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保留至今的服装及其风格都是那个时代真实文化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忆存储器。......
2023-06-18
文化记忆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涵盖了各种媒体、实践行为以及文化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如神话、纪念碑、历史学、仪式、口头记忆和文化知识等。基于对文化记忆的广泛理解,西方学者给文化记忆提出了一个临时性定义:“各种社会文化语境中现在与过去之间的相互作用(The Interplay of Present and Past in Social-Cultural Contexts)。”这个定义的优点在于尽可能多地涵盖了文化记忆研究领域内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现象及文本,从社会情境中的个人记忆行为到集体记忆行为(如家庭、朋友),从单一民族记忆到跨越国界的民族记忆等。同时这也是一个始终保持开放姿态的研究领域,随时欢迎没有任何企图和暗示性,或者不具内在叙事性(如各种视觉或者身体的记忆形式)的文化记忆形式或活动参与进来。[3]因此,在这样一个始终保持开放的记忆空间里,我们对服装文化记忆的研究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记忆”是一个心理学范畴,指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是人们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服装中的文化记忆可以理解为人类文明史上各种与服装相关的文化及其表现形式在人脑中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次确认。服装,既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服装文化的内涵相当广泛,是人类文明史上任何与服装相关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既可以指具体的织物、服装、服装形制、服装风格、服装礼仪、服装变迁以及各种织造服装的技艺,也可指代各种与之相关的思想或价值理念,如《道德经》第七十章中提到“圣人被褐怀玉”,这句话表达了道家强调自然、重视内美的服饰观,因而也是服装文化的一部分。
根据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文化学对记忆的研究不是从生理学角度出发的,而是把记忆同民族、历史、文化相联系。从传统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文化记忆就是民族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痕迹。[4]既然服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那么服装文化记忆就是一个民族的成长历程、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等以有形的物质或无形的符号留存于服装中或人类文明史上的印迹,对服装文化记忆的讨论和梳理就是对一个民族的成长史、文化史和文明史的研究与探索。由于记忆具有双重性,既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或者集体的,所以对服装文化记忆的研究也应该从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两个方面出发,以此为基础思考服装文化记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个体和集体的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
文化记忆的传承及演变方式一直是文化记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不容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文化记忆研究的理论意义。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为研究文化的内部传承与交流方式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构架,他把文化记忆的媒介分为文字类和仪式类两部分,其中节日和仪式是文化记忆最重要的传承和演示方式。每个文化体系中都存在着一种“凝聚性结构”,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是时间层面,它把过去和现在连接在一起,其方式是把过去的重要事件和对它们的回忆以某一形式固定和保存下来,并不断使其重现,从而获得现实意义;其次是社会层面,它包含了共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而这些对所有成员都有约束力的东西又是从对共同的过去的记忆和回忆中剥离出来的。这种凝聚性结构是某一文化体系的基本性结构之一,它的产生和维护,便是“文化记忆”的职责所在。[5]
扬·阿斯曼在《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一书中将文化记忆定义为“每个社会和每个时代独有的重复使用的文本、图像和礼仪,通过对它们的‘维护’,每个社会和时代巩固和传达出关于自身的图景。”[6]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在不同时代反复出现或被重复使用的服装款式、形制、图案、色彩、面料、搭配及穿着礼仪等内容中来找寻服装文化记忆的建构方式。这些内容合在一起构成和表征了服装的内在意义和文化价值,形成了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服装内在意义和文化价值的理解,同时也记录和承载了不同时代的文化记忆。目前国内服饰设计界积极倡导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事实上就是对这种凝聚于服装服饰中的文化记忆的重温、再现和维护,通过这种“维护”,一方面传达和巩固自身的图景,另一方面也是对个体(或集体、民族)身份的建构、自我价值的体认与彰显。
以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及其夫人的服饰为例。男领导人服装为“立领、对开襟、连肩袖、海水江崖纹、提花万字纹宋锦面料”上衣;女领导人服装为“立领、对襟、连肩袖、海水江崖纹、双宫缎面料”外套;女性配偶服装为“开襟、连肩袖外套,内搭立领旗袍裙”。这些服装在设计中在款式(立领、开襟、连肩袖等)、色彩(孔雀蓝、深紫红、故宫红、靛蓝、金棕、黑棕等)、面料(宋锦、双宫缎、漳缎)等各方面运用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方面凝聚、传承、演示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另一方面也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把过去(如立领源于周朝深衣中的深交领)和现在联系到一起,将过去的文化记忆通过款式、色彩、图案等元素固定和保存在服装中,从而有机会将其展示给当代人及后代来者。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人们运用服装建构和巩固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主体身份的过程,表达了对凝聚于服装系统中的中国传统和当代价值规范的认同与强化。
文化记忆理论认为,过去不是确定的,而是处于不断重构和表征的过程之中。我们对于过去的个体和集体记忆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指记忆的内容(事实、数据等),而且包括记忆的方式,即过去所呈现出来的品质和意义。当然,对于过去发生的同一事件也会有不同的记忆方式。神话、宗教记忆、政治史、创伤、家庭记忆或者民族记忆等都是指向过去的不同的记忆方式。[7]服装文化中所承载的人类文化记忆也是如此,服装的设计制作、流行的服装款式以及服饰潮流的发展方向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都是不一样的,并始终处于不断重构和表征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就是传承中的创新与发展。
有关时尚: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西安鼓乐的地位与价值已为学界共识。面对一个庞大且内涵丰富的乐种体系,其基本认识尤显重要。乐种属性与鼓乐概述是对西安鼓乐的一个基本的描述,虽然不很深入,但全面、精炼,使人有一个从名称到属性以及风格特征全面了解。......
2023-11-23
文化遗产给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发展的土壤和精神动力。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对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进行继承和保护。文化的延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线,是代代相传的基础。历史表明,经济全球化趋势与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流失成正比,教育的保护应该是多条主线,不仅仅是局限在学校教育。......
2023-11-09
从秦筝在陕西濒临灭绝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得出结论:科学的传承依靠群体。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传承的主体即传承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非个体,之所以称为一个共同的群体,是因为有共同的精神信仰及奋斗目标,集合并致力于同一事物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科学的传承,即如何传承?具体落实在“继承、发展、创新”这六个字上。......
2023-08-25
舞蹈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媒介,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普及性教育、素养性教育。所以,谈舞蹈的教育价值就必须要谈它的文化传承价值。舞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以社会的、时代的文化意识为内核,是一种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化状态。......
2023-11-19
在唐代,观音大致定型为一手提净瓶一手持杨柳枝的女性形象,除了不同佛经有不同性别说和"现妇女身而为说法"说,中外僧人的造神活动,以及人们对妇女自然属性的认同以外,还与当时妇女地位相对崇高有关。......
2024-07-03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湖南省委接受了毛泽东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正确主张,同意此次暴动“用CP名义来号召”。此外,就暴动区域而言,中央与湖南省委也存在分歧。根据中央原定计划,湖南的秋收暴动应在全省发动。当第一团路过金坪攻打长寿街时,邱部突然发动袭击,致使该团腹背受敌,损失200多人,步枪200多支,团长钟文璋失踪,部队被迫向浏阳......
2024-04-07
文化传承是个大概念,涉及的方面很多。丽江市委、市政府要求组织出版《丽江文化旅游名市丛书》,市政府和政协联合转发了省政协下发的85号文件,主要内容是关于在云南省建立文明旅游城市的文件。就是HZX书记在丽江市委一届五次全会上,提出要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构建和谐丽江,所以每种书都是从“名”出发。《丽江名人》这一方面,其实就是丽江历史文化名人。......
2023-08-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