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型罩底部到靶板表面的距离称为炸高,选择合理的炸高对聚能效应,尤其是射流毁伤威力的发挥至关重要。图1.7典型聚能装药结构从毁伤机理上看,射流头部速度很高,远超靶板材料的声速,碰撞靶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冲击波,分别传入射流和靶板中,碰撞点处产生极高的压力和温度,致使靶板材料发生熔化和破坏,在碰撞点附近产生高压、高温、高应变率区域,称为三高区。图1.8开坑阶段准定常阶段。图1.9准定常阶段......
2023-06-18
图1.1所示为装药结构及作用条件变化对靶板毁伤效应的影响。从图1.1(a)可以看出,圆柱装药直接置于靶板表面爆炸时,只在靶板表面产生一个近似等深的浅凹坑。当底部带有锥形空穴的圆柱装药置于靶板表面爆炸时,凹坑深度有显著增大,形状呈近似卵形,如图1.1(b)所示。在装药的锥形空穴外壁贴合一层金属或非金属罩体后置于靶板表面爆炸时,破孔深度进一步得到大幅提高,形状呈类锥形,表明内衬罩体对装药爆炸能量轴向汇聚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图1.1(c)所示。将带罩装药置于靶板上方一定高度(炸高)时,破孔深度进一步有大幅增加,形状更接近锥形,如图1.1(d)所示。
图1.1 装药结构及作用条件变化对靶板毁伤效应的影响
这种装药一端带有特定形状的空穴并在其外表面贴合薄壁金属或非金属罩体的装药结构称为聚能装药或成型装药(Shaped Charge,SC),贴合于装药空穴表面的金属或非金属罩体称为药型罩(liner)。利用聚能装药爆炸作用使药型罩材料沿轴线汇聚形成聚能射流(JET)、杆式射流(Jetting Projectile Charge,JPC)和爆炸成型弹丸(Explosively Formed Projectile,EFP)等高速侵彻体的效应称为聚能效应,是反装甲和反混凝土类战斗部毁伤目标的主要手段。
从不同装药结构爆炸能量释放行为看,圆柱装药一端引爆后,随着爆轰波在装药内传播,高温、高压爆轰产物近似沿装药侧面法线方向向外飞散,如图1.2(a)所示。也就是说,当圆柱装药置于靶板表面爆炸时,只有装药端部少部分爆轰产物作用于靶板表面起毁伤作用,爆轰产物密度低,作用面积大,持续时间短,一般只能在靶板表面产生形状类似装药截面的浅坑。
一端带有锥形(或球缺形、喇叭形等)空穴的装药起爆后,由于空穴的存在,高温、高压爆轰产物向外高速飞散时会在轴线汇聚,形成高速汇聚气流。与非汇聚爆轰产物气流相比,这种汇聚气流速度更高,遭遇靶板作用面积更小,穿靶能力更强,从而产生穿深更大、孔径更小的破孔。但爆轰产物沿轴线汇聚形成高压区,又迫使爆轰产物向周围低压区膨胀,导致高压气流离装药柱端面一定距离后就逐渐发散,穿孔能力下降,如图1.2(b)所示。
对于带有药型罩的空穴装药而言,爆轰波传至药型罩表面时,在极高爆轰压力的作用下,药型罩被压垮,沿轴线汇聚形成JET、JP或EFP等高速聚能侵彻体,炸药释放的大部分化学能转化为聚能侵彻体的动能。与爆轰产物汇聚气流相比,聚能侵彻体密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比动能更大,穿靶能力更强,从而造成穿深更大、孔径更小的破孔,如图1.2(c)所示。
在射流形成过程中,受装药爆炸能量分布作用影响,头部速度高,尾部速度低,这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射流逐渐拉长,直至发生颈缩甚至断裂。也就是说,射流穿靶能力的发挥存在某个有利炸高范围,炸高过小,连续射流长度和速度不足,炸高过大,射流发生颈缩甚至断裂,导致穿深下降。
图1.2 装药结构对爆轰能量释放行为的影响
