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陡河水库:17次成功拦蓄洪水,防洪效益巨大

陡河水库:17次成功拦蓄洪水,防洪效益巨大

【摘要】:洪水历时36小时,入库洪水总量5237万m3。四次洪水全部拦蓄在库内,没有给下游造成洪灾损失,陡河水库仅这一年发生的四次洪水产生的防洪动态效益达6.7382亿元。此次洪水市区损失系数为0.5,丰南县损失系数为0.8。

自1956年陡河水库建成后,水库拦蓄超过(在未建水库情况下)下游安全泄量的洪水17次(10个年份),通过水库拦洪削峰,并成功拦蓄,没有对唐山市及下游造成灾害,保障了唐山市区及下游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工农业正常的生产,使唐山市和丰南区各行各业迅速发展起来。曾是1949年洪水淹没区的龙王庙等地区,现已变成唐山市繁华区。

1986年,唐山市水利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调查1949年洪水淹没情况,对建库后历次可致灾洪水的淹没范围和水深进行了分析、计算,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按工业、农业、商业、市政和供电等机关事业单位、人民财产、铁路等6项损失进行系统的调查计算,并详细统计了建库后各项建设投资和逐年运行费用,计算出陡河水库计息防洪效益(以下数据均按1986年价格水平计算)。

1.1959年防洪效益

1959年共发生四次致灾洪水,以7月21日洪水最大。7月21~22日在燕山地区发生大暴雨,由于停滞在内蒙古的冷气团南移,在北京——唐山一线与太平洋暖高压气流相遇,形成了大片雨区,出现了三个暴雨中心。即西部蓟运河中游的新集暴雨中心,雨量为450mm;燕山余脉南侧遵化境内的党峪暴雨中心,雨量为400mm;笼罩面较大的是东北方向的青龙河上游冷口至双子山、龙王庙一带的暴雨中心,雨量超过450mm。陡河流域以上处于暴雨中心的边缘,雨量为180~350mm,呈上大下小趋势,即自北向南呈递减变化,到草泊一带雨量仅约100mm。陡河流域平均降雨量为206.1mm,占1949年8月13日流域平均雨量(流域平均雨量275mm,洪峰流量1580m3/s)的62%。本次暴雨历时短、强度大、地势坡度陡、集流时间短及前期影响雨量大等因素,形成了7月21日的洪水过程,出现了建库以来最大一次洪峰,为1320m3/s,相当于市区河道行洪能力的7.33倍。洪水历时36小时,入库洪水总量5237万m3。唐山站洪峰流量775m3/s,洪量6248万m3;石榴河口洪峰流量282m3/s。此次洪水市区损失系数、丰南县损失系数均为0.95。

其余三次洪峰流量分别为468m3/s、474m3/s、527m3/s,洪水总量分别为839万m3、1152万m3、1338万m3

四次洪水全部拦蓄在库内,没有给下游造成洪灾损失,陡河水库仅这一年发生的四次洪水产生的防洪动态效益达6.7382亿元。其中市区工业2.6614亿元,丰南工业0.0298亿元,农业0.5245亿元,商业0.0050亿元,人民群众财产0.7376亿元,铁路0.1742亿元,城建、供电等1.7266亿元,其他经济0.1415亿元。防洪效益静态值1.0850亿元。

2.1960年防洪效益

1960年7月21日2~13时陡河流域发生暴雨,流域平均降雨量68.1mm,洪峰流量为182m3/s,洪水历时为11小时,洪量为278万m3。唐山站洪峰流量为212m3/s,洪量332万m3;石榴河口洪峰流量为39m3/s。

水库拦蓄洪水,产生防洪效益动态值为0.6839亿元、静态值为0.1178亿元。

3.1961年防洪效益

1961年7月19~20日和8月22~23日发生了两次暴雨,流域平均雨量分别为78.4mm和104.7mm,洪峰流量分别为463m3/s和223m3/s,洪水历时分别为24小时、26小时,洪量分别为1059万m3、559万m3。唐山站洪峰流量分别为665m3/s、259m3/s,洪量1263万m3、667万m3;石榴河口洪峰流量分别为31.6m3/s、34.4m3/s。洪水损失系数均为0.8。

