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时代的逻辑是一种时尚的逻辑,因为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就是现代性,所以现代性也是时尚。对此,笔者认为,作为一个由具有强烈家族相似性的不同面孔组成的大型复合体,现代性具有多重化身和多种内涵,时尚以其鲜明的审美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及强大的生命现代性成为这个家族中的重要一员,甚至可以比喻性地称之为现代性的第六副面孔。......
2023-06-18
1.三种表征方式
前文中分析了时尚与现代性家族中其他五种艺术形式的相关性、差异及其审美现代性,然而真正让时尚区别于现代性家族中其他“五副面孔”还在于时尚的生命现代性,这种现代性在波德莱尔谈论现代性既具有“过渡、短暂、偶然”又具有“永恒与不变”的特性时,就已经寄予其中了。
首先,时尚的生命现代性体现在时尚所具有的持久的变化性与变化的永恒性之间的张力,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下,时尚用周期性的循环再生完成了自身生命的更迭。在这一过程中,时尚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中各种文化元素和图像的借鉴、继承、拼贴、解构、复古和混搭,为时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给养和动力,同时这些设计方法的运用也成为时尚周期性循环再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路径和手段。其中,复古的手法不仅展现了后现代主义曲折变化、循环发展的时间观,也表达了对昔日美好时光的缅怀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或许还包含了对当下现状的些许不满。混搭让平庸和惯常之物难有容身之地,有助于时尚打破事物之间的既定疆界和呆板迟滞的思维方式,为不同文化风格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借鉴与吸收打开方便之门。就这样,时尚在持续变化和不断丰富自身的过程中,总是处于未完成的状态,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演化前行。
其次,时尚的生命现代性体现在时尚对于主体当下体验和感受的呈现与传达。本文开头已经提到,有些学者从主体体验或者说从心理学角度来考察和解释现代性。从客观方面来看,认为现代性是一个急剧变化和动态的社会历史事实;从主观方面来看,现代性呈现为某种主体心态或体验。卡林内斯库把现代性解释为科学的心智结构与知识态度,美国学者、社会学家伯曼认为现代性是一种主体面对危机的世界所产生的某种危机体验。而时尚的生命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时尚主体对于当下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有关,与注重身体装饰性、个性表达、身份表征的审美现代性不同,时尚的生命现代性着重于对时尚主体的情感、体验、感受、态度和可能性等方面的呈现和传达。例如,前文中在分析颓废与时尚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时就明确指出,以裙长为代表的时尚设计和穿搭风格不仅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或停滞衰退之间有彼此呼应的关系,而且与不同经济状况下人们对于现代性的感受和体验相关。
第三,时尚是时尚主体社会和文化心理的重要载体,在表征和缓解时尚主体的心理焦虑、抑郁不快等情绪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时尚与文化研究》一书中,苏珊·凯瑟分析了异装行为在表达和缓解性别焦虑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她认为,异装行为不仅是个体为抵制生来赋予的性别角色或从中寻求一种暂时的解脱,而且还包括戏剧化演出,身穿“禁服”带来的情色愉悦。还有学者认为异装行为(或者异装癖)代表了文化性别话语中的“类属危机”,这种行为构成了一种打破文化类属概念的“可能性空间”,因此应该关注而非审查流行文化及日常生活中的异装者:把异装行为看作一种新(第三种或更高级别)的性别可能性空间;这是一个具有挑衅意味的空间,因为它形成并表达着文化焦虑。[44]对于异性恋的异装行为引发的自身及社会方面的文化焦虑,苏珊·凯瑟给出的答案是利用“风格—时尚—装扮”进行调节与疏导,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时尚生命现代性的认同和最好诠释。
当下时尚界非常强调时尚对于时尚主体可能性的传达,用尽一切科技手段、设计方法以及装饰技巧来突破人们对于时尚的理解,打破时尚与主体(尤其是人体)之间的域限,清除时尚与外在世界的所有障碍,以穷尽时尚表达的所有可能性为目的,从而充分体现出时尚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赋予时尚主体以生命和力量。这一点为时尚与主体之间的交互构造奠定了基础。
现代性与主体性之间的纠葛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几乎构成现代性研究的主要潮流,笔者认为后现代时期时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想泛滥造成的现代性主体的衰落、碎片化、虚无化等现象,时尚生命现代性所具有的勃勃生机使得时尚主客体之间的交互构造成为可能。一方面,时尚从文化和审美两个方面帮助时尚主体远离平庸,克服焦虑,赋予生命主体以充满自信的外在气质和精神风貌;另一方面,生命主体以其内在的生命力滋养时尚、支撑时尚,赋予时尚以生命和存在的意义。时尚主体的诞生是时尚与主体交互构造的结果,其动力来自主体意向性、主体间性及其超越性,而这些都可以作为时尚生命现代性的表征方式和有力支撑。
