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风时尚的探索与定义

中国风时尚的探索与定义

【摘要】:在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语境中,“中国风”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其后,“中国风”泛指一种追求中国情调的艺术风格,较常见于绘画和装饰等方面。中国本土的“中国风时尚”主要指服装、服饰、家居设计等方面以中国文化元素为主、突显中国传统美学特色的设计风格及其作品,这种时尚设计同样吸收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设计方法及设计理念,具有在国际范围内流行的可能性。

在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语境中,“中国风”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首先,在西方文化语境中,“中国风”一词的英文表达是“Chinoiserie”,该词来自法语,是一种追求中国情调的西方装饰风格,始于17世纪末,18世纪达到顶峰,19世纪逐渐式微。目前学界对“中国风”一词的定义并不统一,《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定义“中国风”:“指17~18世纪流行于室内、家具陶瓷、纺织品和园林设计领域的一种西方风格,是欧洲对中国风格的想象性诠释。在17世纪最初的一二十年里,英国、意大利及其他国家的工匠们开始自由仿效从中国进口的橱柜、瓷器与刺绣品上的装饰式样。最早出现中国风格的是1670~1671年路易·勒弗为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的特里亚农宫的室内设计。这股风潮迅速蔓延,特别是在德国,几乎没有哪个王宫府邸在建成时没有一个中国房间(如符腾堡的路德维希堡宫)。中国风格大多与巴洛克洛可可风格融合在一起,其特征是大面积的贴金与髹漆,大量运用蓝白两色(如代尔夫特陶器),不对称的形式,不用传统的焦点透视,采用东方的纹样和主题。这种轻盈、不对称以及题材变化多样的特征也在同时期的纯艺术中体现出来,如在法国画家安东尼·华托以及弗朗西斯·布歇的绘画中。对这种风尚的向往导致了大型不规则园林的诞生。宝塔与凉亭在18世纪的欧洲园林中随处可见……19世纪中国风格逐渐消失……20世纪30年代,在室内设计领域曾再度流行。”[1]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一书的序言中有学者认为“中国风是一种欧洲风格,而不是一些汉学家常常认为的那样,是对中国艺术的拙劣模仿。它所表明的是一种思想方法,同催生出18世纪哥特复兴的思想方法相仿。”[2]卞向阳教授认为,所谓“中国风”,起源于中西方贸易的不断发展和猎奇的旅行者的冒险游历,涉及绘画、瓷器、园林艺术、室内装潢以及家具样式纺织品和服装等诸多艺术领域,东方的器皿、建筑图案、生活饰品、宗教塑像等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素材。在18世纪,“中国风”是一种风格的指称,从属于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的分支,它掺杂着西方传统的审美情趣,反映了欧洲人对中国艺术和中国风土人情的理解和想象。其后,“中国风”泛指一种追求中国情调的艺术风格,较常见于绘画和装饰等方面。[3]由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西方语境中的中国风主要指流行于17~18世纪,受到中国外销商品的影响,欧洲人在绘画、园林、建筑、室内装饰、服饰等领域对中国传统器物及文化元素的运用、模仿与阐释。根据上述西方中国风的诸种定义和描述,我们不妨将20世纪以来的西方的“中国风时尚”(Chinoiserie)定义为西方时尚界在服饰设计领域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借鉴、挪用或模仿及由此产生的时尚风格及作品。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中国风”(Chinese style)指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全面改革开放以来,频繁出现在音乐、建筑、室内装饰、电影、服饰、广告等文化、艺术、商业领域中的具有明显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或流行风格,有时也表现为一种生活方式。中国本土的“中国风时尚”(Chinese-style fashion)主要指服装、服饰、家居设计等方面以中国文化元素为主、突显中国传统美学特色的设计风格及其作品,这种时尚设计同样吸收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设计方法及设计理念,具有在国际范围内流行的可能性。目前国内时尚界对于此种风格的叫法并不统一,常见的称谓还有国潮风中式风格、现代中式、新中式、新造型主义、新东方主义等。与西方中国风时尚相比,本土中国风虽然起步较晚,但作为由中国时尚设计界发起的一场风格运动,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