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亚文化时尚与那个时代流行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青年亚文化运动有着密切关系,垮掉派、泰迪男孩、光头族、嬉皮士、朋克都是这场青年亚文化运动中的先锋。由于这场青年亚文化运动持续时间较长,且有较为明显的政治色彩,在西方学术史上被称为“反文化运动”。[22]嬉皮风和朋克风为我们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青年亚文化时尚提供了两个典型案例。......
2023-06-18
1.后亚文化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青年亚文化开始呈现出新的流行样态和发展趋势,一些亚文化研究者用“后亚文化”来定义新出现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语汇和范畴,如“新部族(或译为新部落,Neotribe)”“场景(Scene)”“生活方式”“亚文化资本”等来描述这个时期亚文化的特征。这些研究为我们观察和讨论同时期的亚文化时尚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部族”一词由米歇尔·马菲索里提出,指“个体通过独特的仪式及消费习惯来表达集体认同的方式”,即它们的形成“不是依据阶级、性别、宗教等‘传统的’结构性因素,而是依据各种各样的、变动的、转瞬即逝的消费方式”[25]。马格尔顿吸收了马菲索里的新部族思想,指出后亚文化是“不再与周围的阶层结构、性别、种族铰链”的个人选择式狂欢,是多样的、流动的、通过消费建构的。班尼特将这一概念引入后亚文化研究当中,指出“新部族”比“亚文化”能够更好地捕捉到“年轻人的音乐和风格偏好不断变换的性质,以及青年文化群体的本质流动性。”[26]同时,根据新的亚文化群体中风格、音乐品位和身份之间的关系,班尼特认为,这些群体中的个体在挪用某种音乐或时尚风格的时候更加有弹性,风格、音乐品位和身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松散,结合起来也越来越流畅。这是因为亚文化正在变得越发微妙,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对立已经不复存在,以前的那种划分过于简单了。正如马格尔顿等人所阐释的,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特征是出现了比“单一主流文化”与“抵抗的亚文化”简单对立关系更加复杂的层级划分[27]。所以,在后亚文化理论持有者看来,当代亚文化群体不再具有颠覆性和边缘性的社会意义,伯明翰学派的分析无法反映变化了的21世纪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现实[28]。伯明翰学派所探讨的那些因弱势身份聚集在一起的亚文化群体,在消费文化时代,已经失去了其依附的社会现实基础,也失去了进行“仪式抵抗”的“英雄精神”。亚文化社群活跃于各种亦真亦幻的俱乐部亚文化或亚文化场景当中,已经演变为混杂性、短暂性、碎片化的“无关政治”的“流动身份”[29]。
对于后亚文化论者来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的亚文化具有流行性、非抵抗性、松散性(或称碎片化)、消费性等主要特征。亚文化不再是抵制资本主义的政治运动,而仅仅是一种带有自我身份确认的消费选择过程;媒体也不再只是对青年亚文化进行围剿、收编的帮凶,而是充当了亚文化风格建构的资源库和亚文化风格传播的搬运工,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塑造了身份的完整性,巩固了亚文化的地盘,并为亚文化组织的包容性、政治性提供了更大可能。[30]
后亚文化理论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亚文化现象的理论阐释,为我们分析理解这一时期的亚文化时尚提供了理论基础。当然,鉴于后亚文化理论的提出是基于理论家们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亚文化现象的观察和理解,我们对于这一时期亚文化时尚的分析,事实上也是对这一理论进行验证、补充和发展的过程。
2.当代青年亚文化时尚的主要特征
(1)分布样态:多元性与流动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欧美各国不断涌现出新的青年亚文化部落,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家的青少年也纷纷加入亚文化群体中来,逐渐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亚文化时尚风潮,这种风潮不仅突破了六七十年代亚文化时尚主要流行于英美等少数几个西方国家的单调局面,而且其内部成员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像英美青年亚文化群体中有很多人来自无产阶级工人家庭的无业青年或者辍学的学生。当代青年亚文化群体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可能是在校学生、上班族、白领中产或家庭主妇,他们出于相同的兴趣和爱好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种部落,相互交流、彼此欣赏。