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网络化工程:实现水源互补,节水灌溉互通的方案

网络化工程:实现水源互补,节水灌溉互通的方案

【摘要】:这些工程,有的以塘坝为主要水源,有的以中心调蓄池为主要水源,有的以机井泵站为主要水源,有的以山泉水为主要水源,通过渠道、管道相互连接,田间配套节水灌溉工程,形成互补有无,以余补缺的“五小”网络化工程;有的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小型水库为水源,以截流、塘坝、井站调蓄,田间配套节水灌溉,形成能实现区域调水、流域调水、互通有无、沟通水系的流域网络化工程。

水利富民工程实践来看,小型水利工程若仅以单一水源供水,供水保证率非常有限。如单靠集蓄降水径流的小型集雨工程,遇到干旱年份,降水径流少,集蓄的水量就不能满足作物基本的供水需求;遇多雨年份,因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等工程容积有限,蓄满后多余水量就会流失,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另外,单一水利工程在工程建设、工程维护管理等方面也有许多不利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水利工作者与农户一起,结合具体实际,在山区推广实施了一系列水利设施网络化工程。这些工程,有的以塘坝为主要水源,有的以中心调蓄池为主要水源,有的以机井泵站为主要水源,有的以山泉水为主要水源,通过渠道、管道相互连接,田间配套节水灌溉工程,形成互补有无,以余补缺的“五小”网络化工程;有的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小(2)型水库为水源,以截流、塘坝、井站调蓄,田间配套节水灌溉,形成能实现区域调水、流域调水、互通有无、沟通水系的流域网络化工程。

6年来,山区县共推广实施了“五小”网络化、流域网络化工程14835处,网络化工程效益面积9.75万hm2,其中“五小”水利工程为3.35万hm2,截流、塘坝、井站工程为3.63万hm2,灌区建设工程为2.77万hm2,见表2-13。

表2-13 北京山区水利富民工程网络配套效益面积统计

水利工程网络化不仅能实现水源工程互补有无,蓄水工程以余补缺,增强个体水利工程的供水保证率,又能实现“三水”联动,实现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利工程供水保证率,实现有限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使用;同时,水利工程网络化不仅是工程的网络化,同时还是用水农户的网络化,多个农户联户投资修建水利工程,不仅便于管理,也大大降低了工程投入成本。从几年的实践来看,水利工程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山区农业抗旱能力,改善了山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山区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