聚能装药爆炸驱动药型罩形成射流行为及速度分布如图1.3所示。为便于问题分析,按图1.3(a)所示将药型罩由顶至底划分为4个微元,高能炸药爆轰后,在极高的爆轰压力作用下,由顶至底各微元依次被压垮,沿轴线汇聚,在轴线上闭合和碰撞后形成两部分,微元内壁形成高速射流,外壁形成速度较低的杵体。爆轰波传至微元2底端时药型罩典型压垮形貌如图1.3(b)所示,在该时刻,微元4已完成轴线碰撞,并形成了射流和杵体两部分,微元3正在轴线处碰撞,而微元2正在向轴线闭合。微元4经轴线碰撞后分成射流和杵两部分,因二者速度差显著,碰撞后快速分离,微元3刚好填补微元4射流后部空间并发生碰撞,同样形成射流和杵体两部分。随后,微元2、微元1依次在轴线上闭合、碰撞和分离,由此完成射流和杵体形成过程。
高能炸药爆炸驱动药型罩形成射流和杵体空间位置及速度分布如图1.3(c)所示。在空间位置上,射流与微元位置的顺序刚好相反,而杵体则与微元位置的顺序一致。在速度分布上,射流首、尾速度分布约为3~10 km/s范围,杵体首、尾速度分布约为0.8~1.5 km/s范围。从射流和杵体速度梯度分布影响看,除了显著依赖于炸药类型和药型罩材料、锥角、壁厚及母线形状外,还与壳体材料及厚度、装药形状及长径比、起爆方式等有关。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条件下,炸药爆压越高、罩锥角越小、罩壁越薄,速度梯度越高。
在实际应用中,为满足不同需要,通过调控药型罩形状及结构、起爆方式等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聚能侵彻体,如JET、JPC、EFP等。
图1.3 聚能装药爆炸驱动药型罩形成射流行为及速度分布
1.聚能射流
一般而言,药型罩锥角在30°~60°范围时,聚能装药爆炸形成射流,是反坦克导弹穿透主装甲的主要手段。射流形状细长,轴向速度梯度大,头部速度最高,可达7~10 km/s,尾部速度为3~4 km/s,杵体平均速度为1 km/s左右。射流平均直径约为药型罩外径的1/20,质量约占约药型罩质量的20%。
另外,受药型罩材料延展性和轴向速度梯度影响,射流拉伸至一定长度后会发生颈缩甚至断裂,导致穿深和毁伤能力显著下降。也就是说,从高效毁伤的角度看,射流只有在某一有利炸高范围才能发挥穿深和毁伤优势。对于大多数破甲战斗部而言,有利炸高在10倍装药直径(Charge Diameter,CD)以下。在有利炸高下,中小口径铜罩聚能战斗部具备侵彻4~8 CD厚度均质装甲(RHA)的穿深能力,大口径铜罩聚能战斗部具备侵彻8~10 CD厚度RHA的穿深能力。典型聚能装药爆炸驱动铜质药型罩射流成形行为如图1.4所示。
2.爆炸成型弹丸
爆炸成型弹丸是一种通过聚能装药爆炸驱动大锥角药型罩形成的大尺寸、无速度梯度聚能侵彻体,是反坦克末敏弹、反坦克地雷、反直升机地雷、反潜鱼雷等打击和毁伤目标的主要手段。一般而言,药型罩锥角在120°~160°范围时,在聚能装药爆轰作用下,罩内、外壁不再产生能量分配,而是以翻转方式形成特定形状和长径比、中前部密实、后部空心的弹丸,速度约为2 km/s。
图1.4 典型聚能射流成形行为
显著不同于聚能射流,由于爆炸成型弹丸无轴向速度梯度,随着时间推移不会发生颈缩和断裂。也就是说,气动外形良好的爆炸成型弹丸能在大炸高下保持形态稳定,发挥显著的毁伤优势。研究表明,在1 000 CD甚至更大炸高下,中大口径铜质爆炸成型弹丸战斗部具备贯穿0.6~0.8 CD厚度RHA的能力,孔径约为0.3 CD。典型爆炸成型弹丸成形行为如图1.5所示。
图1.5 典型爆炸成型弹丸成形行为
3.杆式射流
杆式射流是一种介于聚能射流和爆炸成型弹丸之间的聚能侵彻体,头部速度可达4 km/s左右,尾部速度为2.5 km/s左右。从穿靶能力上看,杆式射流远不如聚能射流强,但穿靶孔径更大,后效毁伤更强。与爆炸成型弹丸相比,杆式射流的头部速度更高,尾部速度相差不是很大,长径比和比动能更大,穿靶能力更强,但后效毁伤不如爆炸成型弹丸。
与聚能射流相比,杆式射流的轴向速度梯度要小得多,但径向尺寸更大,随着时间推移,也会发生颈缩甚至断裂,但所需时间更长,一般在250 μs以上,使其具备在更大炸高下毁伤目标的优势。研究表明,10 CD炸高下,中大口径铜杆式射流战斗部具备贯穿3.5 CD厚RHA的穿深能力,50 CD炸高下,具备贯穿2 CD厚RHA的穿深能力。典型杆式射流成形行为如图1.6所示。