时尚风格始终都是这些亚文化族群引人注目的一部分,洛丽塔风、嘻哈风、雅痞、杀马特、摇滚、机车朋克、辣妹风、角色扮演(Cosplay)、汉服热等纷至沓来,各领风骚,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松散和碎片化特征。这种分布样态的形成有赖于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全球化、现代化通讯技术及各种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尤其是各种现代化传媒手段有助于亚文化时尚风格轻松跨越语言、国家和民族界限,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呈现出明显的流动性,往往刚在一个小范围内流行的亚文化时尚风格很快就在大范围内得到关注和效仿,融入当地的时尚文化潮流之中。所以,多元化和流动性成为当代亚文化时尚空间分布和存在样态方面的主要特征。
以近年来风靡世界各地的洛丽塔时尚为例。对于洛丽塔时尚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可以肯定的是,最初这是一种以欧洲维多利亚时期服装为灵感设计出来、兼具优雅和可爱、极度女性化的时尚风格。1976年日本出现世界上第一家专门经营洛丽塔服饰的服装店。不过,最早作为一种时尚风格受到关注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当时人们把那些已经成为大人,却童心未泯或是抱着永远年轻、保持少女心态的爱好者群体称为“洛丽塔”。这种时尚风格追求以粉红、雪白为主的甜美系。这和“洛丽塔”一词的原创者——小说家纳博科夫解释的洛丽塔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群体以获得内心“精神愉悦”为诉求,或是为了逃避社会现实构建个人心理防线,也或仅仅为了符号。[31]短短几十年的发展,现在洛丽塔时尚已经超越了种族、性别、年龄和国家界限传播到世界各地。洛丽塔风格爱好者既热衷于追寻当代主流的甜美风、哥特风、古典风等洛丽塔时尚风格,也根据各自对洛丽塔文化的理解和本国的文化传统进行改良,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洛丽塔时尚风格,如和风洛丽塔、朋克洛丽塔、海盗风洛丽塔、中华风洛丽塔(也称旗洛丽塔)、学院风洛丽塔等。
(2)风格特征:先锋性和趣味性。
先锋性是青年亚文化时尚一贯秉持的风格,传达出年轻人敢于打破、创新、坚持自我的勇气和精神。也正是由于他们所表现出的这种个性和做事风格,青年亚文化时尚才能在主流时尚大潮的撞击和裹挟下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社会关注度和存在感。这种先锋性首先表现在亚文化时尚爱好者的时尚态度。例如,洛丽塔时尚追随者这样定义自己:“更多时候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崭新的时尚态度,和寻求有别于一般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外界关注的目光,那种强度就犹如舞台上的聚光灯,不需要认可,只需要惊叹号!”[32]有了这样的时尚态度,亚文化时尚才勇于打破所有时尚惯例,性别、种族、国家这些主流时尚文化中非常在意的问题在青年亚文化时尚中都可以被忽视,美、艺术性、个性,尤其是内在情感、精神的呼应成为关注和表征的核心内容。这里以洛丽塔时尚在突破性别界限方面的先锋性为例。流行之初这是一种纯粹的女性服饰,穿着洛丽塔风格服饰的女孩子被人们称为“lo娘”,现在“lo汉”——即男性洛丽塔时尚爱好者也出现在大城市的街头。“lo汉”们喜欢穿戴一种帅气可爱、装饰华丽、极富有女性气质的服装,国外通常称为“王子装”。有研究者认为,“lo汉”在穿着洛丽塔服饰时混淆了自身的性别,他们的性别身份无法按照通常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来区分界定,唯有身体表演出的性别身份才是明确的,也就是说,作为男性的他们在穿着洛丽塔服装后表演的是女性性别身份。[33]
其次,当代青少年亚文化时尚的先锋性还体现在这种时尚风格对于亚文化群体的意义——不在于与众不同,而在于为我所爱。他们旨在用时尚打造一种另类生活,一种似乎不是很真实的、充满梦幻色彩的理想主义生活。与众不同的时尚风格或者对于时尚之物的追逐和拥有,不是为了吸引观众、哗众取宠、盈利赚钱或者进行仪式性抵抗,而是要过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打造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还以洛丽塔时尚为例,这种时尚风格充满浪漫气质,使用各种繁复的装饰和优雅的细节弱化女性性感的一面,为的是满足爱好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幻想,表现她们内在的纯真,充满梦幻、浪漫的少女情怀,以至于“可爱主义”一度成为流行的爆发点。