2.动力机制
时空分离、脱域和知识的反思性运用是吉登斯提出的现代社会制度现代性的动力机制。笔者认为这三个要素同样是时尚生命现代性得以生成的动力机制,为时尚的周期性循环再生提供了必要条件。首先,时间与空间的分离及其在形式上的再组合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虚化。时间的虚化是空间虚化的前提,而时间的虚化体现为时间从空间中的分离。具体说来,就是人们不再依赖“什么地方”来确定“什么时候”,而是依靠时钟提供的尺度统一且精确的计时,对诸如“工作时间”之类的事情加以确定。在前现代,空间与地点总是一致的,因为对于多数人来说,他们的社会生活空间总是受“在场”的支配,也就是受特定地域性的支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现代性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状况,人们在“缺场”的情况下同样可以进行某种形式的活动和思考。[45]
对于时尚而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发展给予了时尚迅速跨越时间和空间域限的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一种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的现象。以前人们常说巴黎时装周刚刚推出的时尚款式,不出三天就能出现在中国香港街头,现在人们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能在淘宝网上找到同款产品。对于时尚风格、文化、品牌等方面的传播而言,时空之间的距离早已不是障碍,而在17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个时装娃娃从巴黎被转卖到美国大约要几个月的时间。时尚传播速度的加快意味着时尚周期性循环时间的缩短,越来越短的时尚周期给现代人带来的现代性体验和感受是复杂多样的。一方面,是应接不暇的新鲜感和刺激,但是多了就会导致审美疲劳和迅速厌倦,甚至在心理上发生从追逐时尚、热爱时尚到抗拒时尚、抵制时尚的转变,从而失去对时尚的兴趣;另一方面,时尚周期的频繁更迭会让人不知所从,有些人则会患上选择焦虑症,无形中增加了对于生活世界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感知。
对于吉登斯来说,时空分离的意义在于它构成了社会系统“脱域”过程的条件。“脱域”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46]。吉登斯区分了两种包含于现代社会制度中的脱域机制,第一种为象征标志的产生,第二种为专家系统的建立。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社会中,时空分离给时尚带来的就是从先前简单的社会系统中分离出去,进入到一个广泛的彼此互动的领域中去,分化为多个具有专门功能的系统,而这些系统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复杂且庞大的时尚网络。具体而言,就是从早期的时装屋和高级定制体系开始分化,逐渐出现了专门化的纺织服装加工厂、代工厂、分包商及其日益复杂完善的纺织服装工业化系统,以及从金融到市场的商业化时尚运作模式、从纸质到数字化媒体的时尚传媒系统,具有时尚设计、生产和营销等多重功能的现代化国际时尚集团,与保护环境密切相关的时尚生态系统,完备的时尚教育教学体系和学科研究等。所有这些专门化的、高度细分的、既具有符号性又有很高技术含量、且由各种专家系统组成的时尚体系都与现代化社会中强大的“脱域”动力有关,赋予时尚现代性动力机制以强大的离心力和革新作用。不过,时尚在审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多重现代性特质又使得这种动力机制拥有强大的向心力及统合功能。换句话说,庞大的时尚网络,一方面以时尚为核心、以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市场化为基础进行运作;另一方面又以把握和体现诸种现代性(审美、文化、历史、技术、生命等)的本质为目的。在这个庞大的时尚网络中,各种时尚体系相互交织渗透,彼此支撑助力,在最大程度上为时尚本体生命的延续提供滋养和活力,成为时尚不断更新的动力之源,也为时尚与主体之间的交互构成创造和提供了最大可能性和必要条件。当然,这个过程也是时尚的生命现代性得以实现的过程。可以说,正是对于生命现代性的体现和表达,使得由各种时尚体系共同构筑的庞大时尚之网拥有了一个共同的、高于纯粹商业目的或者审美装饰目标的追求和着力点。
此外,吉登斯还认为,由脱域唤起的图像能够更好地抓住时间和空间的转换组合,这种组合对社会变迁和现代性的性质都很重要。[47]笔者认为,时尚的生命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图像在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后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滋养着时尚的生命。更多内容可以参看本书“理论篇”第九章相关内容。