图1.6 典型杆式射流成形行为
有关活性毁伤增强聚能战斗部技术的文章
药型罩底部到靶板表面的距离称为炸高,选择合理的炸高对聚能效应,尤其是射流毁伤威力的发挥至关重要。图1.7典型聚能装药结构从毁伤机理上看,射流头部速度很高,远超靶板材料的声速,碰撞靶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冲击波,分别传入射流和靶板中,碰撞点处产生极高的压力和温度,致使靶板材料发生熔化和破坏,在碰撞点附近产生高压、高温、高应变率区域,称为三高区。图1.8开坑阶段准定常阶段。图1.9准定常阶段......
2023-06-18
与此同时,活性聚能侵彻体后部杵体形成,变形过程中温度继续升高,由于未到达激活弛豫时间,未发生反应。图3.2类射流活性聚能侵彻体化学能分布式释放计算模型根据类射流活性聚能侵彻体的形状,其可分为头部、中部及杵体3部分。式即类射流活性聚能侵彻体化学能随时间分布释放模型。在空间尺度上,类射流活性聚能侵彻体不断拉伸、运动。......
2023-06-18
图1.26聚能射流典型破甲过程示意基于上述假设,将坐标原点设置于射流与靶板接触点A,以点A为观察点,射流和靶板材料分别以速度vj-u和速度u运动。以上原因均表明,射流断裂后,侵彻能力将大幅下降。图1.28断裂射流侵彻模型设断裂时射流头部速度为vjB,经过时间t,长度l的断裂射流消耗完毕,侵彻深度为L,速度为vj的点A射流到达孔底D。......
2023-06-18
图1.13射流成形定常流动模型建立射流成形的定常流体力学理论,所作假设如下:爆轰波到达药型罩表面,微元以大小和方向不变的压合速度运动;各微元速度v0及变形角δ相等;变形过程中罩长度不变,即AC=BC。......
2023-06-18
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化学能分布式释放过程如图3.3所示。爆轰波完全扫过活性药型罩后,罩体内压力及温度进一步升高,活性药型罩顶部发生明显形变,在轴线处发生翻转,形成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头部。基于以上假设,以侵彻体尾部端面中点为原点,建立二维平面物质坐标系,类弹丸活性聚能侵彻体化学能分布式释放计算模型如图3.4所示。在继续成形过程中,侵彻体中部及尾裙部分温度逐渐升高,相继发生激活。......
2023-06-1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等装甲战车大量投入战场,推动了聚能效应及反坦克弹药技术发展,包括反坦克枪榴弹、反坦克炮射破甲弹、反坦克火箭破甲弹等。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大曲率铝合金药型罩,利用装药爆炸形成大尺寸聚能侵彻体,其侵彻混凝土过程中的高压、高温引发局部气化效应,实现大孔径侵彻。......
2023-06-18
活性聚能毁伤技术的发展以活性毁伤材料为基础。图1.36不同材料聚能射流对混凝土靶侵彻毁伤效应对比图1.37不同炸高下活性聚能装药侵彻混凝土靶实验结果2007年,美国陆军武器研发工程中心再一次公布了活性材料药型罩及聚能装药战斗部技术研究进展。......
2023-06-18
图1.44活性药型罩聚能装药毁伤威力及性能要求抗过载能力。活性药型罩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激活延时特性,在活性聚能侵彻体成形阶段尽量不发生反应,而侵入目标内适时发生爆燃反应,从而实现动能侵彻和爆燃化学能的双重高效毁伤机理。图1.46活性聚能侵彻体对本体功能型目标毁伤机理打击机库类目标,开孔大,后效毁伤强。......
2023-06-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