球型关节人偶(BJD)时尚、汉服时尚在这方面也有突出表现。以前者为例,球型关节人偶泛指各种拥有球型关节的可动人形(或人偶)。BJD人偶的流行既得益于造型自身的精致美丽,如甜美可爱型、成熟优雅型、忧郁怪诞型等,也和各种BJD人偶服饰(俗称“娃衣”)有关。一套完美的BJD服装须由精湛的手工艺、考究的版型,辅以昂贵的面料、珍贵的法国蕾丝、真丝缎带等共同打造完成。不同造型的人偶及其时尚服饰是BJD人偶受到人们喜爱并广泛流行的核心要素。球型关节人偶的兴起是人们对美和艺术的回应。玩家们是一群内心细腻丰富、热爱美和艺术的人,以收藏或者亲手制作自己喜欢的BJD时尚玩偶为乐,不同时尚风格、造型和装扮的玩偶在玩家心目中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普通玩具的范畴,很多时候更像是亲人、朋友、玩伴或者偶像,是他们内心的情感寄托,也是缓解精神压力、寻找内心安宁、满足童年未达成的愿望的一种独特方式。这些玩偶为玩家营造出一种类似“乌托邦”的生活,仿佛世界上存在着另一个“自己”。他们把购买人型玩偶称之为“接娃”,自称为“娃爸”“娃妈”,生活中像“呵护”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这些玩偶,不仅小心打理还会为人偶购买小床和玩具。这些爱好者还经常在自己喜欢的社交网络中交流“养娃”心得,这种交流圈被称为“娃圈”;圈内人士会不定期的进行线上或线下的聚会,分享“养娃”经验,圈内称之为“娃聚”,除此之外,玩家们还会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参加“娃展”(即BJD玩偶展)。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流行于圈内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共同构成了BJD玩家这种另类的生活方式,在当代亚文化群体中格外引人注目。这种另类的、充满梦幻色彩、以自我认同为主的时尚生活方式同样存在于角色扮演(Cosplay)、洛丽塔等其他亚文化时尚圈。
趣味性是指当代亚文化时尚往往从青少年亚文化群体的兴趣、爱好出发,并与之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科幻电影、二次元、动漫、漫画、手游等这些当代青少年生活中的兴趣爱好都可以用时尚进行表达,得到时尚的助力。以角色扮演为例,指借助一定的服饰、道具、装饰品、化妆等形式对商业或者是文化产品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当下角色扮演中扮演的往往都是ACG[34]中的角色,其中包括科幻电影和动漫小说中的人物、动物或怪物。在这种时尚装扮的助力下,青少年群体不仅能够在动漫或游戏的虚拟世界里扮演这些他们崇拜或喜爱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够通过穿着与游戏或动漫中各种角色造型一样的服饰,搭配相似或相同风格的道具,最后在现代化妆术的帮助下,切实体验一把仙侠、神怪、英雄或者超人的感觉,满足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梦想,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存在感。同样,前面提到的各种风格不同、趣味相异的BJD人偶时尚和洛丽塔时尚,也是亚文化群体从各自的趣味和内在精神需求出发通过对某种时尚之物或者时尚风格的选择,来满足和实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和实现的梦想。
有了这样的先锋性与趣味性,青年亚文化时尚与主流时尚文化相映成趣,成为主流时尚文化的灵感来源和有益补充,同时也在塑造青年亚文化个体和群体形象、建构个体和群体主体性及其身份认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里要补充一点,当代亚文化时尚表现出来的先锋性和趣味性之所以不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年亚文化时尚的颠覆性和仪式性抵抗,主要是由于当代青少年群体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状况发生了变化,“Z世代”(指在1995~2009年出生的人)和“千禧一代”年轻人在相对富裕、自由和平、网络发达、多元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长大,受到各种极具科技性和趣味性的影视文化、网络文化、二次元文化、动漫手游的影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促导致了他们对与之相关或相像的时尚风格的喜爱和追逐。
(3)意义表征:强调身份认同与建构。
对于个体和群体身份的认同与建构,是当代青年亚文化时尚在意义表征方面的突出特点。前文中已经提到,朋克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一群没有工作的少年和贫穷的学生,他们用与众不同的外观来表达对英国主流社会的不满和反抗,目的是让社会各界感到震惊,而不是创造时尚。与这个阶段青年亚文化群体所具有的明显的阶级性、颠覆性、僭越性和仪式性抵抗不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更多是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为主要目标,这种精神满足可能来自找到志同道合、相互理解、能够倾诉情感的朋友,过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自我,让自我变得更加接近理想中的样子,甚或是为了某种高尚的社会目标,如一些汉服社的成员就是以弘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为己任,并引以为豪。