适合较大规模的废水处理。

②间歇式工艺流程,见图11-21。

从氰化镀槽取出的镀件先在回收槽中回收部分带出液,以节约原料,然后在化学漂洗槽中净化。漂洗槽内pH为10~12,有效氯800~1000mg/L,漂洗液在贮液槽中调整pH值,补充氧化剂后回到漂洗槽循环使用,反应生成的金属氢氧化物在贮槽沉淀下来,便于处理与回收。使用若干周期后,漂洗液排入中和槽处理,重新更换漂洗液。

优缺点:间歇式操作,对管理水平要求较高,易于实现自动化;间歇式工艺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投资省,容易上马;缺点是镀件直接与氧化剂接触,操作不当会影响镀件质量。

图11-21 间歇式工艺流程处理含氰废水

2.含铬废水处理

(l)含铬废水的产生。

含铬电镀废水来源于镀铬、钝化、铝阳极氧化等镀件的清洗水。一般含铬清洗水,其含六价铬浓度在20~150mg/L左右;钝化后清洗水含六价铬浓度甚至高达200~300mg/L。此外,还含有三价铬、铁、镍、锌等重金属离子以及硫酸、硝酸、氧化物等。正常清洗水的pH为4~6。

含铬废水的处理方法有化学法、离子交换法、电解法、活性炭吸附法、蒸发浓缩法、表面活性剂法等。

(2)含铬废水处理流程。

化学法处理含铬废水是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常用的有化学还原法、铁氧体法、铁粉(屑)处理法等。

①化学还原法。

化学还原法是利用硫酸亚铁、亚硫酸盐、二氧化硫等还原剂,将废水中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离子,加碱调整pH值,使三价铬形成氢氧化铬沉淀除去。反应式如下:

反应池停留时间10~30min,实际还原剂用量为理论值的1.3~1.5倍,pH为2~3。沉淀池加碱调pH至7~9。

这种方法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低,主要用于间歇处理。其处理流程见图11-22。

图11-22 含铬废水间歇处理流程(化学还原法)

②铁氧体法。

以硫酸亚铁为还原剂,使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加碱使三价铬和其他重金属离子(以Mn+表示)发生共沉淀现象,生成M·M(OH)n·Fe(OH)3,再经通入空气、加温、陈化等操作过程,使废水中的各种氢氧化物发生复杂的固相化学反应,形成复杂的铁氧体。

铁氧体法的主要优点是硫酸亚铁货源广、价格低、污泥可综合利用,避免产生二次污染;缺点是技术条件较难控制。铁氧体法能用于镀硬铬、光亮铬、黑铬、钝化等各种含铬废水。其处理流程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两种。

间歇式处理流程于处理流量在10m3/d以下时采用,其流程如图11-23。

图11-23 含铬废水间歇式处理流程(铁氧体法)

连续式处理流程当废水量在10m3/d以上,或处理的废水浓度波动范围不大时采用,其流程见图11-24。

图11-24 含铬废水连续式处理流程(铁氧体法)

3.工业废水的中和处理

许多工业废水呈酸性,在排放水体或进行生物处理或化学处理之前,必须进行中和使废水pH值为6.5~8.5。但对于工业废水中酸碱物质浓度高达3%~5%的废水,应首先考虑其回收,回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真空浓缩结晶法、薄膜蒸发法、加铁屑生产硫酸亚铁法(对含硫酸工业废水)等。一般低浓度的酸碱废水无回收价值,必须进行中和处理。对酸性废水来说中和处理方法一般有酸碱废水相互中和、投药中和与过滤中和等3种。而对于碱性废水,一般有酸碱废水相互中和、加酸中和、与烟道气中和等3种方法。

石灰石中和硫酸废水时,应特别注意废水中硫酸的浓度,一般最高不能超过2~2.4g/L,否则就会在中和剂表面生成硫酸钙硬壳层,阻隔中和反应的继续进行。如果采用石灰乳中和硫酸废水,则该问题就能避免。由于反应不能达到完全彻底,因而石灰的投加剂应比理论值高,一般湿法投加为1.05~1.10倍,干法投加为1.4~l.5倍。

当酸碱废水流量大于10~12m3/h时,一般采用连续处理,否则采用间歇处理。中和剂用量由反应式计算得出。

①酸碱废水互相中和。

根据等量原则,酸碱废水互相中和,应满足下列公式:

