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古老灌区焕发青春:优化农业供水方案

古老灌区焕发青春:优化农业供水方案

【摘要】:陡河水库的建成,为灌区的发展扩大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证。如1981~1985年大旱期间,水库水源严重不足,为顾全大局,只有舍弃农业而保工业用水,从而使陡河灌区无水可供。此时,陡河水库自产水主要供工业用水,陡河灌区主要靠引滦水。陡河水库不再承担向农业供水任务,只起输送作用。经分析计算,50年间陡河水库累计向农业供水7.60亿m3,动态效益6.5458亿元,静态效益0.5454亿元,经济效益显著。

陡河下游平畴万顷,土质肥沃,素以“润泽丰美”著称,农田灌溉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老灌区。据《丰南县水利志》记载:两岸群众利用通河井、龙骨水车、泼斗等工具浇灌农田,沿河两岸百米左右逐渐发展为园田经营。元明两代开展“京东植稻”,曾利用陡河水源垦种了大面积水稻。清雍正年间,又利用了陡河水源在王兰庄一带开辟水利营田,所出产的胭脂稻以其独特的米质和清香味道成为专供宫廷皇家享用的供品。但由于陡河上游无控制工程,每年洪水过后即成弱流,春季河道几乎干涸,水源无保障。因此,历史上引水灌溉仅限于沿河两岸,灌溉面积不能扩大。到1949年使用陡河水灌溉的农田面积仅0.13万hm2;到1955年,灌溉面积也只发展到0.38万hm2

陡河水库建成后,于1958年正式拦洪蓄水,每年在灌溉季节向下游供水近4000万m3,加上唐山市区废污水和石榴河来水,陡河灌区年引水量达到6000万m3,可基本保证灌区用水,到1965年,灌溉面积发展到0.77万hm2。陡河水库的建成,为灌区的发展扩大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证。1966年,陡河灌区正式建成,设计灌溉面积0.67万hm2,有效灌溉面积0.55万hm2。随着灌区渠系建筑物的配套,灌区排灌体系逐步形成,到1977年灌溉面积达到1.18万hm2。即使在1981~1984年大旱期间水库无水可供,但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仍保持在0.87万hm2左右。据统计,从1958~1987年的29年间,陡河水库向灌区供自产水7.6亿m3,确保了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促进了灌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据资料记载,灌区群众生活水平和灌区粮食产量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如1980年灌区平均亩产304kg,高于全县平均亩产44.2kg,这在当时条件下已经是个不小的数字。

陡河水库汇流面积小,年径流量主要靠降雨补给,水资源不丰。随着唐山市工业的迅速发展,用水量增加,水库调节利用水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着的工业、农业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求。如1981~1985年大旱期间,水库水源严重不足,为顾全大局,只有舍弃农业而保工业用水,从而使陡河灌区无水可供。1984年,引滦入唐工程建成通水,从1986年开始向陡河灌区供水。1986年供滦河水593万m3,1988年供水500万m3,从1989年开始正式向灌区供引滦河水。此时,陡河水库自产水主要供工业用水,陡河灌区主要靠引滦水。陡河水库不再承担向农业供水任务,只起输送作用。引滦供水,使陡河灌区的发展有了可靠的水源保证,解决了原来陡河水库供水可用而不可靠的问题,灌区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有了滦河水,灌区迅速扩大。陡河灌区抓住引滦通水机遇,本着“以开发扩种水稻为龙头,带动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指导思想,依靠土地资源和引滦供水的优势,从1988年开始,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先后建成陡北、陡东、黑东、老陡河、小陡河、西排干、津唐运河、陡河上游、陡河下游九个分灌区,灌区设计灌溉面积达到5万hm2。到1998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6万hm2淡水养殖0.23万hm2,稻谷产量占丰南市粮食总产量的24.3%。2000年大旱,使水资源严重紧缺,按唐山市政府统一安排,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施稻改旱工程,将水稻种植改种大田,退田建围埝发展淡水养殖或建蔬菜大棚,缩减稻田面积0.41万hm2。通过稻改工程,缓解了水源紧张局面,也为灌区发展积累了经验。此后,灌区内稻田面积保持在0.67万hm2左右,稻谷产量5.5万t。据统计,从1986~2005年的20年间,陡河水库共向陡河灌区调节输送水量17.09亿m3。经分析计算,50年间陡河水库累计向农业供水7.60亿m3动态效益6.5458亿元,静态效益0.5454亿元,经济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