现代性的内在反思性是吉登斯列举的现代性的第三个动力之源,指的是多数社会活动以及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依据新的知识信息而对之作出的阶段性修正的那种敏感性。”[48]国内有学者认为,吉登斯用“反思”这一概念突出的是“知识信息”在修正、调整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他所使用的“反思”概念含义相当宽泛,包括社会实践、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再认识和再思考、知识的生产等很多内容。重要的是,他强调现代性之所以具有今天的状况,是人类对社会理解的产物,人类按照自己的预期与构想,造就了今天的现代性社会,所以现代性是人们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49]对于时尚来讲,现代性的内在反思性为时尚的生成和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机制。首先,这种反思性有助于时尚脱离科技现代性的线性发展模式,为其形成周期性循环发展模式提供内在动力,在复古时尚风格、反时尚风格及其潮流的形成方面作用最大、表现最为显著。其次,这种反思性为时尚从业者广泛深入地从人类文明史、自然发展史等不同领域寻找灵感,并用时尚这种独特的形式表达对于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认知、思考、体验、想象等社会和心理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再次,时尚的生成与建构离不开时尚主体对外在社会文化和内在自我主体的反思。这是对自身生活环境、制度、文化氛围等外在因素的反思。在不同情境下,时尚可能是时代精神或者当下生活体验的表征与映射,可能是对未来世界和生活的想象与设计,更有可能传达当下对古老文化传统的认知、理解与再创造,或者是怀旧心理作用下对旧日美好时光的纪念与缅怀。现代性的内在反思性是现代个体自我理解、自我确证的过程,所以时尚的生成和建构过程也离不开个体对于自我的反思、认知、理解、想象及其建构。换言之,时尚的生成和建构也是时尚主体自我感知、自我理解、自我想象等心理活动的外化,这一切都是在反思性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完成的。
有关时尚: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时代的逻辑是一种时尚的逻辑,因为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就是现代性,所以现代性也是时尚。对此,笔者认为,作为一个由具有强烈家族相似性的不同面孔组成的大型复合体,现代性具有多重化身和多种内涵,时尚以其鲜明的审美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及强大的生命现代性成为这个家族中的重要一员,甚至可以比喻性地称之为现代性的第六副面孔。......
2023-06-18
颓废主义美学对于时尚风格的影响之所以值得关注,不仅源于时尚对颓废这种现代性体验和感受的表达,其他方面也值得研究。这些带有浓浓世纪末颓废情调的作品使比亚兹莱成为“颓废派”的灵魂代表人物。......
2023-06-18
时尚在永不衰竭的变化和更新中具有了生命力,也具有了影响主体身份构造的能力。时尚可以从最基本层面出发建构主体形象、构造主体精神气质。具体来说,时尚对主体的建构作用可以从科技、文化、审美等几个层面来考察。其次,文化层面是时尚构造主体的必要条件之一,为技术构造的主体赋予意义和价值。......
2023-06-18
时尚形象就是时尚图像与时尚主体的结合,其中主体赋予时尚图像以生命,时尚图像赋予主体以意义,时尚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图像的生命,也可以看到主体生命的图像,图像与主体生命融为一体。对于时尚主体而言,时尚图像不仅是我们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让身体绽放、让生命绽放。对此,笔者认为,无论是伪装的世界图景,还是遮蔽真实世界的图景,只要是时尚主体想要的,就实现了图像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2023-06-18
时尚与主体之间交互构造的过程还会因主体的性别、身份、职业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性。时尚与主体之间的交互构造具有过程性、阶段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这也意味着时尚主体不是某一时空交叉点的偶然事件,而是一个受到多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制约的复杂活动。......
2023-06-18
首先,时尚是短暂性与持久性的统一。换言之,也是持久的变化性与变化的永恒性之间的统一。西美尔认为时尚内部具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同一性的力量,一种是超越性的力量,两股力量合在一起形成了时尚。最后,时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充满各种可能性,是持续开放性与无限可能性的统一。......
2023-06-18
主体意识意向性的存在使得时尚与主体的交互构造成为可能。单一主体意识的意向性很容易受到周围群体意向的影响,从而加速单一时尚与主体之间交互构造的速度,扩大其规模,最后形成特定的时尚群体及时尚风潮。......
2023-06-18
在讨论时尚的社会动机的同时,西美尔还提到了时尚的悖论——短暂性与持久性。时尚的短暂性与持久性特征也指向时尚的相对性,即易变与不变之间的相对性存在。[13]显然,西美尔对于时尚的不变性和易变性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如果说从一开始时尚就是一个充满悖论的矛盾体的话,不变性和易变性肯定是其中之一,而是根本性的。......
2023-06-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