这些群体性的时尚活动可以给群体成员带来精神上而非物质上的满足和愉悦。换言之,青年亚文化时尚之所以受到青年群体的喜爱和追逐,更多是由于这种时尚满足了他们对美好和独立人格的向往和对理想自我的追寻,能够帮助他们找到归属感,满足自我实现、自我认同以及群体认同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谋求社会地位的改变或者升迁。洛丽塔时尚亚文化群体的成员曾经表示,“他们不觉得自己所处的亚文化群体,存在任何正式或传统的反主导文化群体的概念。他们只是单纯地在享受这种时尚风格所带来的穿着乐趣,享受只有自己和群体成员之间才能领会的满足感。他们喜欢和同伴一同出游,组织活动和茶会。以讨论彼此的装扮和互相拍照为乐。”[35]因此,对于当代亚文化时尚的意义,正如国外学者所言,“服饰和时尚的选择,是个体的内在自我和集体关系的反映和表现。”[36]
在当代形形色色的亚文化时尚部落中,亚文化时尚符码的意义和作用与前一个阶段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的亚文化时尚符码所具有的抵抗、颠覆、僭越、反讽等意义已经大大弱化,取而代之的是青年人对自我和群体身份的认同与建构。不过,仍然有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例如,有学者将“Cosplay文化”解读为一种青少年抵抗主流社会的文化样式,认为青少年作为主流社会要予以教化与规训的对象群体,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被剥夺话语权的经历,促使他们寻找与父辈、主流社会有差异的认同体系,以此诉说自我理想、表达自我声音、主导自我行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将Cosplay社团的组成视为青少年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群体性对抗。[37]对此,笔者更认同下面的观点,即每一种青年亚文化的出现,都是青少年关于自我身份的表达,是与主流社会和父辈文化抵抗、协商、博弈、互渗的结果[38]。对于当代亚文化时尚来说,获取身份和群体认同已经成为时尚意义表征的核心,对主流社会和父辈文化的约束和规约进行颠覆、仪式性或者风格性抵抗在一定层面上仍然会存在,但已非时尚意义表征的重点。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诉求,亚文化时尚与主流时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首先一点,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亚文化时尚成为高级时尚的灵感来源、被主流时尚搬上高级时装的舞台并从此进入主流时尚文化界一样,一些当代亚文化时尚风格也常常成为主流时尚的灵感源头。2018年,意大利著名奢侈品牌芬迪一改品牌主打的高奢风格,推出了带有“FF”品牌标识、年轻且嘻哈味十足的单品,并频频在社交网络中出现,这些单品很快就成为各大明星网红、时尚博主出镜时的首选搭配。对于有些亚文化群体来说,他们乐于见到自己的风格被主流时尚吸收,成为主流时尚的灵感源头,比如一些角色扮演社团积极参加各种漫展,与主流时尚文化相映成趣。
不过,也有一些亚文化时尚群体始终保持积极探索的姿态,努力坚守自己在时尚中的先锋地位,他们并不急于融入主流时尚文化,成为时尚商业大潮的一部分,而是要在坚持独立小众和融入主流大众之间保持平衡。例如,有些角色扮演玩家和社团坚持Cosplay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小众爱好,从不参加各种比赛、动漫展等活动。所以如果继续用“收编”二字形容当代亚文化时尚与主流时尚之间的关系已经明显不妥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各取所需的合作关系,用“良好互动”几个字概括两者之间的关系似乎更加恰切。从这一点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青年亚文化群体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
(4)运作模式:商业化与消费主义倾向
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亚文化时尚相比,当代青年亚文化时尚的运作模式具有明显的商业化和消费主义倾向。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美青年亚文化时尚多数是青少年亚文化群体内部的一种风格发明,大家自己动手通过改变外观形象来表达内心对社会或政府的不满,而不是为了推出商品赚钱。只是到了后来嬉皮风、朋克风等一些青年亚文化时尚风格被主流时尚接纳以后才逐渐商业化,成了消费社会的一部分,但是商业化的亚文化时尚也因此被“收编”——就此失去其原有的仪式性抵抗和颠覆作用,转而成为一种审美和趣味的表征。与之不同的是,当代青年亚文化时尚似乎从未离开市场,甚至有些亚文化时尚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明显的商业化与消费主义倾向。还以洛丽塔时尚为例。有观点认为,洛丽塔风格服装源于日本东京原宿的街头文化,其出现是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尚审美越来越趋于暴露的反对。相较于主流审美的简洁化、性感化,洛丽塔风格服装强调了爱好者作为女性可爱优雅的一面。