水库拦蓄洪水,产生防洪效益动态值为5.1817亿元、静态值为0.9547亿元。

4.1962年防洪效益

1962年7月24~25日两次连续暴雨,造成连续洪峰入库,其相应雨量分别为175.1mm和78.1mm,洪峰流量分别为643m3/s和489m3/s,洪水历时分别为27小时、28小时,洪量分别为1883万m3、1656万m3。唐山站洪峰流量分别为748m3/s、569m3/s,洪量2246万m3、1976万m3;石榴河口洪峰流量分别为138m3/s、105m3/s。此次洪水市区损失系数、丰南县损失系数均为0.95。

水库拦蓄洪水,产生防洪效益动态值为5.9355亿元、静态值为1.1708亿元。

5.1964年防洪效益

1964年6月18~19日和8月2~3日发生两次暴雨,流域平均雨量分别为74.3mm和123.9mm,洪峰流量分别为215m3/s和201m3/s,洪水历时分别为24小时、32小时,洪量分别为602万m3、1332万m3。唐山站洪峰流量分别为250m3/s、234m3/s,洪量718万m3、1589万m3;石榴河口洪峰流量分别为46m3/s、43m3/s。此次洪水丰南县损失系数为0.5。

水库拦蓄洪水,产生防洪效益动态值为0.5762亿元、静态值为0.1301亿元。

6.1967年防洪效益

1967年7月18~19日陡河流域发生暴雨,东蛇探峪与双桥站雨量较其他站大,流域平均雨量71.9mm,洪峰流量为213m3/s,洪水历时为15小时,洪量为1098万m3。唐山站洪峰流量为248m3/s,洪量1310万m3;石榴河口洪峰流量为46m3/s。

水库拦蓄洪水,产生防洪效益动态值为0.6051亿元、静态值为0.1673亿元。

7.1969年防洪效益

1969年8月16~18日和9月2~3日发生两次暴雨,流域平均雨量分别为107mm和80.2mm,洪峰流量分别为275m3/s和550m3/s,洪水历时分别为44小时、22小时,洪量分别为1579万m3、2045万m3。唐山站洪峰流量分别为320m3/s、640m3/s,洪量1884万m3、2440万m3;石榴河口洪峰流量分别为59m3/s、118m3/s。此次洪水市区损失系数为0.5,丰南县损失系数为0.8。

水库拦蓄洪水,产生防洪效益动态值为3.0427亿元、静态值为0.9632亿元。

8.1972年防洪效益

1972年8月4~5日陡河流域发生暴雨,流域平均雨量135.4mm,洪峰流量为546m3/s,洪水历时为20小时,洪量为1355万m3。唐山站洪峰流量为635m3/s,洪量1617万m3;石榴河口洪峰流量为117m3/s。

水库拦蓄洪水,产生防洪效益动态值为2.9119亿元、静态值为1.1293亿元。

9.1975年防洪效益

1975年8月12~13日陡河流域发生暴雨,流域平均雨量141.7mm,洪峰流量为250m3/s,洪水历时为34小时,洪量为1598万m3。唐山站洪峰流量为291m3/s,洪量1906万m3;石榴河口洪峰流量为54m3/s。

水库拦蓄洪水,产生防洪效益动态值为0.4398亿元、静态值0.2090亿元。

10.1976年防洪效益

1976年7月23~24日陡河流域发生暴雨,流域平均雨量164.1mm,洪峰流量为533m3/s,洪水历时为28小时,洪量为652万m3。唐山站洪峰流量为620m3/s,洪量778万m3;石榴河口洪峰流量为114m3/s。

水库拦蓄洪水,产生防洪效益动态值为1.9129亿元、静态值0.9724亿元。

到1986年为止,10个致灾年份17次洪水累计损失28.0278亿元(动态)、6.8996亿元(静态)。此即为防洪效益值。

自建库至1986年累计工程投资费用为6.4045亿元(动态)、2.1634亿元(静态)。

防洪净效益:

(1)将防洪效益减去投资费用得到防洪净效益21.6683亿元(动态)、4.7362亿元(静态)。

(2)将1986年防洪净效益现值经物价指数换算成2006年物价对应值(分动态和静态),分别为70.3382亿元、15.3743亿元。

(3)将15.3743亿元扣除1986~2005年间折算成2006年物价水平不计息的投资费用5.1434亿元,得到静态防洪净效益10.2309亿元。

(4)将70.3382亿元再按复利折算得到272.1866亿元,扣除1986~2005年间折算成2006年物价水平计息的投资费用10.3443亿元,得到动态防洪净效益261.84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