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把时尚与现代性联系起来,现代性的主要标志是决裂、进步和更新。鲍德里亚认为这是时尚特有的现实性,不是现实的参照,而是即时的完全再循环。所以,在鲍德里亚看来,时尚对于旧形式的抽象创新就等于回收了死亡的欲望本身,使得时尚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无害循环运动。时尚机制的运作逻辑就是一种死亡和再生交替出现、死亡也是再生的再循环逻辑。......
2023-06-18
下面再来分析一下第四种观点:时尚与艺术之间没有太大的分歧,甚至艺术还是时尚的一部分。这种观点和前面分析过的第三种观点有重合之处,即都认为两者之间的距离正在消弭。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时尚对于艺术的影响,试图提升时尚的学术和研究价值。对此杨道圣教授主要从美学、历史、先锋派运动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首先由于时尚比艺术展现了更广大的美学领域,可以将艺术视为时尚的一部分。其次先锋派运动的兴起拉大了艺术和美之间的距离,使得艺术失去了明确定义自身的标准,“似乎只要是表达了某种新观念的物质形式甚或行为,都可以称之为艺术。”[20]这样一来,在艺术与时尚之间就找不出明显差别了,把时尚视为艺术是顺理成章的事。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的提出主要以后现代艺术为参照,和丹托提出的艺术终结论有着很大关系。鉴于该问题前面已经谈到,也已经指出艺术不会终结,也不可能终结,这里就无需赘述了。不过,这个命题的前半部分——即“将艺术视为时尚的一部分”却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话题,因为它牵涉到长久以来艺术界一直将时尚拒之门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时尚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到目前为止,何为时尚一直没有标准答案,很多时尚研究方面的书或者论文都要在开篇定义一下什么是时尚。例如,珍妮弗·克拉克在《时尚:关键概念》一书中首先引用英文字典中给出的“时尚”定义:一种在服装、礼仪或程序方面流行习惯或风格。接着又将“时尚”定义为一种与作为个体和群体成员的自我感觉规定性密切相关的文化实践。[21]而在她在《时装的面貌:时尚文化研究》一书中则将其定义为一种以服装为社会行为标记的“身体技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移入的普遍措施。[22]另一位美国艺术史教授戴维·孔兹在《时尚与恋物主义》一书的开篇将“时尚”定义为“在文化上占主导地位的服饰模式”[23]。此外常见的时尚定义还包括生活方式、审美趣味等。问题是,这些定义仍然无法解决人们在思考时尚问题时所面对的困扰,因为除了与服饰文化及艺术相关之外,时尚问题与心理学、美学、哲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科学都有关系。这才是时尚研究的艰深之处,或许也是艺术界迟迟不肯接纳时尚的一个原因。艺术界的专家们清楚知道,承认时尚的艺术地位——如归入设计艺术、视觉艺术、装饰艺术或造型艺术的范畴——并不难,难的是时尚研究所牵涉的问题太多,远远超出了艺术学所能把握、观照和阐释的范围。
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点有必要指出来,那就是艺术的发展似乎也无法摆脱时尚法则或者时尚逻辑的牵制,说艺术应该归入时尚的研究范畴之内并非没有道理。在此,我们可以参照鲍德里亚对时尚循环再生逻辑的阐述。鲍德里亚认为,时尚是一种依据循环逻辑存在的社会现象,使得在启蒙和工业革命所形成的线性时间之外,时尚作为后现代模型之一演绎出一种全然不同的后现代的再循环逻辑。其原因主要在于“时尚能把任何形式都转入无起源的反复。”[24]鲍德里亚认为这是时尚特有的现实性,不是现实的参照,而是即时的完全再循环。这种再循环依赖的是时尚的悖论性非现实,即某种时尚形式的消失意味着它即将以某种新的抽象形式回归,时尚符号用这种回归的全部魅力对抗结构的变化,从而开始新一轮的时尚循环。
显然,在鲍德里亚看来,时尚机制的运作逻辑就是一种死亡和再生交替出现、死亡也是再生的再循环逻辑。时尚与现代性并非背道而驰,相反时尚始终都是现代性的标志性代码,并将这种意义上的时尚逻辑和时尚边界扩展到人们所能够想象的任何社会领域之中,从此种意义上来看,包括艺术在内的很多社会和文化现象都无法逃离时尚循环再生逻辑的摆布。事实上,目前的学术研究本身也存在着明显的时尚化特征,国内有学者曾专门撰文分析过这一现象,认为学术研究也和时尚一样,不仅学者们跟风模仿,而且具有“时尚的冲动”,也要追求“野蛮的直接社会性”;有些学术会议和“时装”发布会一样,向人们宣告下一季度的学术流行色是什么。[25]以艺术学理论研究为例。在时尚界,让时尚设计师最为头疼的事情就是预测下一个季度的流行趋势,从事艺术理论研究的学者、理论家们不也常常为下一个理论热点或增长点而苦思焦虑吗?因为找准了便可以引领学术潮流,甚至在短期内成为艺术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者或“立法者”。但是按照时尚的循环再生逻辑——一种时尚的诞生就意味着它开始走向没落和死亡,但是死亡也意味着新的时尚潮流即将来临——来看,各种学术潮流的兴起和消失也具有周期性,各种学术热点也和各种时尚流行趋势一样来来往往,有些流行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潮流,但最终难免消退被新的学术热点取代。近年来学术潮流的流行周期也越来越短,有些热点流行很短一段时间就会消失,有些则会如时尚中的复古现象一样在时隔数年后被重新提出,如艺术终结论,该理论并非丹托首次提出,他不过是根据20世纪西方的艺术发展态势重复了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罢了。那么,如果艺术理论的发展也服从于时尚的逻辑、法则或者变化规律的话,是否更可以说艺术从属于时尚了呢?难道这才是艺术理论界不愿意将时尚纳入艺术研究范畴的更深层原因吗?