式中:——分别为碱性和酸性废水流量,L/h;

——分别为碱性和酸性废水的浓度,g/L;

a——中和l g酸所需的碱量,g;

k——考虑中和过程不完全的系数,一般采用1.5~2.0,特别是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最好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②投药中和法。

投药中和应用最普遍的中和剂为石灰乳,它能对酸起中和作用,还对废水中其他金属盐有沉淀作用,并对废水中杂质有凝聚作用。

石灰乳中和工艺由反应池、沉淀池、泥渣处理三部分组成,中和反应池混合反应时间一般小于5min,沉淀池时间一般为1~2h,泥渣需过滤脱水。熟石灰投药量Ga(kg/h)为:

式中:——酸性废水流量,m3/h;

——酸性废水浓度,mg/L;

——废水中金属离子的浓度,mg/L;

——中和剂当量,例如CaO为28;

——金属离子当量;

k——反应不均匀系数,一般为l.2~l.3;

a——药剂纯度(%),熟石灰含(65~75)%Ca(OH)2

——中和1g酸所需中和药剂的克数,g。

③过滤中和。

过滤中和法常用石灰石或白云石为滤料,适用于处理含硫酸浓度不大于2~3g/L的酸性废水,但当废水中含有大量悬浮物、油脂、重金属盐和其他毒物时,则不宜采用过滤中和法。

过滤中和所需滤料量M的计算:

式中:——中和1kg硫酸所消耗的石灰石滤料量,kg;

——酸性废水流量,m3/d

——酸性废水中酸的浓度

中和滤池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普通中和滤池。

滤料为固定床,分下流式和升流式两种。采用滤料粒径不宜过大,一般为30~50mm,滤床厚度一般为1~1.5m,过滤速度一般不大于5m/h,接触时间不少于10min。该种滤池一旦进水硫酸浓度稍大于2~3g/L时,就极易在滤料表面结垢,且滤料间无法相互碰撞摩擦将垢冲刷掉,从而阻碍中和反应继续进行,所以中和效果差,故当前很少应用。

②恒流速升流式膨胀池。

该滤池由底部大阻力穿孔管进水装置、卵石垫层、滤料层、清水层和出水槽等组成。水流由下向上流动,整个筒体过水断面不变,故上升流速为恒定。由于在中和反应过程中产生的CO2气体的作用,使滤料互相碰撞摩擦,所以滤料面不断更新,滤料利用率高,中和效果好。大阻力穿孔管配水系统布水管上孔径为9~12mm,孔距和孔数应经计算确定。卵石承托层厚为0.2m,粒径为20~40mm,滤层厚度1~2m,粒径一般为0.5~3mm,滤层膨胀率采用50%,顶部清水层高度为0.5m。滤柱滤速为60~70m/h,滤柱总高度3m左右,直径不大于2m。应设有一个以上的备用柱供倒床换料。该种滤池的缺点是小滤料可能被水挟带流出滤池。

③变流速升流式膨胀滤池。

该滤池是把恒流速升流式膨胀滤池的直筒形设计成倒圆锥状,使其下部滤速为130~l50m/h,上部为40~60m/h,水流上升速度逐渐减小,这样防止小滤料被出水带走,滤料反应更加完全。该滤池目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有定型产品可供选用。

④滚筒式中和过滤。

将酸性废水流经装有石灰石滤料的卧式旋转滚筒进行中和反应,滤料粒径小于150mm,由于滤料在滚筒中的激烈摩擦碰撞,故滤料表面更新更快,可处理较高浓度的酸性废水(硫酸浓度可达3~3.5m/L),但该设备噪声大,设备费与动力费较高,故很少采用。

过滤中和法操作简单,沉渣少,仅为废水量的0.1%,出水pH值稳定,不影响环境卫生。但它只能处理低浓度的硫酸废水,需定期倒床,其劳动强度较大。

过滤中和的出水由于含有大量由中和反应产生的CO2,故其出水pH值一般为5左右,因此需设CO2吹脱塔,其形式一般有填料塔、筛板塔等,但最简单的为板条式脱气塔。经中和脱气后的废水应进入沉淀池以分离其沉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