逐渐地,这些街头时尚文化爱好者发展出了属于自己那一派独特的行为举止规范,原宿的亚文化群体由草根中慢慢成形。然而,洛丽塔时尚在出现之初就与商业有着密切关系,在1987年日本杂志《流行通信》(9月号第20、21页)中曾经刊登一篇名为《批评洛丽塔时尚风格》的文章,文章中将洛丽塔打扮的女性与穿着“埃斯普利特”的女性对比,用较为温和的语气批评了一些女性尽管已经成长到了较为成熟的年龄,仍以小女孩的装扮示人的行为。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原宿时尚品牌“MILK”的设计师离开原本的公司,自立门户成立了“Jane Marple”,设计师的审美使这两个品牌的服饰均带有洛丽塔审美元素。当时这些服装大受欢迎,不过并没有出现“洛丽塔时尚”这种称谓,而是称作“Olieve少女装”——因喜欢阅读潮流尖端女性时尚杂志Olieve的女性群体而得名。洛丽塔风格亚文化时尚的发展,与服饰品牌的发展流行也密不可分。1988年,日本“Baby,The Stars Shine Bright”品牌的创建将洛丽塔风格服装带入了商业化流水线生产贩售的新阶段。1993年,“Metamorphose Temps de Fille”创立,随后“Innocent World”“Mary Magdalene”“Victorian Maiden”这些如今在洛丽塔亚文化群体中耳熟能详的品牌进入了流行服饰的市场,也正是这时,洛丽塔服饰作为一种时尚风格渐渐成型,并开始小范围地流行起来[39],洛丽塔亚文化时尚群体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在日本及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关注。
当代还有很多青年亚文化时尚在初期流行于亚文化群体内部,具有手作、自我欣赏、自我探索、自娱自乐等特征,但在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各种现代化传媒手段的帮助下,亚文化时尚的流动性使得这种小众文化很快发展起来,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些亚文化群体内部的时尚爱好者在群体内部出于爱好制作并出售时尚产品,也有一些专门的时装公司聘请专业设计师设计制作产品,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经营的方式努力打造亚文化时尚品牌,紧紧抓住利基市场,当下各种亚文化小众时尚品牌比比皆是。如网上有各种专门售卖BJD玩偶服饰及其配件的人形社以及专门售卖各种风格Cosplay服饰的网店。
与此同时,一些奢侈品时尚大牌也会特意推出青年亚文化时尚系列,来吸引青年亚文化群体购买消费。例如,青年亚文化味十足的Nyden是2018年4月由H&M集团专门为千禧一代打造和推出的轻奢服饰品牌;2018年9月快时尚品牌“FOREVER 21”联合前影像科技巨头柯达推出了一系列吸引小众青年群体的胶片怀旧系青年时装。[40]此外,主流时尚大牌与小众的亚文化时尚品牌进行合作或者联名也是目前小众时尚走向大众化的重要方式。2009年,安踏以3.3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意大利百年运动品牌FILA在中国地区的商标使用权和经营权。为了吸引中国超过4.4亿年轻一代的消费者,2018年6月安踏推出了与FILA Fusion跨界合作系列,为FILA品牌中注入青年亚文化时尚元素。所以,目前亚文化时尚不仅继续作为主流时尚文化的灵感来源,也开始成为与主流时尚品牌进行市场竞争的对手与合作者。
亚文化时尚表现出来的消费主义倾向体现在虽然很多亚文化时尚产品价格不菲,玩家们依然慷慨解囊。尽管有些玩家会DIY一些时尚作品,这些作品的原材料或零部件还是要从网上或市场中购买,依旧离不开商业化运作,而且价钱并不便宜,也不像早期亚文化时尚很多东西都来自自家的旧物或者从二手市场上淘来。例如,球形关节人偶及其零部件、人偶服饰动辄上千元或者几千元一套,一套专门定做的洛丽塔服饰也远远高于市场上的普通裙装,但这些都不能阻止爱好者们争相购买。
亚文化时尚的商业化和消费主义还体现在针对亚文化群体或者由亚文化群体自己生产的时尚产品和衍生品方面。这样一来,亚文化时尚就脱离了其精神和文化层面的追求(塑造青年亚文化个体和群体时尚形象、身份认同与建构等),重新回到了物质领域,具有了商业价值。当然,让人欣慰的是,前文中已经提到当代还有很多青年亚文化时尚拒绝与市场合作,坚持小众化和先锋性,并试图在小众化和大众化之间保持平衡。与朋克等亚文化时尚在流行过程中失去其原有意义不同,当代亚文化时尚在流动过程中,运作模式可能发生改变,其表征的亚文化趣味、审美和文化意义却很少发生改变,从而坚守了其社会和文化价值。这一点也是有别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美亚文化时尚的地方。
有关时尚: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亚文化时尚与那个时代流行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青年亚文化运动有着密切关系,垮掉派、泰迪男孩、光头族、嬉皮士、朋克都是这场青年亚文化运动中的先锋。由于这场青年亚文化运动持续时间较长,且有较为明显的政治色彩,在西方学术史上被称为“反文化运动”。[22]嬉皮风和朋克风为我们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青年亚文化时尚提供了两个典型案例。......