有关时尚: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鲍德里亚把时尚与现代性联系起来,现代性的主要标志是决裂、进步和更新。鲍德里亚认为这是时尚特有的现实性,不是现实的参照,而是即时的完全再循环。所以,在鲍德里亚看来,时尚对于旧形式的抽象创新就等于回收了死亡的欲望本身,使得时尚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无害循环运动。时尚机制的运作逻辑就是一种死亡和再生交替出现、死亡也是再生的再循环逻辑。......
2023-06-18
[36]但是时尚不同,西美尔认为“时尚能吸收所有外表上的东西并且把任何选择的内容抽象化:任何既定的服饰、艺术、行为形式或观念都能变成时尚”。[40]需要补充的是,西美尔对于经典形式本质的概括非常准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服装的基本款时尚如牛仔裤、T 恤、男性西装、小黑裙等在时尚界经久不衰的原因。......
2023-06-18
第一种观点,强调艺术与时尚之间的差异性,对时尚持批评态度,认为时尚不属于艺术。澳大利亚时尚研究学者珍妮弗·克拉克就是这种观点的拥趸,她在《时尚:关键概念》一书中提出,时尚与艺术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彼此互为灵感的源头。时尚表明了美的领域所具有的统一性,而艺术却生硬地将这种统一性分割开来,将一部分称之为高雅的,而另一部分称之为低俗的。......
2023-06-18
第一种观点认为,时尚不属于艺术,因为艺术是永恒的,与精神生活相关,是某种卓越非凡之物。持这种观点的人多是参照和指代康德、黑格尔等人定义的传统艺术观。康德认为美的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具有独创性、自然性、典范性等特征。康德和黑格尔的艺术观奠定了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的传统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成为西方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基础,影响极为深远。......
2023-06-18
对此,丹托把艺术品获得资格的体制性环境称为“艺术界”,具体而言就是“一种艺术理论的氛围,一种艺术史的知识”[17]。[18]从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于艺术体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当下的艺术体制中,由艺术史家、评论家和理论研究者为主组成的专家共同体成为公认的立法者,当然更是理论氛围的制造者。......
2023-06-18
在利波维茨基看来,现代性可以被理解为一场由时尚统治所定义的民主化运动[29],而超级现代性则意味着“一个以运动、变化无常、适应性为特征的脱离现代性宏大建构原则的自由社会。”就此,宏大的意义建构开始对个体失去有效的控制,无常易变、充满诱惑的时尚形式及其逻辑开始占据并支配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如利波维茨基所言,我们进入了意义的非神圣化和非实体化的无尽程序,这个程序确定了完美时尚的统治。......
2023-06-18
从这种艺术定义、态度和解释来看,失去创造性、以重复自身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艺术意味着艺术的终结,随着艺术商品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司空见惯之事,随着生活中的任意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品加以欣赏和使用,将时尚视为艺术也就不存在任何争议了。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蓬勃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各种极端艺术实验的......
2023-06-18
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与艺术中的先锋派大多以走向自我毁灭、以死亡为归宿不同,时尚中的先锋派多数以其鲜明的反时尚特征又再次成为时尚,实现了自身的成功转型和自我升华。究其原因,卡林内斯库认为,艺术中先锋派的死亡是由于他们一直迷恋和践行一种艺术上的死亡美学。[26]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时尚与先锋派、媚俗艺术在审美现代性方面的关联呢?......
2023-06-18
相关推荐