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水库灌区:优化农业生产,增效节水富农

水库灌区:优化农业生产,增效节水富农

【摘要】:沙厂水库灌区经过20余年的运行,工程缺、损、渗漏严重,几乎到了无法使用的程度,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说得到了农民的认可,村民们道出了心声:“灌区集蓄形式好,集雨蓄水两不误,节水增效富裕农民”。

1.沙厂水库灌区简介

沙厂水库灌区位于密云县东部,属浅山丘陵区,是密云县粮食主要产区之一。沙厂水库灌区是沙厂水库配套工程,兴建于1975年,南干渠控制面积2466.7hm2,北干渠控制面积666.7hm2

沙厂水库灌区经过20余年的运行,工程缺、损、渗漏严重,几乎到了无法使用的程度,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灌区小麦灌溉由原来的每生育期浇5次水降为浇1~2次水,种小麦亩数逐年减少。为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水量损失,提高单位用水量的产量,有效的节约用水,减轻农民负担,增加粮食产量,尽快使山区农民富裕起来,1998年北京市水利局将其列为全市重点水利富民龙头工程进行彻底改造。

2.政策引导,规划管理到位

为培育农民“兴水、开发”的主体意识,激发农民兴水积极性,政府制定了水利富民扶持奖励政策,灌区内新建水利工程,对符合设计要求、达到设计标准,经验收合格的,予以现金奖励。这些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户投资兴水的积极性,有力地保证了水利富民工程的顺利进行。

有了好政策,还需要有好的规划设计,才能使灌区改造工程发挥最大效益。根据各村及农户申报情况,由乡镇会同水管站技术人员进行规划选址,再由各乡镇对拟建工程进行初步设计,各单项工程都要有单项设计,实施方案,严把施工、检查、验收关,不搞劳民伤财工程,确保工程质量,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特别是做好水资源规划后报县农委和水资源局立项,立项批准签订建设合同后方可实施,确保水利富民工程按规划设计切实做到科学性、实效性、高质量、高标准。

3.实施集蓄节灌工程,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灌区内巨各庄镇位于密云县城东15km,全镇辖23562口人,镇域面积107.8km2。沙厂南干渠、一支干、三支干贯穿全镇20个自然村,总长40.5km,控制面积866.7 hm2,年用水量500多万m3

在水利富民工程建设中,为充分发挥沙厂灌渠的作用,修建了一批集雨、输水、节灌网络化工程,创新地提出了“灌区集蓄”工程模式。目前,该镇已沿沙厂水库灌区修建集雨蓄水池129个,修建小水窖13处,修建小泵站77处,新增蓄水能力12.42万m3,发展田间节水灌溉866.7 hm2,为板栗、黑宝石李子等特色果林基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这些工程主要采用管灌等节水设施,地下管网、“U”形渠道与新建蓄水池相连,形成集雨、输水、节灌网络化体系,实现集雨与输水“双保险”,与农业结构调整前没采取节水措施的粮食作物相比,种植节水率达到80%。

这些工程的完成,在近几年来沙厂水库蓄水量逐年减少,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作物的充分灌溉,创造了良好的效益,同时也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于水池总有水,随时需要随时浇,灌溉保证率提高。应该说得到了农民的认可,村民们道出了心声:“灌区集蓄形式好,集雨蓄水两不误,节水增效富裕农民”。

4.注重管理,搞活机制

机制改革、体制创新是水利富民工程的活力所在,也是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从保护农民利益、追求最佳效益出发,在继续坚持小型水利工程农民自建、自管、自拥有新机制的基础上,对一家一户难以承担的骨干工程,也进一步开放建设权,搞活经营权,明确所有权,从而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建设经营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探索产权体制改革新思路,进一步确立农民的投资主体地位。

在市、县水利富民综合开发工程奖励政策基础上,灌区出台了相关管理政策,探索出了4种经营管理模式,即大户直接投资兴建集雨节灌、“五小”网络化工程,采取资产经营方式带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大户带动模式;联户集资入股的股份经营模式;农户共同兴建,分户安装水表,推出农户代表进行统一管理的经营模式;农户因地制宜,单户兴建的模式。通过多种模式带动和采取出租、承包、出售或成立水利管理组织等不同形式,有效强化了工程质量和实效,消除了农民的疑虑,形成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充分调动农户投资兴水的积极性。灌区水利工程明确了所有权、管理权和受益权,从而解决建与管的矛盾,使工程发挥出更高的效益,达到推动灌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