2023-06-18
如果你的小腹突出的话,裙褶应该避免在前面堆积,而是应该在非中间部位以及背后;身材较胖的女性应该穿那种只有一个不是很明显的褶皱的裙子,这样可以使原本垂直的裙子显得有一点点宽松;苗条并且臀部削瘦的女性可以穿的裙子裙褶数不限,并且裙褶的位置也不限。除了非常瘦削的女性之外,任何体形的人都适合穿着此款裙子。除非部分开叉被裙褶掩饰起来,否则开在正前面或者后部的开叉会让女性看起来很不端庄。......
2023-08-04
摇滚运动影响力非常强大,不仅影响了公众对皮革的看法,而且影响了后来包括1970年代的朋克在内的年轻亚文化群体。黑色皮革的男性化摇滚形象、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象征被不同时期的不同群体所模仿。“华丽摇滚”“朋克摇滚”“硬摇滚”,他们都穿黑色皮革,模仿50年代英国摇滚运动。......
2023-06-19
本文主要就生活时尚化妆方面进行阐述和探讨。形象设计是现代设计的一个大分支,通过图形来构思,以时尚元素为媒介,用化妆、服饰、发型等造型手段来体现,属于图像设计的范畴。因此,时尚形象设计与化妆同属于“人物造型”范畴,是对个人整体形象的再创造过程。因此,时尚化妆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颜料堆砌,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领先潮流的艺术学科,也是当今都市人普遍的心理需要。......
2023-08-14
所以说骷髅妆也被称为个性时尚化妆的基础课程。所谓骷髅妆,就是要求将脸部用戏剧油彩画成骷髅的形状。骷髅妆与时尚和甜美风格的强烈冲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不失俏皮可爱。2009年的某一知名化妆品牌的时尚发布会上,就是以骷髅妆作为发布会的主打妆容而引起全场轰动。如今,骷髅形象与骷髅妆容作为一种另类的时尚潮流,一直被个性时尚的前卫人士所推崇。......
2023-08-14
中国风时尚设计师中,首先要提到的是吴海燕。中国当代知名中国风时尚品牌“盖娅传说”的发展堪称传奇,该品牌在2013年由时尚设计师熊英创建,2017年开始在她的带领下频频亮相巴黎时装周,一场场精美绝伦的中国风时尚发布会,引来了国际时尚界的高度关注,具有了国际知名度。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本土中国风时尚已经从国内走向国际、从T台走向街头,众多国潮品牌和具有明显中国风格特色的服饰成为大众日常装扮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06-18
时尚、性及性别问题也是鲍德里亚时尚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鲍德里亚主张时尚产生于主体内在的激情和冲动,这使得时尚和性激情、性冲动具有了某种同质性,但是两者内在属性的相似导致两者之间不是合谋的关系,而是竞争性的对手关系,最终时尚战胜了性。鲍德里亚认为,妇女的解放和时尚的流行同时发生,其结果是随着妇女脱离被歧视的地位,整个社会开始女性化了。......
2023-06-18
所以,多数情况下,无论是时装周上走秀的时装还是时尚品牌每季在市场上推出的产品,都是集体努力和智慧的结晶,而非某个人的创意。此外,这种迅捷的集体化时尚生产模式也是对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个体化时尚生产的一种反制和抗衡。尤其是各种以亚文化时尚潮流为代表的个体化时尚生产,使得原本有序的国际时尚生产体系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
2023-06-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