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反时尚现象的思维模式与理论探源

反时尚现象的思维模式与理论探源

【摘要】:逆向思维充分反映了人类思维的灵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反时尚现象的成因非常复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思想潮流的变化都会折射到时尚领域,成为反时尚的动力和诱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时尚现象不过是这些反潮流观念、反审美、反艺术思想在时尚领域的回应。反时尚不是时尚的反动,而是时尚生命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是其有益补充和平衡机制。

“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是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名言,也被认为是极简主义(miminalism,也译为简约主义)的核心思想,这种设计理念是一种明显的逆向逻辑思维模式,在这一设计思想指导下,极简主义时尚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起来以后,在时尚界长盛不衰。逆向思维就是改变常规思维方法,打破既定的规范和规则,用“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从事物属性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逆向思维充分反映了人类思维的灵动性和主观能动性。正是有了这样的思维模式,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才更加丰富多彩,时尚设计师和时尚弄潮儿们才能在时尚的大潮中屹立不倒。

历史的角度来看,反时尚现象的大规模流行也是整个人类反潮流观念发展历程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对20世纪后半期西方后现代反审美、反艺术文艺思想做出的直接回应和应用发展。反时尚现象的成因非常复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思想潮流的变化都会折射到时尚领域,成为反时尚的动力和诱因。以柏拉图的理式概念为核心的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一直是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基石,然而,理性主义的发展和演变一直伴随着源远流长的怀疑论、相对主义和各种反理性主义思想的成长与壮大,其中常被人们提起的有欧洲的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多元主义及许多唯意志论的流派。在西方哲学领域,马克思、海德格尔、萨特等理论家都相继提出了反本质主义的哲学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发展,东方文化、黑人文化、青年亚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等,这些以前被主流文化所忽视、排斥或者看不入流的文化形态、文化传统、文化元素等都纷纷从边缘走向中心,得到主流社会和文化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各种强调多样性、多元化、个体性、不确定性、反建制、去中心化的反理性主义思想向强调唯一性、总体性、普遍有效性的理性主义观念发起了挑战,逐渐形成了对当代艺术文化具有强大影响的后现代思想。深受后现代思想影响的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工业、大众传媒合谋,让艺术品沦为商品,打破了艺术自律性的边界,失去了深刻的作者意图,驱逐了浪漫主义以来的天才美学范畴,终结了传统的和现代的美学体制,波普艺术、解构主义等各种反传统、反审美的艺术形式逐渐成为主流。作为反审美的具体形式实践,反艺术主要指利用传统的非艺术物品进行艺术实践的行为及其价值形态。反审美可以理解为对传统审美方式的有意反抗或者形态消解。反艺术和反审美并非是要否定艺术和审美,而是对传统审美方式和艺术表达展开自觉的消解行动。它反对传统审美的确定化形式,力图以个人的方式重新表达对美的体验和认识,往往因其与传统审美的巨大反差而造成强烈的体验。[42]前文中提到的青年亚文化时尚风格以及山本耀司、川久保玲、马丁·马吉拉等人的反时尚设计理念中都暗含了这种反时尚美学思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时尚现象不过是这些反潮流观念、反审美、反艺术思想在时尚领域的回应。其后果如何呢?国内学者认为以否定理性和经验为主旨的时装设计抛弃了比例、人体、协调、线型等基本要素,而传统的时装业正是以这些审美要素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此,时装正在失去优劣的标准。[43]不过,尽管如此,反时尚的出现还是极大丰富了时尚的表现形式,拓展了时尚的意义表达空间,为追求生活多样性和更加宽容的社会理想的现代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尽的表现机会。

第三,反时尚现象的形成符合否定的辩证法。德国社会学家阿多诺对于否定的辩证法的论述主要基于他对生命的不断自我否定性的发现和认可。阿多诺认为,生命的自由本质就在于它本身永不停止地自我分化、自我差异化和自我更新。在每一个生命的瞬间,生命自己既是它本身,又不是它自己;不断地自我否定,不只是在时间连续结构上的自我否定,而且也包括同时刻的自我否定,这构成了生命存在的基本动力。[44]依照辩证否定的原理,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反时尚就是时尚为了自身发展进行的自我否定,时尚在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否定中完成自身的蜕变、演进和发展。自我否定是时尚易变尚新、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如果把时尚从出现到消失的流行周期看作时尚生命的话,那么这种生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有气息的生命存在,而是通过时尚与主体之间的交互构造获得的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存在,在不断自我否定中寻求新的发展和生存契机。

