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性别角色与服装的差异探讨

性别角色与服装的差异探讨

【摘要】:我们的文化已经将不同服装单品分别归属于男性和女性,最终使那些服装成为性别角色的象征。从这种意义上,服装在展现性别差异时,可以脱离真实身体。性别角色与服装相辅相成,着装身体通过述行展示性别角色,性别角色化的着装有助于规定行为。性别角色一直处于社会制造过程中,不断地变化,影响性别化着装的变化。服装能够塑造和体现社会提倡的性别和性别角色形象。

为何服装比其他物品更遭人评头论足,因为它与身体相关,使性别和性别角色具体化,形成男性和女性应有何种形象的概念,得以在第一眼就辨别出着装者的性别。在生命早期阶段,婴儿还未有性别差别意识之前,就被警告着装上的性别差别,至少在两岁之前,他们就能区别不同性别的人。穿蓝色服装的婴儿被期待日后长得帅气、强健和敏捷,而穿粉色服装的婴儿被期待日后长得美丽、甜美和优雅。在这里色彩起着暗示或刺激作用,影响儿童成长中的行为,并引导他/她按照期待的方向发展。

服装有三种区隔作用:第一是区别外貌,第二是区别性别,第三是区别等级。性别差别通过个性评估、社会判断和对“适当”着装的期待来控制。尽管我们每天穿衣,我们自动地选择与大众一致的性别化服装,但这些选择不是根据我们身体的本质需求,而是根据社会建构的性别角色规范。在内在化规范后,我们将理念认为想当然。我们会惩罚那些错误地穿着性别化服装的人。服装一直围绕着性别角色,反复定义性别角色界限。目的是从日常生活中男性和女性的着装,展示性别差别,创造和再生男性和女性形象。一般说来,社会要求男性穿得像男性,女性穿得像女性,男女使用不同的服装款式、面料或色彩。我们的文化已经将不同服装单品分别归属于男性和女性,最终使那些服装成为性别角色的象征。牛仔和T恤是最男性化服装,荷叶花边是最女性化服装;在西方,裤子属于男性,长裙属于女性。男性套装(即西装)既强调男性身体特征,还强调身体的男性化特征。特定的服装象征不同性别身份,一旦被认可,这些服装成为一定社会中的代码,代码就这样建立。通过这种编码方式,社会中成员能够彼此交流性别身份。服装不是简单地为了保暖、舒适或端庄,更是身份的视觉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含义。通过这些代码,清楚地表达特定身体与所处的生活环境、占据的空间和身体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些代码可以看成一种语言,人与人之间借助这种语言交流身份。但是,由于代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译码或释码不唯一性,交流的信息也就多样和复杂,不仅如此,代码还在无休止的建构中。

从这种意义上,服装在展现性别差异时,可以脱离真实身体。当提到“裤子”这个名词,我们大脑里就会和男性联系起来;讲到“裙子”就会想到女性。这样服装就能够指示性别差异,指代“男性化”和“女性化”。在特定情形下,一些服装与“男性化”和“女性化”紧密联系,与实际生物性身体无关。在西方,当人们表述“她穿的裤装”,隐含一位强势女性有与男性相关的特征。这里“裤子”指代“男性”和“男性化”。因此,可以说,从着装开始,人的身体就远离了生物身体领域,与文化建立紧密的联系。“男性化”和“女性化”嵌入在我们身体穿着的服装上,当我们阅读身体时,我们将这些区别作为我们的基本常识。换句话说,着装又将文化变成了自然,它将文化规范自然化。

性别角色与服装相辅相成,着装身体通过述行(performative)展示性别角色,性别角色化的着装有助于规定行为。性别角色一直处于社会制造过程中,不断地变化,影响性别化着装的变化。服装是一种媒体,表征性别角色,与此同时,探索改变女性化和男性化的概念。服装能够塑造和体现社会提倡的性别和性别角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