有学者认为,“追逐‘新颖性’‘独特性’是时尚诞生的内在动因,也是时尚的内在本性。”[45]事实上,任何反时尚概念的提出,一方面符合人类想要从穿衣装扮中找寻归属感、身份感的需求和被社会他人关注的本性;另一方面也符合人类追逐新异、拒绝乏味和平庸、渴望新奇体验的内在需求。当然反时尚也代表了人类为了摆脱平淡生活、打破季节性时尚轮回魔咒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反时尚不是时尚的反动,而是时尚生命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是其有益补充和平衡机制。反时尚让时尚的每一次更新都更值得期待并超乎人们的想象,和时尚一起共同构建有意义、有价值、有品位的时尚主体。

【注释】

[1]Vreeland,Diana;Zelenko,Lori Simmons.Is Fashion Art?[J].American Artist,Vol.45.June 1981:12.

[2]Vreeland,Diana;Zelenko,Lori Simmons.Is Fashion Art?[J].American Artist,Vol.45.June 1981:12.

[3]Boodro,Michael.Art and Fashion[J].Artnews,Sept.1990:120-123.

[4]Wilson,Elisabeth.Adorned in Dream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9.

[5]Martin,Richard.A Case for Fashion Criticism[J].FIT Review.3.2 1987:25-29.

[6]Craik,Jennifer.Fashion:The Key Concepts[M].Berg Publishers,2009:189-190.

[7]杨道圣.时尚与艺术[J].装饰,2011(4):131.

[8]杨道圣.时尚与艺术[J].装饰,2011(4):132.

[9]张秉真,等.西方文艺理论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43-259.

[10]Friedman,Vanessa.继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之后,MoMA也要办时尚展了[EB/OL].2016.5.

[11]彭锋.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55.

[12]彭锋.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55-256.

[13]周宪.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88-89.

[14]周宪.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00.

[15]周宪.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02-103.

[16]周宪.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02.

[17]Danto,Arthur C.“The Artworld”.Aesthetics:The Big Questions[M].Ed.Carolyn Korsmeyer.Cambridge:Blackwell,1998:40.

[18]周计武.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71.

[19]彭锋.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55.

[20]杨道圣.时尚与艺术[J].装饰,2011(4):132.

[21]Craik,Jennifer.Fashion:The Key Concepts[M].Berg Publishers,2009:2-3.

[22][英]珍妮弗·克拉克.时装的面貌[M].舒允中,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13.

[23][美]戴维·孔兹.时尚与物恋主义[M].珍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14.

[24][法]让·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16.

[25]王晓升.论学术“时尚”——从鲍德里亚对时尚的分析说起[J].哲学动态.2013(7):20-25.

[26][美]川村由仁夜.《时尚学:时尚研究概述》前言[J].窦倩,张恒岩,译.艺术设计研究,2010(2):16-23.

[27]王列生.时尚艺术:介质合谋与本体变异[J].艺术百家,2014(4):81.

[28]参见:“Anti-fashion”英文维基百科网.访问时间:2018.1.22.

[29][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费勇等,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7:106.

[30]Anne Hollander,Seeing Through Clothe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350.

[31]Fred Davis,“Antifashion:The Vicissitudes of Negation” Barnard,Malcolm.Ed.Fashion Theory:A Reader[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7:89-102.

[32]Bonnie English, A Cultural History of Fashion i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ies:From Catwalk to Sidewalk.2nd Revised Ed.London,New Delhi,New York,Sidney:Bloomsbury,2013:111.

[33]王受之.世界服装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40.

[34][英]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0.

[35][英]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4-95.

[36]转引自:[英]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8.

[37][澳]亚当·盖奇,[新西兰]维基·卡拉米娜.时尚的艺术与批评[M].孙诗淇,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26.

[38][英]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0.

[39][日]山本耀司.做衣服:破坏时尚[M].宫智全整理,吴迪,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43.

[40]包铭新,曹喆.国外后现代服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72-76:.

[41]艾瑞克·德·奎裴尔.如果一切都是时尚,那么“时尚”发生了什么事?[C].时尚的力量—经典设计的外延与内涵.娜达·凡·登·伯格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04.

[42]王一川.新编美学教程(修订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08.

[43]包铭新,曹喆.国外后现代服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36.

[44]转引自:高宣扬.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80.

[45]颜翔林.论审美时尚[J].求索,20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